202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1年校友文萃 >

20世纪杰出小说家郁达夫----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1-10-13  【字体:

20世纪杰出小说家郁达夫

20世纪杰出小说家郁达夫
——复旦大学《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
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小节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作为拥有41年零3个月教龄的教书匠,我一直把2004年11月6日退休前,能够参与复旦大学唐金海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感到莫大的幸运。该著作86万字,25所大学合作,2003年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我已经介绍过唐金海教授交给我三个“重项”的两个,即一,第六章小说(上)第一节“小说创作及其流变轨迹”;二,第八章小说(下)第二节“小说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现在,我介绍一下,三,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小节“杰出小说家的创作硕果”二“郁达夫”。我们这部教材介绍的20世纪杰出小说家总共五位:一,茅盾;二,郁达夫;三,巴金;四,张爱玲;五,王蒙。

  现在,我敝帚自珍,写出来,请大家多多指正。这一节,我重点介绍郁达夫《沉沦》,《迟桂花》两篇代表作。

  在介绍此节前,我顺便谈一下因为这个任务,我与郁达夫结缘,此后又有两个成果:一,《香港文学》2005年9月号发表我的一篇文章:《追一斑而窥全犳——李远荣人本主义‘郁达夫研究’》;二,2006年《纪念郁达夫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收入我的论文《郁达夫的文学与生活》,这个题目内容又是我退休以后2005年应邀在集美大学中文系唯一一次所做学术报告的题目。很难得,2006年郁达夫的长子给我打电话要为我接飞机,遗憾当时我患严重腰病,不能到富阳参加。我感谢热情并且致歉。那一年中学同窗好友李远荣先生参加会议,帮助我要了一份《纪念郁达夫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他回到香港为我寄来,特别感激。

  下面,我介绍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小节完整内容:

  二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以达夫为主要笔名行世。浙江富阳人。出身于衰落的书香门第,在私塾受启蒙教育,11岁进入新式学堂,到嘉兴、杭州受中学教育,因不满当时教育,返乡自学三年,1913年随兄长郁华赴日本,考取高等学校预备班,获得官费留学资格。初读文科,尊兄意改学医科,曾与郭沫若同班,后又改学文科,1922年3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在日期间,阅读大量西洋小说,尝试白话小说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10月出版新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小说集《沉沦》(内有《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三篇)。1927年因意见不一,登报退出创造社,1933年3月参加“左联”,由鲁迅提名为发起人。1935年应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之邀,负责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并写“导言”。1936年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赴福州任参议兼公报室主任。1938年1月应郭沫若邀请,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参加抗日工作,曾到台儿庄及山东、江苏、河南等前线劳军、视察,写出许多激动人心的战地报告。后出国到新加坡、印尼主编多个刊物,从事抗日宣传,并化名赵廉隐居苏门答腊办酒厂,因汉奸告密,于1945年8月29日遭日本宪兵部秘密逮捕并于当日夜遭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个性特别真诚的小说家。他与鲁迅私交很深,两人在毫不作假表达个性上有相似之处。郁达夫文学成就不光是小说,散文成就也很高,长篇叙事散文《中途》、《还乡记》等,抒情游记散文《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方岩纪静》等,《日记九种》(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版私人日记的作家)和《自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此外,文学理论著作《戏剧论》、《小说论》等也颇有影响。不过,郁达夫最主要的文学成就在小说。小说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代表作是《沉沦》与《迟桂花》。处女作发表于1921年7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最后一篇是中篇小说《出奔》,反映1927年大革命,发表于1935年11月《文学》杂志。一生共写中、短篇小说近50篇。郁达夫很早就自编全集。从1927年6月起出版《达夫全集》第一卷《寒灰集》开始,到1933年出版第七卷《断残集》止,历时七年。直到1936年4月出版《达夫散文集》等各种集,都不属于《达夫全集》,大部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洋洋数百万言,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是创造了一种“自叙传”式的浪漫抒情小说,他坚持认定“‘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法国作家法郎士的文学观)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作家要尊重自己一己的体验。”在他近50篇小说中,就有近40篇是属于自叙传体式的作品,他对自己的理论主张是身体力行的。影响郁达夫自叙传创作思想有三方面因素:一为19世纪强调主观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从18世纪浪漫主义的卢梭,获得自我忏悔的道德资源;二为1921至1926年风靡日本大胆暴露私生活的“私小说”,如田山花袋、志贺直哉等,尤其从19世纪左拉自然主义获得思想资源,用强健大胆的文句去写别人不敢写的人生;三为重视性心理描写,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早期现代派的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小说手法获得艺术资源。

  自叙传创作思想三个理论与创作来源主要来自西方,这一点,构成郁达夫小说鲜明的现代性。但是,由于教养、个性和中国传统士大夫名仕风尚的潜移默化,郁达夫全部小说都以中国传统文学、传统文化作为相当稳定的底色。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突出特征,在于青春期性欲描写、异性吸引追求的坦率、惊世骇俗,他写出了仍在严重封建礼俗桎梏下苦闷无助的广大青年的心声,下笔大胆,匠心独运,深受广大青年读者欢迎。郁达夫表达青年正常性欲望,与汪静之表达青年正常异性吸引,在“五四”时期异曲同工,成为个性解放的一大亮点,两人均受道德家“伤风败俗”的指责。但当年散文和理论名家周作人著文支持,既捍卫了正当人性尊严,又捍卫了纯艺术文学尊严。周作人写了《沉沦》、《什么是不道德的文学》、《文艺与道德》等文,旗帜鲜明地肯定“《沉沦》是一件的作品”。“描写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遍的存在。”(《周作人批评文集·沉沦》珠海出版社1998年165页164页)

  郁达夫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1927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为青春期阶段,下笔有锐气,亦有噪气,既有向旧道德冲锋陷阵的勇气,又有自伤自悼的晦气,相当真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旧道德转型期不合群的青年的人格特点和个性特点。《沉沦》为最成功的代表作,此外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这里有性的苦恼,生的苦恼,爱情、家庭、职业的苦恼。这一阶段郁达夫对文学史的最大贡献,是“零余者”形象的塑造,所谓“零余者”就是游离社会习俗之外,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反抗社会却又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弱者。郁达夫对笔下零余者的沉沦,既不简单肯定,也不简单否定,而给予人道主义的宽容与理解,这在“五四”时期是有其时代的合理性的。第二阶段是中年阶段,艺术由燥热走向沉静,《迟桂花》是代表作,此外有《碧浪湖的秋夜》、《飘儿和尚》。技巧圆熟,审美追求由感伤美向超尘绝俗的宁静美转向。郁达夫一直是入世与出世并存。后期小说,一写到大自然,写到古人寄情山水,写到和尚生活,便情不自禁流露出神往。

  郁达夫小说在文体上有散文化倾向,通常以主人公的情绪来结构小说。尤工文学语言,典雅的古文功底,清丽的白话文训练,无论小说、散文、日记,艺术韵味颇足,有一种天然韵味。后来受他影响的人很多,可惜后来学他的人虽然写情欲和颓废着墨很多,但很少有他那种纯真高洁和认真的态度。

  郁达夫以自叙传为主要体式的全部小说当中,贯穿着生存焦虑与挣扎化解的变奏:性的焦虑,生的焦虑,国的焦虑;文学化解,自然化解,自爱化解。《沉沦》更多侧重在焦虑,尤其是性的焦虑;《迟桂花》更多侧重在化解,尤其是性爱净化升华的化解,美的自我化解。

  《沉沦》的主人公伊人是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学生,也是作家后来许多小说着力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原型。小说开头单刀直入,这样写道:“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这两段话,“孤冷”、“与世人绝不相容”,是作者早期自叙传小说的主旋律,“孤冷”是作家早期钟爱的词,出现频率颇高。小说从头到尾,行文相当躁动不安,确实过于神经质。主人公处于求学时期,也处于青春期性觉醒的时代,但身体病弱,个性孤僻自闭,敏感胆怯,既渴望女性青睐,又惧怕对方轻视。一次放学与日本学生同行,迎面见到两位身穿红裙女学生,他“呼吸就紧缩起来”,事后疑心女学生的眼波只对日本人,他苦恼、怀恨、想要“复仇”。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经历,居然成为伊人不断自我折磨的“情结”,“从那一天以后,他的循环性的抑郁症,尚未离他的身边。前几天在路上遇着的那两个女学生常在他的脑里,不使他安静。”性苦闷,性要求,性幻想,难以自拔地支配了主人公全部思想,以至于构成整篇小说貌似松散实极严谨的情绪结构,人的自然性欲要求,与大自然规律一样合理,“草色渐渐儿的绿起来……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春天),他的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不但毫无隐讳地坦露自己包括手淫、窥私等等隐私,而且坦直发出无所顾忌的性的呐喊:“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在性禁锢的中华大地,这种呐喊是离经叛道的,却显然打开了同样处于性苦闷的广大中国青年的心扉。主人公爱好文学、热爱自然,但文学与自然,都无法化解他的性苦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偷看了旅馆主人17岁女儿的洗澡,在男女同浴的日本风俗中,本无足怪,但在“非礼勿视”的儒家传统中,却充满罪疚,他搬离旅馆,住在山上偏僻的梅园,却又无意间听到草丛另一边一对日本青年男女白日偷情,他的精神几乎失常;第二天他乘电车进城,情不自禁,走入妓院,却又痛恨自责,无地自容,欲投海结束自己21岁的青春生命。中国长期封建社会性压抑所引起的性病态、性变态,从小说主人公身上得到最好的解析和例证。因此,主人公就由自叙传的个例,上升为当时中国青年普遍共鸣的范例与典型。解读这部小说的关节点在性焦虑:远离故国,表面完全摆脱孔教的束缚,非礼可以看非礼可以听,乃至非礼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意识深层的“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为”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总要在事后抬起头来,这种灵肉矛盾、悔恨交加而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性焦虑,正是这部小说最深刻的地方。此外,弱国子民的不平与强国梦的祈祷,也是这部小说精神魅力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由此,也好理解结尾主人公自杀前悲愤呼出的口号了。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创作精神健全、技巧圆熟的一部佳作。它表现了在一位纯洁的人面前,人的精神不但可以被净化,而且可以得到高尚的升华,贪鄙的欲望会得到化解和消除。这一主题在前期的《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过去》(1927)等作品已经有所表现,但均不如此篇完整与完美。小说发表于1932年12月1日《现代》第2卷第2期,篇末特意声明此篇人物事迹均为“虚拟”,但研究者都注意到,不论杭州翁家山的翁则生,还是“我”都带有作家本人自叙式的某些影像。“我”应老同学之邀,到同学的家乡参加同学迟到的婚礼,桂花盛开的节令已过,却意外在冷僻的山里闻到撩人的迟桂花的浓香,“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小说先是描写头一天去翁家山的沿路风光,第二天由翁则生的寡妹翁莲陪同,游览龙井狮子峰、五云山、云栖寺,最后坐轿绕各景点返程,放笔抒写极美的风光秀色,展示、铺写美的自然环境,而以迟桂花作为特定的美的意象,来涵盖美的环境,美的人,美的心灵,美的祝愿。小说既描写了极美的自然生态,又描写了极美的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翁氏兄妹与母亲彼此关怀体贴的和睦人伦,待客的恳挚真诚,翁莲的美丽面容与动人体态,洁白纯真的心灵,面对如此纯洁的美神,“欲情也净化了”,“我”的心灵也经历了一场圣洁的洗礼,翁莲毫无机心,接受“我”的忏悔(纯精神性),两人结为兄妹,精神为之提升。“迟桂花”的描写,已成为人格、友谊真诚的永久象征。

  艺术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景物描写。与《沉沦》稍作比较,可以看出,景物描写是郁达夫小说一贯的特长,不过,比较起来,早期虽也很美,但是,景观的处所、方位总有一点零碎感,而《迟桂花》显然有长足的进步,尽管小说所写的范围广阔,景观复杂多样,但笔下处所交代清楚,方位明晰,富有整体感,情感灌注,诗意浓郁,《迟桂花》通篇读来有如亲眼目睹一部现代的风光片,令人难以忘怀。这部小说不仅形式散文化,内容也诗意化了。

  郁达夫小说创作,无论精神内涵、意象,还是形式追求,都是相当个性化的,始终与主流文学,处于游离状态,而坚守自己独有的鲜明特征,这一点,显示了郁达夫对“五四”个性主义追求的虔诚与执着。但是,郁达夫小说中也有些写得随意马虎,存在粗疏芜杂之弊(如《她是一个弱女子》)。

2021·10·12厦门前埔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