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4年校友文萃 >

知识改变命运情结1978------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4-03-06  【字体:
知识改变命运情结1978

知识改变命运
情结——1978
——太原师专中文四班入学35周年纪念聚会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2013年10月7日,在山西太原,太原师专中文四班同学举办入学35周年纪念的联谊会。这个班级入学61人,因为工作走不开等等原因,此次参加聚会45人。他们跟我们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50周年聚会一样,因为老师年事已高,一般不主动邀请老师参加,万一出现意外,真是负不起责任。所以这次没有邀请老师参加。实际上,岁月不饶人,同学全部年过半百,这次参加的同学,有一些人已经退休了。

    这个班级的同学特别具有凝聚力,同学情谊特别深厚。入学35年,有组织的大型聚会,已经组织三次,正式出版的纪念文集,已经出版三部:《回眸青春》(太原师专中文四班毕业20周年纪念文集1981——2001),《如歌岁月》(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四班入学30年纪念文集1978——2008),这次聚会纪念文集是《畅享年华》(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四班入学35周年纪念文集1978——2013)。

    《畅享年华》书中,老师我的文章题目是《北国师生情义深——回故乡集美大学工作与文四班师生情》。这篇文章是2013年3月14日,朱辽豫同学电子邮件告知,当年秋天要举办入学35周年聚会,准备再出版一部纪念文集,诚恳约请老师我写一篇文章。我欣然答应,并且很快写好寄去。10月7日开会前文集已经出版,胡春旭同学马上用特快专递给我寄来。这本书出版印制更加精美,根据学生要求,我的文章中配置三张照片,特别要求一张全家福照片,全家福就是2001年我家从集美乔迁厦门岛内,在国际会展中心的合影。一张是我在2008年王学农同学来访代表文四班送我山西平遥出品的红漆盘旁边照片(见芙蓉网2010年我的《回眸青春 如歌岁月》文章后边照片),还有就是胡晓青同学2010年4月11日到15日出差,和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小赵一起来厦门联系业务顺便来访,我们师生两人在我家“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大型漆画前边的合影照片。

    我选择这位学生和老师我的这一合影,是为了表达我对这位学生真诚仗义的感激。2009年初,他让我把孩子的长篇小说寄给他,他看了以后告诉我,中央刚刚下达文件,要求整顿少年儿童出版市场,他认为孩子的书够出版水平,而且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正好符合中央出版要求。作为出版社主要负责人,他决定出版,并且向山西出版上级单位申报。山西新闻出版(版权)局将此书作为2009年山西15种重点优秀少儿图书(之一)出版,后来,我们无意间在互联网看到山西新闻出版版权局发布一则《扶持优秀少儿图书出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消息,下边标明,信息来源:山西新闻出版版权局,发布日期2009年4月9日。才知道这件事。这部长篇小说终于在2009年9月顺利出版。

    这位学生的仁义,我内心永远感激。文四班像他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我以为,这是一个仁义的班级,有着许许多多这样仁义的人。

    2013年10月文四班聚会,除了出版《畅想年华》纪念文集,还有一张光碟,一张聚会全体同学合影,赞助的王学农同学给每一位同学做一件蓝色的纪念服装(上衣),衣服上鲜明印有1978年标记,参加聚会同学全部穿着纪念装合影,特别整齐,特别精神,喜气洋洋。今年春节正月初七2月6日,王文刚同学夫妇伉俪来访,特意给老师我送来一张光碟、一张合影,还有一件纪念服装。还特别给我送一瓶山西酒。一份浓浓的师生情意,山西情意。我泡武夷山红茶,老伴端水果莲雾、橘子、龙岩花生招待,多年未见,交谈愉快。我送他们下楼,才知道原来他女儿女婿外孙女也来了,没有上楼,我一起见了他们。女儿很有出息,是研究生毕业,女婿是女儿同学,是福建安溪人,他们已经在厦门工作定居,已经买了房子。我看他们一家人都很忠厚真诚,是很幸福的三代人。令人羡慕。送走他们,我也穿上1978纪念装,让孩子给我照了一张相。算是我也参加他们的聚会合影了。很有趣。

    孩子帮助我把光碟弄到电脑上,我看到,他们聚会热烈、融洽,同学畅所欲言。我深深感到,他们对35年前入学的1978那一年,有很深的记忆,很浓的情感,刻骨铭心。可以说他们都有一个情结,这个情结就是1978,是1978情结,或者说情结1978。1978年之前,他们散落在各个最基层,工厂,农村,城镇,部队……。

    首先是1978年4月份以前,太原师专还是太原师范中等学校,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太原师范升格为高等学校太原师专,这才有中文系的设置,然后方才有1978年太原师专中文系的招生,方才有中文系一二三四四个班级新生入学。文四班61位幸运儿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入学的,他们从入学到深造三年顺利毕业,工作分配。最后成就为政府高官,部门高管,又进一步深造为硕士、博士,大学讲师、教授,尖端人才,还有十几位坚持工作在中学教师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深深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是自己坚持在文革中不放弃知识学习,这才有机会考上高等学校。是高等学校知识深造,才进一步提升自己。由此有机会获得各种部门的任用、重用。现在由中年慢慢进入老年。回顾过去,每个人都怀着感恩心情。感恩1978,感恩时代。当然,首先还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不放弃。

    对作为老师的我,1978对我也很重要,1978让我从中等学校教师升格为高等学校教师,当我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后,我才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乃至国家甚至世界的学术界,崭露头角,特别是我在文学最高刊物《文学评论》发表三篇文章,王蒙、历史剧、赵树理,一篇比一篇影响大。我在教师岗位上知识进一步深造,在太原师专工作时期,我两次到北京高级研究班进修,聆听世界级高级学者梁漱溟、周谷城、季羡林、杜维明、张岱年、李泽厚等等,可以说世界顶级学者授课的教诲。我的学术水平方才能够不断提升。知识改变命运,没有1978年这个转折,我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就不可能获得以后这一系列的机会、机遇。

    所以,老年回忆起来,对过去的一切,我充满感恩。感谢我生活过的新时期那个充满朝气的时代,感谢一切帮助过我的人。也感谢文四班同学的情谊、情义。

2014•3•2•厦门前埔 


(1)胡晓青和郑老师2010年4月11日在厦门合影


(2)郑波光穿文四班入学35周年纪念装

(3)文四班《畅想年华》纪念文集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