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9年校友文萃 >

《绵绵曾经》自序、评论等五篇-- 林智育、郑波光、张高贤、陈懋強、黄敏敏【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9-09-10  【字体:

《绵绵曾经》自序、评论等五篇
作者:林智育、郑波光、张高贤、陈懋強、黄敏敏

 

知足常乐   自得其乐
——我的自序
     


林智育 著

    我是平凡人,也说世俗事。

    今年,我刚步入古稀,恰逢父亲逝世三十周年忌,母亲则以九旬高龄巍然健在。因而,对于自己的绵绵“曾经”,似乎就更有缘由来做一番回眸了。

    生活中,我应该算是一个不专注和没有特长的人。我自知原因是秉性太“贪”——兴趣诸多,涉及较泛杂。如果一定要排列顺序,我想首先应该是喜欢舞蹈(尤民间、民族的);第二热爱演艺,即舞台剧、曲艺之类;第三则乐意当(文艺晚会)主持人,组织和指挥舞台活动;第四、第五才是唱歌和写文章(当然也包括执编小刊)。所以,我的文章,多数属于“遵命文学”——为一些社团风采,校友际会,同乡聚会抑或鸿儒有指示,白丁有要求,我便欣然命笔了。然而“铢集寸累,日进有功”,十多年来的业余时间竟也造就了这本小书。俗语说“敝帚自珍”,况且因为有一班校友、文友的不断怂恿、鼓励,觉得能为自己跨入“古稀”稍立一小块“里石”,也不错呀!

    在同辈的校友、文友之中,我常常被认为无论是学途或者生活道路,都显得比他(她)们略为坎坷,这是事实。虽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甚而“饿其体肤”都有深切的体验,但也不见得便是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平凡如我,依旧是一个平凡人,一颗平常心。“梦想永远在路上”,我也有平凡人的痛苦与快乐,但我常常像小孩子一样地笑,保住一颗欢喜心;往往以“自得其乐”和“知足常乐”来提升自我的生命质量,希望不迷失心灵的方向。这本小书有我的个性显现和自在的记录,有我对生命的出发和回归的文字感悟。亦即是说,我要藉此把智慧和尚圣严大师一语道破的“本来面目”毫不掩饰地坦露在大家面前了。

    是为自序也。

2009年5月4日写于家居逸符轩

林智育其它作品http://www.fu-rong.cn/shtml/327/200906065788.shtml

 

热心做事  诚挚做人
——贺林智育作品自选集《绵绵曾经》出版
郑波光 (厦门) 高五组


作者郑波光

    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张诗剑先生组织一套文丛,林智育热情响应,特编了《绵绵曾经》自选集。这是香港文化界一件盛事,是林智育先生一件喜事,首先表示祝贺!

    林智育是我的老校友,在国光中学上初中的时候,我20组,他21组。他个性活泼,当时我就知道他,但没有交往。我们的交往是2004年开始,差不多是半个世纪以后。算是老同学,新朋友。但是我感到我们很投缘。

    我们结交只有五年,却经历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2004年承张高贤先生美意,邀我广州深圳行,他和高贤兄一直陪伴,我就感到他待人特别真挚,诚恳。回港后,他给我寄来上一届香港校友会换届会影碟,我没有参加,实际上我对香港相当陌生,他的影碟让我跟香港校友一下子亲近了起来。2005年,我没有想到他托高贤兄给我捎来制作精美的一件摆设,相当珍贵,中间红字写到:“郑波光教授惠存”,下面两行八个字:“波扬文海,光耀学堂”,落款是“国际儒商学会赠,甲午年夏,香港”,我内心颇感温暖。这八个字是智育兄的杰作,对得工整,意思贴切,巧妙。我搞文学,我教书,都符合。只是过奖了。我始终不敢摆出来。辜负了智育兄的好意,但智育兄的真诚和好意我从心底深深心领了。

    2007年,经过芙蓉网制作总监黄敏敏女士的热情联络,围绕《“风华正茂”钩沉——林智育、林翔云真情访谈录》,登出我的《“出身不好”成命运克星,乃时代之弊》一文,没想到引发林智育对我这位老同学、新朋友做了许多事。首先,他将我的文章发表在南安市洪濑商会、侨联主办的《东溪乡讯》2007年8期上。后来,2007年8月,我应邀参加香港国光中学校友会换届会,他又亲自和高贤兄一起到深圳迎接我们夫妇到香港,同高贤兄、懋强兄、大森隆幸兄,真诚谦和,在高贤家庭办公室同我们夫妇合影留念。这是欢迎我们夫妇到香港的合影。没想到智育兄将此合影照片选登在《香港文学报》2007年9月第三期上。这可是面向世界发行的大报,应该说是非同小可。此事让我感到智育兄不但真诚,而且胸怀坦荡,抱有平常心。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林智育是一个活得很自在,活得很潇洒的人。他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我发现人们很喜欢请他作节目主持人。他主持风格从容大气,讲话得体,很有深度。2008年4月12日,在《刘再复与香港校友欢聚》“林智育的主持语”中,他对刘再复的评价,就相当精彩,他说:“他(刘再复)的行为准则,也是一种永远童心未泯、爱心长在和远离机心的真与诚。”刘再复是一位性情中人,童心未泯,爱心长在,远离机心,这三者都是性情中人的题中之义,也可以说是“很纯粹的知识分子”的题中之义,这三者都非常切合刘再复的特点。他一直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所以,林智育校友概括得非常之好。看来这是他事前经过认真斟酌,认真准备的。

    这部著作,《绵绵曾经》是个很有创意的题目,“绵绵”二字,可以作为过去时,现在时,也可以作为将来时。涵盖面特别宽。我觉得,智育兄字斟句酌,在遣词造句上,颇有功力。林智育多才多艺,他在文化艺术上是多面手,很有造诣。尤工于做歌词,作对联,他是个好老师,又是个出色的节目主持人。全书八个栏目,人物点睛、学海泛舟、短笛试鸣、偶句趣联、诗词歌曲、讲台留声、作嫁衣裳、品评共赏。林智育“曾经”经历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难忘。
作为一个人,我最欣赏的林智育就是八个字:热心做事,诚挚待人。平易而朴素。

2009年2月22日

注:郑波光,南安县国光中学校友,原集美大学教授,师院中文系系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
郑波光其它作品 http://www.fu-rong.cn/shtml/327/200907275937.shtml

 

无位有尊  无名有品
——我所认识的平民“贵族”林智育
张高贤 (香港) 初22组


作者张高贤

    持之以恒,集腋成裘!经多年的辛勤笔耕,智育终于彙文成集,将《绵绵曾经》付梓出版了。细读这凝聚着心智和悟性的一篇篇妙文,令人在击节叫好之际,顿生无限感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与智育在同一晴朗的蓝天下,沐浴春阳于福建南安国光中学,由于不同届而无缘相识。一九九三年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成立时,却因那段曾经的同学缘,促使我与他从接触到认识,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相知,不知不觉间,已晃晃悠悠了十六个年头!

    十六年逝过,光阴的如椽大笔,早已将一个立体的林智育,在我脑海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他的人生坎坷,一如他的众多同年校友。一九六二年,林智育就读之大专院校“下马”,他被迫回到原籍南安洪濑镇。一九六九年文革后期,洪濑镇和全国一样掀起了“清理阶级队伍”的一汐“红潮”,一波“左浪”,他因父亲无辜被定为“清理”之对象,只好和母亲,妹妹随同父亲“下放”到位于闽西山区的长汀县乡下。从洪濑镇的居民变身为闽西的一介农民。他无奈,他痛苦,他不知明天,更不敢筑梦未来。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一次墟日卖柴时,他有幸被一位伯乐——古城中学的校长所赏识。从此,他从田野走向校园,成为古城中学“编制外”的一位民办教师。

    在长汀的十年,他悉心执教,把长汀县之杨梅排村定位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用心血去哺育,用汗水去灌溉在这山区洒下的感情种子。八十年代初,他离开长汀到港定居后,曾多次回到长汀探访昔日的同事和在校师生。他多次举善于当地,并在古城中学捐赠创办了“智育图书室”。

    付出终有回报。时隔多年,当获悉他寄以厚望的学生位坐中学校长,县长等职位时,他理所当然的有资格欣慰地接受这份无价的荣誉与奖赏。当他在长汀古城中学31周年的校庆荣坐于主席台上,不经意间轻轻拨弄自己染浸着岁月风尘的白发时,一定有充分的自信由衷地露出自己幸福的微笑,一定会有一股心灵的安慰和满足在拨动着他的心弦,在弹指着他的脉动。

    智育在香港,活跃于国光中学校友会,高等院校联合会,南安公会及诸多文化团体间。他还曾作为荣誉顾问,组织、协助泉州少儿声乐导师邓柏华先生在香港成功举办了《感动未来2008首届亚洲少儿歌唱比赛》。如此等等之社团活动在其大著《绵绵曾经》的不同章节,均有载文记述。

    作为一介平民,步入古稀之年的智育,仍不遗余力地投入社会活动,不为名,不为利,实令我心悦诚服。古往今来,“地位”只是政治权贵和巨贾富豪的标签。因此,我坚持地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不能以其官阶的高低而判断,也不能以其财富的多寡而度量,当然,更不能以其名片的长短,以其在媒体亮相的频率来判定。执著于此论,并不是有意去击伤一些人的习惯和思维,更非斗胆想去剥夺和评论部分同胞的癖好和追求。我只是藉此宣示我和智育所毕生孜孜不倦地追寻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理念,那就是:每个人均要以自己的付出和实践来展示自己的“本来面目”,不依权势凌虚的推举,不凭财富彩色的润饰,亦不靠背景炫目的衬托。只有以“本来面目”示人,才会活得自然,活得快乐,活得真实,活得更像个人。

    一直以来,智育就是一位活得快乐,活得自然,活得真实的人。这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他以自己的付出和实践来展示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如浩瀚天际中的一颗小卫星,有自己的定位、转向和运行的轨迹。

    从世俗而言,论财富,讲地位,智育或许只是一介平民。但每当我看到他在社团活动中充满自信地担当主持,在某一剧情中活灵活现的扮演尊者角色,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中自在自如的展现;甚而在我们共同编辑《思源》、《涌泉》文集时,感受到他肩负“执行编辑”这个重任所表现出之执着、认真和不懈,就会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悟到、感动着他身体内所隐含的那种自许的气质和高尚的情怀!他真可谓是一位“无位有尊,无名有品”之平民“贵族”。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林智育。

    人生是彩色缤纷的,世界是美艳绝伦的。倘若社会多些这样的平民“贵族”,人生就会闪现一道道绚丽多姿的彩晖。世间就会增添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美景!

2009年3月6日于香港扬波轩

注:张高贤,企业家,曾任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第四、五届会长,现为该会永远荣誉会长。

张高贤其它作品 http://www.fu-rong.cn/shtml/327/200901215198.shtml

 

我的老友林智育
陈懋强 (香港) 高五组


作者陈懋强

   听说智育要出书,替他高兴之余,想想还是应该写点什么的。

    我认识他,有五十多年了吧。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和智育都在母校国光初中部就读。虽然不是同届,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我还是从气势恢宏、图文并茂的《国光周报》上知道了他。

    “周报”当时每周一期,阵势是九面或十一面的大黑板,一字排开,竖立在大操场上端看台边,那是我们到教室上课的必经之路。几乎每一期,总能见到小文章下署着“林智育”三个字。印象是,这个同学写得勤。

    初初认识智育,大概是因了两个“球缘”。

    他有个亲戚,是我的同班球友,经常一起打篮球,叫林应得;还有他两位洪濑同乡,酷爱乒乓球,时时约我交手切磋。智育重乡情,又是好事之徒,经常在篮球场边,乒乓球室内作壁上观,还时不时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球评”,面带微笑,认真得很。一来二去,我就把名字和人对上了。

    我真正认识智育,应该是五九年高中毕业后。

    其时,家母谢瑞瑛以“中右”和“内部控制使用”的戴罪之身,由国光调往父亲任教的新侨中学。每逢寒暑假,我从学校回家,就是住在洪濑新侨的教师宿舍。知道我回来,也值放假的他就常常来坐坐聊聊。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智育每次出现在那一排简陋的教师宿舍门前时,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很合身的衣着,整洁干净,皮鞋油光发亮,堪称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见到家母,三五句话就有一句“谢老师”,十分有礼貌。作为人子,对于对自己母亲那么敬重的同年校友,印象自然很好。当时我想,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热情坦诚的他,一定出身于家境富裕,家教严谨的家庭。

    知道自己的猜想并不全对,是第一次应邀到他家拜访的那个白天。

    我随他走到洪濑十字街,往左拐,愈近街尾,房屋愈见低矮、破旧。问了两次“到了没有”,他只简单说“前面就是”。及至走在前面的他停下脚步,推开一扇破旧的矮门时,我才意识到其时他家境相当窘困。

    低矮的屋内,由于光线不足,影影绰绰地感到堆放着许多杂物,十分挤逼。借助开着的门透进的光线,隐约见到他的母亲,低着头在缝纫机上“咔嚓咔嚓”地车衣服。听到有生人进屋,她抬起头,说了句“你来了”的招呼,及至听到智育清晰地说“这是谢老师的儿子”时,她脸上即时荡开一朵花,笑眯眯,一脸慈祥,从心里透出真欢喜。

    几十年后,有一年春节,当我和太太在智育香港新居见到她老人家时(境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依然是慈眉善目,拉着我的手,轻声细语问“谢老师好吗”。那浅浅的笑意,让人沉浸在自在、舒心的温暖里。

    我是在智育母亲的举止言谈中,体悟到什么是“贫贱不能移”、贫而能清的高贵情操的。

    母亲良好的教养和善良坚韧的性格,必然要辐射到儿女的身上。

    在靠近洪濑礼拜堂的小屋里,每每不待我在小木凳上坐定,智育就急不可待地从陈旧的小壁橱里,抽出他的宝贝日记,信心满满地展示着:那是四、五寸宽,五、六寸长的小本本,尺寸并不划一,半寸多厚,大都是用小白纸片自行钉装的。那些龙飞凤舞的钢笔字,倾诉着他对生活的抗争,对生命的感悟。那些个性张扬,灵光迸射的精彩金句,给我至今留下难忘的印象,也让我想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古训。

    我不敢确认,智育的机敏、诙谐,是否缘于他父亲的睿智、达观;

    我也无法断定,智育的善良、抗争,是否来自他母亲的平和、坚韧。

    但我认为,一个人能在风雨漫天、蹒跚前行的路上,始终乐观向上、善意待人、不屈于命运的安排,内心必定珍藏着一个“真”字。

    就是这个“真”字,让智育一家屡克难关,走到了先苦后甜的今天;

    就是这个“真“字,让智育本人不屑造假,一步一脚印地缓行在“绵绵曾经”路上;

    就是这个“真“字,让智育完成了从别人”白眼相加“到令人”刮目相看“的飞跃;

    也就是这个“真“字,让智育有一批各种层面的真朋友,包括了我们一家和他们一家,包括了他太太和我太太的真挚情谊……

    父母的遗传基因,加上现实的磨练,造就了智育坚韧抗争的不服输性格。

    文革初始,他和妹妹奇珍(很有绘画、舞蹈天分)顶风成立了“鲁讯性格独立战斗团”,口诛笔伐“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出身论”,正气凛然,舌战群氓,轰动洪濑……

    文革后期,也曾突然出现在平和县城,并迳直到我任教的平和一中探望我。那时,他为了生计,从洪濑到平和,一路上“鼓舌如簧”地推销农药……

    岁月艰辛,征途坎坷。从无业下放,而劳作山野,而临时工,而代课民办教师,而转正。他不自弃,不投机,忍辱负重,承受着“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苦难,终于有了工作,结了婚,来到香港了……逃出了生天!

    来港后,他白天在制衣厂做搬运工,晚上到梵尔赛灯饰行干粗活,用时间和精力为自己创业作积累,寻求突围的时机:

    ——大陆改革开放初始,他瞅准时机,第一个取得了经国务院批准、引进彩色冲印设备的正式批文;

    ——台湾允许老兵回乡探亲前,他闻风而动,在弥敦道开办“老兵会亲接待所”,似模像样地当起了旅店东主;

    ——九十年代商潮中,他创办过“森森企业”、“盈捷国际家私”等公司,奔走于中、港、印尼等地……

    西哲说:在战争中,问题不是谁胜谁败,而是在于谁能说“我上过战场”!从智育的不自弃、不放弃、不服输的拼杀中,谁都得承认:林智育,他是一名光荣的士兵!

    认识智育的人,大都喜欢他的性格——

    他善作“模仿秀”,惟妙惟肖地讲“枪仔”的轶闻,叫人嘻哈绝倒,以至于在小范围内,荣获了“枪仔”的别名;

    他会逢场作戏:大醉醒来时,自我解嘲地装做比谁都清醒;也曾步履歪斜,佯醉让人护送回家后,反过来揶揄他人;

    他会自我调侃:明知他人某处比他强,在充分肯定别人后,总不忘加上一句“他最近与我接触得多,所以大有进步”,在引发哄堂大笑中得意洋洋……

    认识智育的人,大都能体会到他的热心——

    他尽心尽力投入社团活动,编书出特刊,撰写会讯乡闻,忙得不亦乐乎而又不争名亮相;他在经济并不宽裕的阶段,慷慨捐助下放地长汀修建道路,为学校建立图书室;

    他不计名利,不惜时日地扶掖后起之秀,为落户泉州的年青声乐家奔走,多方协助拓展儿童声乐的天地……

    认识智育的人,大都能领略到他的长情——

    他有多个交往数十年的朋友,不分贫富贵贱,时时互有问候,并不相忘于江湖;

    他保留着几十年前友人给他的信件、照片,从发黄的霉迹中细品鲜活的青春、暖心的话语;

    他从不忘帮过他的人,身体力行地尽力回馈母校、感恩师长的栽培、铭记着诸多校友的支持;

    他对养育过他,而又曾对他白眼相加的故土,依然热情满怀,乡谊浓烈……

    提笔叙老友,话语竟滔滔。一幅热情开朗、机灵诙谐、真诚善良的影像即时浮现脑际。他是个可以长相交往,一心相待的朋友;他有时未能免俗(我们又有谁能做到),但又让人感到不那么俗气。

    当今社会:人,急腾腾;事,乱哄哄。

    有了智育这样的朋友——

    活着,感觉不太累;生命,增添几分热闹;世界,变得有趣多了。
智育老友,挺好。

于二00九年香港五月天

注:陈懋强,多面手文化人,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首任秘书长。
陈懋强其它作品http://www.fu-rong.cn/shtml/271/200803293623.shtml

 

良师益友话学长
黄敏敏 (香港) 高中77届


作者黄敏敏

    欣闻智育学长的作品将结集出版,作为学妹,我深感欣慰,并由衷地祝贺。

    我与智育学长同是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的校友。他是初中21组毕业生*, 我是高中77届的。虽然届别相差18年,但国光情结使我们彼此没有届别之分。认识他是2003年我加入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的时候,而真正熟悉他却是从我参与国光校友网站
www.fu-rong.cn“芙蓉网”的工作开始的。

勤奋好学  欣然走进互联网

    为了办好“芙蓉网”,2005年1月21日,香港校友会成立了“国光校友工作坊”,智育学长任编辑顾问。其时,他虽然还不懂得上网, 但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不甘落后的上进心,很快便和我们一同走进了互联网,令我非常钦佩。

    记得第一次设计“芙蓉网”的版面时,我有些地方想征求他的意见,在说话的过程中,埋怨他不懂上网,不知该如何交流意见,他却幽默地说:“我的脑袋就是电脑,你把意思说出来,加点形容就行了,不信你试试看……”嘿,果真如此!他真的凭着想象就明白了我的意图。“芙蓉网”首页的横幅,最重要的十个大字“四海校友网   深情忆芙蓉”就是这样产生的。

    2006年的某一天, 他突然来电话,兴奋地说:“敏敏,我买了电脑,已经学会上网啦。”

    “谢天谢地!总算不必再使用你那台‘电’脑了。你真的好棒哦,竟然不声不响地学电脑,跟上时代了……”我惊喜地回应。

    现在他懂得上网了,每当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看到校友们的书法绘画、诗文佳作,看到校友们欣赏他的作品后的留言,看到为他编排的艺术照出现在网络上……,他都会欣喜若狂,由衷地说:“幸亏懂得上网,才能享受到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和丰富的知识。”他经常为“芙蓉网”写通讯,几年来,香港校友会会务活动的报导稿,绝大部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互联网还常带给他意外的惊喜。那天他看到失散多年的老同学李扶西在“芙蓉网”上给他留言,非常兴奋,并回复了精彩的留言:“……知道您的‘艳’遇——突然从互联网上看到“芙蓉网”,甚为欣慰。近一个甲子的缘份,曾因天各一方有所阻断;今日起又相逢校友网,从此不再分离……,紧紧握手……”

饶有风趣  品酒懂酒乐潇洒

    智育学长喜好杯中之物,他曾自我辨析:“七分酒意时,是我记忆力最强、领悟力最高的时候。”此话不假。记得有一次,参加完活动,我们为一桩小事争论不休,后来,我提议以打赌定输赢,如果是我输了,就孝敬他一瓶酒。结果,他真的以七分酒意时的记忆力赢了我。今年是他七十大寿,我将以美酒赠懂酒的人,相信再适合不过了。

    2007年校友会庆典那天晚上,我们夸他主持人的角色当得很称职,这位童心未泯的“老顽童”乐开怀了,然后又故作神秘地说:“你有所不知,今天学长们不让我喝酒,但是上台前,我偷偷地喝了,而且能控制在主持时有七分酒意,这样才有水准……”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如果学长在发表言论时,反复地说一句口头禅“我可以狂妄地说……”那说明他已有了醉意,之后的话大家心领意会,洗耳恭听就行了。

良师益友  真诚友情处处见

    智育学长是一位既懂得坚持原则,又懂得适时妥协的良师益友。我们因各自的际遇不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常有分歧,但他总是诚恳地鼓励我直抒己见:“把你的看法说来听听,不必担心我会不高兴,只要有道理,我是会认同的。”这种讨论方式让我这位晚辈获益匪浅。

    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成立至今已十六年(我是中途加入的)。在学兄学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团结友爱,什么是热心奉献,什么是校友情谊。十几年来,学长们一如既往地无私奉献,让我感动不己,是我学习的榜样。智育学长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是我们香港校友会的秘书长,很多活动都由他主持。只要听见他那风趣的台词和宏亮的声音,即使在讲悄悄话的,也会自然而然地被他吸引,而专注地听他讲话。这自然是他的艺术修养所致。

    对那些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的朋友或校友, 他心悦诚服,不会妒嫉,而且还会封他们为“偶像”, 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十分难得。他的人缘极好,所以,有什么事总会听到朋友这么说“……记得把林智育请来”,可想而知,在朋友心目中,他的地位不同凡响。

    对于智育学长讲述的有关文革期间,在洪濑如何与人辩论的精彩片段,我很感兴趣。恰巧有一次,厦门校友会林翔云会长告诉我们:“小时候在洪濑,吃完早饭,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街上,看林兄的‘日记’。其实,那是红卫兵把他的日记抄写成大字报,贴满整条大街, 内容天天新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读性极高。期间,他舌战群儒的辩论更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没想到要批判他,反而让群众对他刮目相看,因而结交了很多好朋友。

    智育学长虽然是独子,却有许多犹如亲兄弟的朋友,夫复何求?也诚如他所言:朋友是我一生的财富。

2009-5-11

* 创校至1966年(最后一届),母校国光中学每年的毕业班称组;1972年复办后,每年的毕业班以该年的年份称屇,我是1977年高中毕业的,故称高中77届毕业生。

注:黄敏敏,南安县国光中学校友,现任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副会长,“芙蓉网”制作总监。
黄敏敏其它作品 http://www.fu-rong.cn/shtml/327/200904285616.shtml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