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辉与下宝源
郑波光(厦门) 高5组1班
郑嘉辉是我的父亲,1901年生,1968年逝世。父亲值得回忆的事,很多很多。正文前先回忆一件与集美有关的事。1953年夏,我和二哥从永春县夹际完小毕业,父亲原想让我们到集美中学读初中,他给陈村牧先生写了一封信,陈回信说集美离永春太远,向郑嘉辉推荐南安国光中学,后来父亲就持陈村牧先生的介绍信带我们到国光中学,我二哥读三年,高中读侨光中学,我在国光就读六年,高考上了厦门大学。看来我和集美特别有缘,当年虽没上集美中学,可是1992年我却从北方调到集美师专,马上就要在集美大学中文系退休了。
新中国成立前,郑嘉辉在厦门、漳州当过记者,我想他一定采访过陈村牧,对集美中学留下美好印象,我母亲李玉楼又是集美中学毕业的。郑嘉辉与陈村牧有过什么交情,已无从查考。我这里就讲郑嘉辉与下宝源。
下宝源是我的故乡永春县夹际乡夹际村一座有名的房子,这房子红砖黑瓦,颇为排场。大厅上悬挂一个敕封大牌匾,上书两个大金子「棆元」。我在山西沁县一中教书时,请教一位姓卫的教古文的老教师,他告诉我:「状元、榜眼、探花、棆元,是进士第四名。」太原师专中文系资料室有一部台湾出的中文大词典,印证老先生进士第四名的注释。这棆元即是郑嘉辉的先祖。郑嘉辉原是浙江温州乡下人,1908年七岁被人贩子卖到下宝源「顶房」,这家有一房只有女儿,没有男丁,他就被买来顶这一房。没承想,其他房后来都不住下宝源,唯有郑嘉辉,年轻到厦门半工半读,到新加坡教小学,又回厦、漳、泉当记者,闯荡大半辈子,新中国成立后返回故乡,从此长住下宝源,直到逝世。
郑嘉辉68年人生经历十分丰富,生存能力极强。解放前厦门有报社18家,解放后仅存厦门日报一家。他失业后,先在莲坂租房租地,种地两年,1951年听说永春要土改,他毅然引领全家七口回夹际,分田地,他以天命之年,躬耕田亩。一度被村政府聘去招待归国观光的华侨,写信到南洋争取侨汇支援家乡建设,并负责修郑氏族谱,但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队劳作。他很勤快,把下宝源整修一新,门前山后种桉树,种菸草,养火鸡,春天播种,夏天收割。因为母亲在泉州缝纫社工作,每天还要做饭做菜,村里人都赞他能文能武,当男做女(干女人干的活)。年轻出外谋生曾在菜馆跑过堂,学得炒一手好菜。晚年他常一人住下宝源,我们都是假期方能同父亲一聚。父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极富感染力的「哈哈」笑声,响亮痛快而带点阅尽人间春色韵味。父亲逝世后下宝源黯然失色。每次回到下宝源,冥冥之中,似乎他那种特有的豁达笑声,依然回响在下宝源大屋内每一个空间,并溢出房前屋后,向远近的青山翠林飘去。
200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