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1977年红学家俞平伯一首诗 |
想起1977年红学家俞平伯一首诗 我1972年在山西省沁县中学给高中50班当班主任,教授语文课。我1963-1976年在沁县中学工作,回忆起来,印象最深刻、感情最友好的,就是这个班。岁月悠悠,至今还保持友好联系的,就是这个班了。 最近,我问起从沁县到太原的一位老朋友,同学告诉我,那位老朋友很久没有联系,但是很快告诉我那位老朋友1930年出生,今年已经90岁,还给我一张现在照片。我特别亲切高兴。岁月过去,大家年纪都大了。但是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还记得。 1976年2月7日,我正式调动到太原市,他是几年前已经离开沁县回到太原工作,因为在沁县我们已经是好朋友,到太原以后,我们接触比较多,他在北京有很多朋友,信息很多,我最感兴趣的是文化信息。这里我回忆1977年一件事,当年我的大哥曾经送给我一本《俞平伯诗全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我看到这本书已经跨世纪了,当时我大哥已经退休多年,他喜欢看书,买书。得到这本书,我首先看有没有这首诗?结果发现就有这首诗,在《俞平伯诗全篇》515页,特别高兴。现在翻看这本书这一页,上面有我2009年3月23日用钢笔写下这样一段话: “本人1977·10·2记:到某某朋友家,朋友出示其老友信,提到俞平伯近况,抄上俞新近(刚刚)写的一首诗,诗题原为《后丁巳二月纪近况》”,诗云:“足不窥園易,迷方即是家……”下边我还注明:“丁巳”即1977年。 现在,我把《俞平伯诗全篇》515页完整全诗介绍一下: 足不窥園易,迷方即是家。 这首诗没有任何注释,倒有两段说明: 壬辰年诗云:“童心十九百无成,三载虚担上学名。”用左襄三十一年传:“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盖非美辞也。 前丁巳岁余方肆业于北京大学,其年秋成婚于许氏,迄今六十载矣。兹仍前诗之意,兼纪近事。平伯时年七十有九。 这首诗写老先生1977年时候自己老年人状态,有自我调侃的风趣,“耳沉多慢客,眼昧误涂鸦”……,耳朵听不清,怠慢了客人,等等许多不便,但是童心还在。两段说明,让我们知道老人六十年前就北京大学毕业并且同年结婚,1977年已经是钻石婚了。夫人姓许。老先生79岁,马上就要进入耄耋之年了。因为国学根底深厚,他的语言习惯,我们现在很难跟得上。但是依然可以领略可亲可敬的精神风貌。 2022·7·22 厦门前埔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