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革中的国光校友
——旧照片回忆两则
郑波光 (厦门) 初20组 高五组
2006年6月23日晚间,戴慧文从北京打来电话,说黄敏敏女士向他约稿,写回忆国光老校友之间交往的往事,提供旧照片,他想起文革中他、懋强和我三人游八达岭,照片照得很好,还保存着;我跟他说,文革中刘再复、黄种生、戴慧文和我在天安门前金水桥上有一帧合影还保存着,当时武汉造反派百 万雄师闹得很凶,金水桥照片背景上还有黑字大标语的遗迹,说完两人在电话两端哈哈大笑起来。我说,黄女士约你,你就写吧,他说许多事都有点忘了,还是我写,并说黄女士电话托他约我写,后来我明白了,他七月就要去加拿大女儿家,春节后才回来,我说那好,我先写,以后你再写。论散文,慧文绝对比我写得有文彩。且看他的《窗外雀影》就明白。
我这篇散文,采取看旧照片回忆的方式,可以集中一些,少些枝蔓。说少枝蔓,不是无枝蔓,生活本身不可能无枝蔓,多枝多蔓累赘,有点枝蔓带来趣味。
金水桥四校友合影(1967·7·16)
这是一帧黑白照片,风华正茂的四位国光中学校友,站在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上,背景上部是天安门城楼,城墙上边可见汉白玉栏杆,文革中领袖们频频在此俯瞰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城墙下正中高大拱门上是巨幅毛泽东画像,背景中下部是金水桥面和栏杆。四人自左至右是黄种生(福建日报),郑波光(山西沁县一中),刘再复(学部《新建设》杂志社),戴慧文(光明日报),四人满头浓密的黑发,简朴的服装,留下深深的青春风采与时代的印记。时间是1967年7月16日。
这是文革如火如荼的岁月,不要埋怨,也无须声讨,不管怎么说,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正如大陆一部荒谬而感人的电视连续剧的题目)。再复和慧文就在北京工作,我来北京是为我所在那一派搞一个“动态报”,把中央首长和文革动态报道给学校。黄种生一行三人是代表福建日报来北京反映情况,神情严肃,身负重任,他们定于16日回福建,15日在慧文处聚会话别,来的有黄种生、刘再复、张小金、邵德坤(这两位是我和再复大学女生同窗)和我,送走两位女同学,当晚我们四人在慧文宿舍挤在两张小床上睡,天南地北,畅谈到凌晨四点多才睡着。
第二天我们一起去送黄种生,先到天安门,后到火车站照了一些相,相机是戴慧文借的。这帧四人珍贵的照片,就是其中一帧,我一直保留着。
在北京,原国光高中同届同学刘再复、戴慧文、黄坚持(清华大学)曾给我终生难忘的许多帮助。刘再复文科高端知识见解,黄坚持理科高端知识见解,戴慧文艺术追求的境界,都大大开阔我的视野和境界,获益匪浅。戴慧文曾说我有“过人的热情”,实际上“过人的热情”形容刘再复、戴慧文、黄坚持是更贴切的,他们都思想纯洁、高尚,业务专业高超,是母校国光的骄傲,关于慧文艺术造诣,我已有小文发表浅见。黄坚持,刘再复、我心目中一直认为是国宝级人物,2001年我迁新居给黄坚持电话,他告诉我已60岁退休,我真惊诧莫名,象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让他60岁退休,真是国家损失,当然他仍然发挥余热,可毕竟不同,体制所限,奈何!刘再复是文科难得一见人才,是文科国宝,香港以“杰出校友”称之,当之无愧。黄种生以其稳健杰出的组织才能,在福建日报工作期间,也十分令人瞩目。国光人才济济,决非虚言,绝非溢美。
记得当年刘再复说我这个人书生气浓厚,适合搞理论。还真让他说准了,借他吉言,文革后我进入高等学府,还真跟“理论”沾上边。我一直是一介书生,希望保留一点点书生本色。我深感,只有在书斋里,我才能自由愉快地呼吸。
八达岭上国光三健儿(1967·11·6)
还是1967年下半年北京,这是陈懋强、戴慧文、和我在长城八达岭上留影,北京已是深秋,八达岭上更带寒意,看看面带爽朗豁达笑容的懋强兄,身穿大衣,慧文和我都长衣长裤,我们都胸佩毛泽东纪念章,那个时代谁不崇拜伟大领袖呢,一度还一章(纪念章)难求呢,秋阳照射下的八达岭城墙上,三位来自国光的同学,正在往八达岭更高处迈步攀登,镜头从上往下,三人目光从下往上,三人头上是一段长城雄姿,蜿蜒在群山之间,人、城、山三位一体,在北国高照的秋日下,瞬间永恒,定格。八达岭有好几张,慧文电话中说此帧最好,我也这样认为,因为它是国光三位校友友谊的一个见证。
陈懋强是1967年10月21日到北京的,戴慧文和我到火车站去接他,懋强住光明日报,我住人民美术出版社大学同窗王云光处,我经常看望谈天的有戴慧文、刘再复(刘再复与王云光处相隔不远),黄坚持三位,黄住清华大学。懋强来,我多陪懋强逛北京。这段期间我其实心不静,沁县中学有很长时间没来信,工资也没寄来,这年八月我大哥结婚,我寄50元给大哥(沁县月工资50元零5角,一直到1976年我调到太原市,也不过长两元52..5元)。因此,懋强提出去八达岭,那是要乘火车的,我有点犹豫,懋强说:“去吧,我请你!”此语印象很深,如在昨日。当然,懋强不是大款,只是性格真诚豪爽,当时他和我一样,都是中学语文教员,他在福建平和一中。在北京的国光校友,比较起来,当时最忙的是刘再复、黄坚持,戴慧文单位上似乎事少点,或者说,介入的少一点,所以,慧文陪我们更多一些。长城游,慧文陪我们去,还借了照相机,搞艺术的人,眼光会更挑剔一些,因此,相片洗出来的效果自然更好一些。此次长城八达岭之游,是很尽兴的,懋强心情极好,懋强是很有幽默感的,常常即兴信口,就妙语连珠。
懋强是11月16日离开北京的。我、慧文、再复都去车站送他。四天后,我也离开北京,回山西去了。
这次应戴慧文、黄敏敏之约,写40年前北京游记,真让我神游了一次近40年前的北京,那种真挚纯洁的同学友情,国光同学热心热血,助同学为乐的高尚情操,永难忘怀。近半年北京生活,我游了香山、八大处,参观十三陵,在戴慧文帮助下,我进了人民大会堂,在黄坚持帮助下,我随他参加了一次天安门广场盛大集会,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在一次路过的偶然机会,我远远看到从机场迎接外宾回来在长安街车上面带微笑的周恩来……
北京是难忘的,同学友情尤为难忘。
2006.6.25
1967年,风华正茂的四位国光中学校友摄于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上
左起:黄种生、作者郑波光、刘再复、戴慧文校友
1967年,作者郑波光与陈懋强、戴慧文校友在长城八达岭上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