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早读1 白居易的《凶宅》 诗词篇幅一般都不大长,早上起来读一读,占不了多大时间。挺好。退休以前在山西,回福建,都有过早读。退休以后多一点,不过也不是很多。 2013年今年4月1日早,我读《四库全书》电子版《白氏长庆集•卷一》白居易《凶宅》一诗,结句“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十分惊叹! 为了了解背景,我从书架翻出一本旧书《白居易诗选》,巧啦,这是1963年10月12日,我刚刚参加工作,在山西省沁县新华书店购买的。翻开书本一看,知道白居易(772-846),这是一位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古人,竟有如此见识,惊叹! 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枭鸣松桂枝,狐藏兰菊丛。 做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白居易《凶宅》这首诗,就像今天的“新闻追踪”外加“深度报道”。根据顾肇仓、周汝昌选注的这部《白居易诗选》的说明,这首诗大约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四年,就是公元809年前后在长安创作的。 这首诗前边的诗句,就是当时长安繁华都市当中,许多高宅大院变成凶宅,触目惊心的实景描写、白描。这些大宅的“主人翁”,地位都是十分显赫,或“将相”,或“公卿”,但是住进这些大宅以后,都不得善终,最后不是遭受贬谪,就是被杀。种种祸事,接连而至。有些大宅的殃祸,已经经历了四五个主人,时间不过十来年。因此,房子、宅院虽然很高贵很有气派,却没有人敢买来住,害怕给自己带来不测。因为很久无人居住,所以景象极为凄凉:“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枭鸣松桂枝,狐藏兰菊丛;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这就是白居易当时实景的新闻观察。 《白居易诗选》学者有一个具体考据说,“唐代长安,相传有许多凶宅,尤其是大官僚的住宅,如延康坊马镇西宅、永乐坊凶宅、延寿坊裴巽宅、昭国坊郑絪宅等都是。”(46页)这个考据,证明白居易的诗,是以实地考察为依据的。 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语言风格,平白如话,明白晓畅。前边20行诗,如果算作长安街景的现场报道的话,那么,接着两行:“嗟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便是毫不客气,直截了当指出当时持有“凶宅”见解的人是“俗人”,愚蠢蒙昧到极点。下边用直白的诗句告诉世人,自己写此诗的目的,就是要开导“迷者”的心胸,使其有所了悟。他指出“凶宅”“主人”不得善终有四种情况:“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书中注释道: “做到大官的人,地位高,权力大,很容易骄傲自满;也最容易招皇帝的忌刻,为其他官僚所排挤;加以年龄又大了,有了这几个因素,是很难避免祸患的。他们的被贬、流放或死亡,是人为的原因或自然条件所造成的,而不是什么‘凶宅’的缘故。”(47页) 诗歌结尾,由“家”比喻“邦”。这个“邦”,可以是一个国家,但是从诗中看,是指朝代。崤陵,函谷关,周朝八百年,秦朝十几年,都是建都在关中,据崤、函之险,以控制东方各国。但是,周朝延续八百六十年,秦朝二世而亡,不过十几年。那么,崤、函这个地方,到底是吉地,还是凶地?可见,宅也好,地也好,都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吉凶,吉凶完全是人造成的。 所以,诗人白居易最后以无可辩驳的气势一锤定音: “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白居易这首诗的结语,是何等的心胸,何等的气度。一千二百多年前白居易的思想和境界,依然值得我们今人为之景仰。 2013•4•20•厦门前埔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