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8年校友文萃 >

潇洒的人与潇洒的文--------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8-03-10  【字体:

潇洒的人与潇洒的文
——谢易中天赠书《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

      
一谈文化产品的价值及读书心得
       
二谈关于易中天引起的争议
 郑波光 (厦门) 初20组 高五组
               

    投桃报李,礼尚往来。回报送书最好的办法是写一篇答谢书评。我在芙蓉网已发拙文书评数篇。我在退休前发表的书评是学术论文,比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3期发表我的书评特约稿《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理性审视——评陈继会的专著<理性的消长>》。但退休后我改变作风,将书评改为休闲文字,不那么纯粹,而象散文一样随意。芙蓉网的书评均可作如是观。绝对不算学术论文,不必那麽累,只作休闲娱乐文章,轻松一阅可矣!阳光下,阴雨天,一杯清茶,休闲阅读也就是了。

    不过,刚刚在芙蓉网登出的《爱情与青春的美丽在永恒里定格——胡正长篇小说<明天清明>对悲剧的消解》是个例外,这篇论文就很郑重,这是一篇很郑重的评论文章,它表达我对胡正老作家的敬重,也了却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易中天先生如日中天,应该从2006年他荣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算起,绵沿至今、今后。高贤兄2007年11月从菲律宾组团旅游回港后,来电话说不久前易中天到香港讲学,智育兄也前往听讲。看来香港、海外也有不少人喜欢易先生。

    易中天待人亲切、平易,为人直爽,直性子,不爱绕弯,平时爱说笑话,睿智,很有幽默感。他到厦门大学我的母校中文系工作,好象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林兴宅教授帮忙联系的。我认识他是1997年,那年我获得迟到的教授(1986年我在山西太原晋升副教授,1997年才晋升教授),我这才有资格、有幸被母校中文系聘为硕士论文答辩评审委员,这以后,十一年来,年年一至数次,母校母系请我去为他们的硕士论文写评审专家评语,担任答辩委员、答辩委员会主席。最初,常请我的有林兴宅我的大学同窗好友,庄钟庆我的大学恩师,俞兆平教授,易中天教授、周宁教授等,我2004年退休后,连续三年,年年依然聘我的,就是易中天、俞兆平、杨春时(也是林兴宅联系调来的)三位教授。林兴宅,厦大真不该让他60-61岁,2001-2002年就退休,他上世纪80年代引进新方法论到文学评论领域,带来中国国内文学评论的新生面,功不可没。他给厦大带来很大很不错的学术声誉。流韵至今。近年来,给厦门大学带来更大声誉、更大影响的是易中天教授,有人估计,易中天的影响,每年给厦大带来的隐性价值三亿。厦大文理人才,过去现在,大有人在。看来,我的母校厦大已开始重视、珍惜本校名人的价值了,这个进步值得高兴。

《破门而入》封面

易中天先生题字

    我与易中天先生只是熟人,除了每年答辩,研究生论文写学术评语这种工作关系外,私人没有任何交往。对了,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我和易中天曾一起当过厦门市社会科学著作、论文评奖活动评判委员,也只是工作关系。我与厦大其他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的关系都一样,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君子之交。(语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我家与易先生家住得很近,算“邻居”,但彼此从未串过门。2007年6月11日,他象往年一样,打“的”到我的小区门口接我一起沿环岛路到厦大参加硕士论文答辩,这是他最后一届硕士答辩,从此以后,我们的工作关系就结束了。因此,此次我一上“的士”,他便送我一本在他家里刚刚题好字的、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的学术专著《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我想,这可能是他本人最重视的、最喜欢的一部个人学术专著。这是认识十一年来他送我的唯一的一本书,也许有惜别的意思、惜别的情义。因此,我在此文附上他郑重签字的书照。表示感谢、珍惜他惜别的情义。

    我想,我与厦大中文系硕士论文答辩的工作关系,也到了画句号的时候了。为此,借易中天赠大著《破门而入》写读后感的机会,对十一年来与母校母系硕士论文答辩工作关系,作了以上一个简单回顾,留下一个纪念。这是值得的。

    书评之前,讲点趣事。2006年秋天,易中天声望最高最旺的时候,我应他邀,参加答辩,在厦大人文学院(厦门大学旧五大建筑建南大礼堂座向,左边这栋建筑二楼)小会议室里。那时他的手机电话真是应接不暇,各种记者紧追不舍。他的手机铃声设置是流水声,每一响,就是响亮的、连绵不绝的流水声,相当别致,他的一位同事,很有风趣的巫汉祥教授灵机一动,笑说道:“金钱滚滚而来!”立即引来哄堂大笑。记得中央电视台名嘴崔永元专题采访易中天,多次问到他的经济收入,他都避而不答。易中天一出名,他的书一畅销,好事者、记者们、媒体们一宣传,两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路飙升。中国自古有“安贫乐道”的人文传统,精神产品的价值,一向被有意无意贬低。一部畅销书稿酬上百万就以为有多“高”了!?易中天登中央台之前,在学术界、出版界早有名气,颇受出版商青睐,几年前我就知道,出版社争出他的书,不单先付稿酬,而且另出一笔资金让他到风景名胜旅游一趟。他厚积薄发,哄动效应,并非偶然。三五百万,别说不一定有这回事,就算有,也理所应当,不足为奇。对社会产生这样大的良性影响,这点钱,不是高,而是低。真正能体现其真价值的,是上边所说、人们估计的、每年对厦大几亿的“隐性价值”,才靠点边。我在想,易中天实际收入和他的贡献比起来,是微乎其微的。物质产品的价值,可以准确估价:精神产品的价值,是难以准确估价的,是“测不准”(一条科学定律)的,人们对精神产品的实际价值,总是估价过低,测不准。几年前,一位百亿富翁在世的时候,曾请一位名人为他写一篇一千字的小传,一千字给两万港币,作为润笔费(稿酬),当时人们就以为这是百亿富翁要“送”钱给这名人。当时我听此事,心中不免暗笑。我以为,这位百亿富翁,生前有幸得到这名人写传,不用说一千字,五百字两万也值。这是名人的“名”值。假如那名人的一千字,写出一个全新的富翁形象,发掘出以前从没有人发现到的他的人生大价值,那么,这两万港币,对于具有数百亿资产的富翁来说,岂不是太寒酸了?因为全社会都有意无意贬低文化产品的真价值,这就难免社会上总有人要大惊小怪了。

    顺便说一下,人文知识分子的岗位、职能,是“坐而论道,不言利”,而且以言利为“俗”。“坐而论道”,原意是指古代王公大臣陪侍帝王议论政事。当时这是王公大臣的主要社会职能,王公大臣实际上就是古代高级知识分子。《周礼》《隋书》等典籍均有记载。这是这个成语的根本含义,也是原始意义。后来有一个引伸义,是“脱离实际,空谈大道理”。新中国成立后头27年,实用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高文化被贬抑,低文化被拔高,这种恶劣风气,沿续至今。文化滑坡到山谷的谷底。瓦釜雷鸣,黄钟废弃,已成社会常态,见怪不怪了。“坐而论道”的本义被遗忘,被完全抛弃,只留下引伸义,甚至引伸义变成唯一义。商务印书馆出版、流行最广的《现代汉语词典》,居然全部解释这一词条只有“坐着空谈大道理。”这么简单几个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该词条解释也断章取义,归结为“后常泛指坐着空谈大道理。”真是误人子弟,祸害子孙,损害中华文化。这只是小小一例。 大陆流行的各种辞书,问题不少。当今主流文化提倡宏扬中华文化,十分正确,国内辞书,真该好好整理修订一番。这不是题外话。应该说,1997年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的认真、严格、细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是值得称道的。还有,有些已经长期被误解、被曲解的词,如“中庸”,已不再是贬义词,而是体现人生最高的境界。“和谐”一词的地位也明显提高。这些都是十分值得高兴的事。

    我是说,易中天先生,还有上中央“百家讲坛”的所有先生,都应该是坐而论道,不言利的。向大众传播、宏扬中华文化,是他们的宗旨,他们的光荣使命,媒体不要用“言利”来玷污他们。现在全世界有一两千座“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明显提高,作为孔子文化的宗主国,难道不应该更专心用力吗?

    易中天先生是一位很有风趣的人,很潇洒的人。十多年来,在答辩与同事接触中,人很直爽,爱说笑话。上中央电视台,成为公众人物后,在答记者问中,常常妙语联珠,答对话语得体,质朴低调,绝无作秀。所以口碑颇好。这次读他大著,发现他人潇洒,文更潇洒,读他的学术著作,常常为他机智幽默的话语,发出会心的微笑。

    《破门而入》是一部美学著作。因为我在职时,曾在山西太原、在福建集美都开过美学课,看过不少美学著作,《破门而入》是我看过的最有趣的一部美学著作。这是一部集讲稿、补充资料、课堂效果于一体的著作。从第一页开始,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插入(笑)、(大笑)、(鼓掌)、(大笑,鼓掌)等现场学生反应。可见易教授在讲课时课堂气氛是何等活跃。能亲临现场听名教授讲课,这是何等的福分!这部著作还有一个特点是书中有大量的旁注——正文随时补充的资料、材料、观点。

    这部著作行文中随处加旁批、旁注的方式,使我马上想起三年以前,有一年,易中天有三位硕士生论文请我写学术评语,其中一位论文下边加大量的补充资料和补充观点,论证特别充分,当时易先生电话跟我联系时,我跟他讲到这篇论文的特点我很欣赏,他很高兴,原来他也特别欣赏这一点,他说,这篇文章有些正文外的补充部分,字数都超过正文,有的补充部分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他这部著作索性也采用这种方式。使著作资料更丰富饱满。这对学生的学习更为有利。

    易兄的这部大著,补充的地方常常是特别重要、关键的地方,是作者特别要强调的地方。作者谈问题很活,跟他在百家讲坛演讲的风格一样,是知识面特别宽阔的“综论”风格。中心是美学,涉及的面很宽,文史哲教经,并随处联系当前,尤其针贬现实教育体制,切中肯綮。第一讲讲到教育的目的,他反对过分功利、过分实用的当代教育。他写道:

    “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什麽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全面自由发展,就不能老想着学了以后有什麽用。有些看起来没什麽用的知识也应该学。而且,只有既学有用的东西,又学看起来没用的东西,才全面,才丰富,也才自由。光学‘有用’的东西,不学‘没用’的东西,将来就是一个畸形的人,一个工具。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结果很多人除了专业以内的东西,什麽都不懂。”(第14页)这确实是当代中国大陆相当严重普遍的现象。祸害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目前已引起普遍关注。

    这一页这一段话的旁边,加了一段旁批,表示强调。这样写:“现在许多理工科大学都在办文科院系和艺术院系(易中天在中文系开艺术学课程),我希望这不是一窝蜂地赶时髦,而是为了真正做到文理渗透,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我以为,这部美学著作最重要的亮点,是确立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第一讲“性质与方法”中第三节的标题)。书中认为,教育不但传授知识,传授知识不但只传授“有用”知识,也传授似乎“无用”的知识,这其实才是教育目的的第一层次。教育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但这也只是教育目的的第二层次。易先生在此书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教育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目的,那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还不是传授方法,而是启迪智慧。”然后把美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定位在教育的最高境界上——“美学的真正意义其实就在于启迪智慧。”“表面上看没什麽用的东西必有大用,而美学的大用就是启迪智慧。”(第16页)在这里,教授讲了许多笑话,逗得学生们哄堂大笑。他紧接着说:“因为美学的程序在本质上是属于哲学的。我知道,现在不少人开始头疼了,有的同学可能已经一个头有两个大。什么?哲学?我还以为是美丽学呢!弄了半天是那玩意!你早说呀!(大笑)”“对不起,我不能早说。早说,你们还不跑光了!(大笑)是呀,在很多人眼里,哲学是枯燥的、丑陋的、令人望而生畏或望而生厌的。我得承认我们不少哲学书和哲学课确实有这种味道……更可怕的是,为了维护哲学的所谓尊严或者神圣性,他们还要把脸板起来,象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干尸一样,(大笑)这就更加让人望而生畏了。既枯燥,又艰涩,既不好玩,又没有用,谁愿意学?”

    易教授认为美学的真正意义在启迪智慧,他讲美学的过程,同时就是启迪智慧的过程,这过程就是循循善诱,步步引深,由浅入深——:美学是美的哲学,“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爱,难道是枯燥的、丑陋的、令人生畏或者望而生厌的吗?(鼓掌)由哲学转入美学,他接下去说:“美学就更不应该枯燥丑陋了。因为美学不但是爱智慧,而且它所爱的,还是关于美和艺术的智慧。智慧,加上爱,还加上美和艺术,难道会是枯燥的、丑陋的、令人望而生畏或者望而生厌的吗?”(大笑,热烈鼓掌)

    可以看到,教授层层推进,在课程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目的上(对美学课感兴趣),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显然,老师不止于此,下面再进一层:“冯友兰先生在讲到为什么要学哲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地活着。我们也可以跟进一句:人类之所以要有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我有一句话:美学就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以上引文在第17-18页)这些话颇有见地,堪称精辟!

    至此,已经把问题讲得淋漓酣畅。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学生怎么会不痴迷呢?这就是易中天教授的讲课魅力,语言魅力。只有博览群籍,又不掉书袋,能融会贯通,才能如此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这是做学问的境界,也是讲课的境界。 《破门而入》大著,随处有许多看点,新鲜的资料,新颖的观点,有趣的说法,还有时尚的话语。很值得一读。就不一一赘述了。此文只是表达我对赠书者的一点谢意就是了。

    2008年年初,国学网站推出“2007年十大国学风云人物”,第一位季羡林,第七位王立群,第八位易中天,易中天的推荐理由是:

    “推荐理由:以独特方式讲述历史的易中天在2007年依然如日中天,其作品基本已经垄断了畅销书排行榜,除《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之外,他的旧作“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和《帝国的惆怅》,以及11月推出的新著《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等也都榜上有名,继续吸引着人们对于古典的热情。可见易中天的号召力远没有终结。”(网上下载)

    易中天影响很大,成就斐然。也引起一些争议,特别是影响最大的“品三国”,尤其是对曹操评价的争议。国内国学网站登出上海新民周刊记者胡展奋报道,《“三国”为什么这样红——三国专家沈伯俊访谈》,访谈第三部分“品评易中天”,写到对易中天的肯定和批评。沈伯俊肯定的是:他认为,首先,易中天先生的成功是不容否定的,他是严肃的,为品三国做了认真的准备;其次,表达生动,视野开阔……。但是,缺陷也不容否认。他认为:

    “一,他的历史观很有问题,过分推崇、强化权谋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点如不注意,危害很大,对青少年尤其如此。我上面说过,和“道”相比,“术”是层次较低的东西,“阴术”伤人,自古上不得台面,为什么呢?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就算是阴谋害人,“施术者”的内心最深处其实也有忌讳,知道有违天仁。现在倒好,居然有人赞许“坦然地使坏”,孰知“坦然地做坏事”其实比“隐蔽地做坏事”更能证明良知泯灭之彻底!考虑到“示范效应”,考虑到社会风气,我深感忧虑。我想,我们的道德水准无论如何不应该低于罗贯中的时代罢。

    二,易先生的思想方法不无偏激之处,常常故意与传统的公认的观点唱反调,而缺乏对古人的“同情和理解”,一些提法轻率而片面,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尤为突出。贬曹操的人多,他就为曹操多说几句好话;褒诸葛亮的人多,他就拿诸葛亮开涮,甚至把诸葛亮逐出“一流军事家”的行列。连他的同学,武汉大学教授程亚林都撰文《品得不公》,批评他“为维护曹操形象,已陷入思路混乱、立场不明的困境;为曹操‘真小人’的表现大唱赞歌,更叫人惊诧莫名,恐怖满怀。”(网上下载)

    坦率说,我并没有完整听过易中天先生的讲座,但在听到的内容中,并没有沈伯俊先生所感到的这么强烈的“缺陷”。对曹操,对诸葛亮,是有如沈先生所指出的一些值得易中天先生认真郑重思考的问题,要重视对社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并消除这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提到“他的历史观很有问题”,历史观是很高的高度,很宽的涵盖面,我建议沈先生要慎提这样大的概念,不要对论者因为观点有一些“闪失”,就对全人的某种“观”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思想方法”也是大概念,要慎用才好。

    没有专门研究,就事论事,提出一点浅见,仅供争论双方参考。

2007•12——2008•2•21修改并补充争议部分,3•7改定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