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太原照片引起的回忆 |
三张太原照片引起的回忆 《从仙洞山到天柱山》这篇文章是我的大学同乡同学林卫国先生帮助我先发表在山西作家文苑,然后我再发表在我们国光中学芙蓉网上的。在山西作家文苑发表的时候,卫国兄惠加三张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太原时期的照片:第一张是我个人在太原市迎泽公园荷花池旁边的照片,第二张是时任山西省侨办主任的卫国兄用他的小汽车带我们三口之家一起到晋祠去玩,我们夫妇和他的合影,给我们摄影的是我们的儿子,当时还是小孩子。第三张是1985年赵树理文学奖颁奖大会上山西作家协会主席西戎先生给我颁发文学评论一等奖时候的照片。真是珍贵,我没有想到他还保存着这张照片! 看到山西作家文苑发表这篇文章时候,我很高兴,2月23日当天我给老同学微信写道:“太高兴了!喜出望外。谢谢您加的照片!多么亲切,我心目中永远的山西,永远的友情!包括你我,包括与山西文艺界!” 我心目中永远的山西,包括两段三处,两段是1963年9月14日——1976年2月7日沁县中学一段,一处;1976年2月——1984年太原师范中间升级为太原师专高等院校第二段第一处,地点在太原市老军营;1984年——1992年3月27日为太原师专中文系,地点在太原市中心侯家巷。这是第二段第二处。沁县中学是第一段,12年,就是一处;太原市16年,分为接近南郊区的老军营,和太原市中心的侯家巷有两处。 我在山西工作生活了28年半,在沁县中学工作12年半,在太原师范工作两年,在太原师专工作14年。在太原16年整。山西28年半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太原市16年印象更加深刻,虽然1981年6月我第一次参加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庐山年会,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王蒙艺术追求初探》被安排第一个在大会上发言,引起注意,感谢参加会议的《文学评论》编辑陈骏涛先生将此文安排在1982年1期发表,《文摘报》1982年2月9日介绍,《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3期动态拦选登其中“王蒙小说的艺术结构”部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王蒙专集》全文选入此篇。可以说一炮打响。 那时我在山西太原还没有出名,我在《文学评论》1982年1期发表《王蒙艺术追求初探》,1983年5期发表《试论历史剧理论与悲剧理论的区别》,此文1985年选入《中国戏剧年鉴》1984卷,在太原市依然悄无声息。 有意思的是,1985年山西太原举办首届赵树理文学奖,《王蒙艺术追求初探》此文获得评论一等奖第一名,奖金300元,山西日报1985年5月23日登出获奖名单,《山西文学》1985年7期也登出获奖名单,在这一期的扉页上还选登颁奖会上作协主席西戎先生给我颁奖与我握手的照片,就是卫国兄帮助我加的这张珍贵照片。没有想到,这次颁奖,我在山西一时间名声大噪。真是有趣。 三张照片最有意思的就是第三张照片。我不能联系写与山西文艺界领导与友人,那太多了。在老军营,我们常常到汾河边游玩,在侯家巷,除了带家人出门游玩以外,我个人常常起早到迎泽公园散步,荷花池这张照片是我和卫国兄一起散步他给我摄影的,当时我们家和卫国兄来往特别密切,卫国兄没有丝毫官气,特别真诚,平易近人,在晋祠,迎泽公园,五一广场,街心公园,许多照片都是卫国兄给我们照的。此情此景,永志难忘! 2022·4·18·厦门前埔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