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人类的过去与未来
厦门青年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郑宇25万字的科幻长篇小说,2009年9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后,我在香港国光中学校友会主办的芙蓉网发表一篇长篇评论,主要是对作者和作品内容作了介绍。因为出版社有一个疏忽,对一位新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的出版,既没有作者介绍,也没有作品内容介绍。相对于纸品出版的矜持,网上电子刊物出版要热情得多,他们差不多在第一时间(2009年9月10月)几个网站就同时介绍这部新作品和这位新作者。他们对作者、作品介绍的根据,就是我那篇文章。令人感动。 去年,郑宇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以后,我家一位中年邻居,集美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一个晚上一口气就读完25万字,赞道:“郑宇想象力太丰富了!”一些科幻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也表示赞赏。小说很快就引起注意。不过,习惯于卡通的年轻读者似乎反应慢些,对认真用力的文学语言可能还需要适应的过程。有意思的倒是,特别关注者,首先是中年和老一辈人文工作者老教授、老作家,有三位先生还郑重写了评论文章。 第一位是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徐明德教授,他知道郑宇出版作品,立即向我索要一部,因为他搞文学研究、文化心理研究,对科幻文学,也有浓厚兴趣,没有想到,他刚刚看了前面几章,马上热情给我电子邮件,称赞作者“才气袭人”,经过认真思考,写了一篇评论大作《“追踪”的追踪》(见芙蓉网“文章推荐”)。此文引人注目的首先是题目,对“追踪”的追踪,实际上就是对小说题旨的探寻。文章开宗明义,说要“追踪这部小说意义的沉重,艺术成功之所在”。他引用作者的话“如果不能让科学良性发展,人类的未来面临的将是从生存环境到人性弱点的内外交困处境。”如同美国学者莫里斯•伯曼指出的那样,“西方生活越来越熵化,经济和技术的混乱以及生态灾难,最终导致精神上的肢解和分裂。”作者进一步引申道,“造成人与人对立,人与自然对立,地球生态不平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离等问题。”徐文认为小说表达的意义并未到此为止,还深入追踪造成如此局面的深层根源,即人性的“善恶”与“良知”问题。艺术上,徐文肯定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悬念设置,意象叠加的手法,埋泉段创、草蛇灰线的叙事结构。主人公青年考古学博士马阳的形象,生气勃勃,有声有色,个性鲜明。认为作者对考古学情有独钟,知识深度广度皆具。科幻小说在场景和细节上都下了硬功夫,没有破绽。老学者热情肯定,勉励有加。 第二位是原集美大学副校长、鲁迅研究学者商振泰教授,他的评论大作《试论马阳》,认为作品创造了一个含蕴丰富的艺术形象青年科学工作者马阳。他认为小说塑造的马阳这样多层次、多层面的人物形象,以前没有出现过,相当独特。他说《追踪四亿年前的凶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马阳,这是 “一个复合的人,超越时空的人”,“这可能是一个前所没有创造过的人物。”因为作品涉及对科学的重大反思,商校长还特地赠送作者两部学术著作,英国查尔默斯着《科学是什么》(第三版),英国哈耶克着《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作者十分感激,认真阅读了这两部著作,大大丰富深化了有关的知识。 第三位是原福建省作家协会秘书长、一级作家、著名小说《阿Q后传》作者林礼明先生,他也是主动向我索要郑宇小说的,他评论题目是《高科技的发展和隐忧——读郑宇科幻长篇小说‘追踪四亿年前的凶手’》(见芙蓉网“文章推荐”)。这三位都是已经退休的资深人文工作者,本来我是不敢去打扰他们的。他们能为这位新作者的长篇处女作,认真阅读、认真撰写这样高水平的评论文章,这是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们所展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关怀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未来的崇高风范。 林礼明文章写好以后,我把徐明德的文章寄给他,他看完马上给我电子邮件:写道:“徐教授的文章阅读了。在抓住小说题旨方面跟拙作是一致的,很好。贵公子的题旨埋得很深,要抓准并剖析好题旨确有一定难度。对马阳面孔的认识也一致,有时连用语也很相似。说明徐教授很负责任地细读了‘追踪’。这不容易。 “ 以前我评长篇小说,一般来说,读6天,写一天(全天候工作)。而‘追踪’得用两倍甚至三倍时间。原因,年岁大了,身体机能衰退了;另一原因,是‘追踪’确实难‘追’。评论者水平低于作者,不敢再‘追’了。” 林礼明1943年生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市,1946年回国。新时期当过编辑、记者,1989年9月辞职以前,是《在人间》杂志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一直供职于福建省作家协会,直到退休。在职期间,勤奋笔耕,著述颇丰。他是著名作家,也是著名学者。长篇小说有《阿Q后传》、《贵妇贱婆》、《直瘸》、《廪鼠》等多部,文化专着有《鬼蜮世界》、《中国鬼文化》、《东洋鬼文化》、《西洋鬼文化》等十部。——如此资深的一位卓有成就的老作家、老学者,如此真诚、如此谦和地对待一位文学创作的新人。实在令人感动。林礼明的信,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题旨埋得很深,要抓准并剖析好题旨确有一定难度”一句。这一句点明小说题目“追踪”之深意,跟徐明德教授评论文章题目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两位,不约而同,都看到题目“追踪”的深意,都在“追踪”上做文章。而商振泰先生从艺术的角度,关注点比较集中在小说主要人物马阳形象的奇特和首创。这一点,徐、林文章也有所涉及。三位先生的文章,是对这部长篇小说深藏的题旨深刻的破译和阐发。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特别富有启迪。他们告诉我们,这部小说,绝对不是“追踪凶手”这样简单字面上的事,作品到底要“追踪”什么?“凶手”又是什么?细读下去,作品是有一个很大的探究空间的。 跟徐明德文章一致,林礼明这篇文章也是着重探讨科技非良性发展带来的后果,文章结合小说具体的描写与当今的现实,阐释得更为触目惊心、更为严峻。他这样写道: “小说提出了严肃而重要的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科学里面有不科学的东西’、‘科学的飞快发展本身存在着某种风险’,逼着人们不得不作沉重的思考。看,掌握了高科技的玛雅人、史前人和未来人,他们可以让人飘浮起来,也可以让一个沉重物飘浮起来,然后把人和沉重物以光速输送到‘时间隧道’的过去和未来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也就是可以飘浮到地球上的陆地、地心和空间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些掌握了高科技的人,他们无所不有,无孔不入,神通广大,天马行空。不知在什么时候,他们可以复制无数个马阳,让现在的马阳、考古工作者的马阳成为四亿年前的现代人化石;让化石研究者和保护者的马阳成为另一个马阳即化石的破坏者。假恶丑和真善美混淆,好人和坏人难分,你我不明,黑白无界,尊严和卑劣不清。科学发展至如此,法律、道德、正义、伦理、审判、管制、警察监督在它面前都失去了作用,科学不成了魔鬼吗?高科技的终极发展好像就是人类的末日,这种预想是可怕的。” “如果我们认真看一看今天的科技发展成果,就会相信这种预想不是过分和多余的。不错,科学改变世界,科学让人们摆脱愚蠢和落后, 科学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但是人类认识到其中的‘不科学’和‘风险’即负面影响,似乎晚了些,比如我们发现二氧化碳排放过量导致全球气候过度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影响人类生存时,才开始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开始立法控制所谓‘工业文明’发展,限制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和其它废气的排放量;我们只有发现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石漠化、雨量减少、气温异常时,才控制放牧数量并严禁砍伐,强调植树造林;我们只有发现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和可怕威胁并知道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的时候,才开始了销毁核武器的工作并立法制定核不扩散条约。但应该承认,克服科学发展的负面后果是非常非常的困难。现在人类掌握了克隆技术,可以克隆(或曰复制)各种动物,克隆人本身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如果克隆技术任其发展,可能导致人类品种的趋同性和单一性以及伦理道德上的复杂问题;代表医学文明的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现代人产生抗药性,最终将使相当一部分人得病而无药可治,致而不治死亡;催长术在畜牧场和养鸡养鸭养羊养牛场的广泛使用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它的负面影响是餐桌上的肉食品在损害人们,特别是损害可爱的儿童们,让他们早熟早恋早衰早死。还有人类掌握了转基因技术,可以培制各种动物器官供人类使用,都有‘不科学’和‘风险’一面,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呢?科学可爱也可怕。” “难怪,作者不无忧虑地警告说:科学,‘如果它成了不受任何约束,任凭它把人类引向未知的灾难而它却又不容置疑、一意孤行地领着人们只顾往前走;最终当人们醒悟时早已无可逆转……那么,在这种意义上,它不是魔鬼又是什么?’作品中塑造的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翻手为云、复手为雨的高级智慧人‘不是魔鬼又是什么?’ ‘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地球将对人类如何处置呢?令人深思再深思!人类要‘改变命运’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要创造高科技。而‘我们都错了’,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没有法律和道德约束的高科技导致掌握高科技的人类本身的自我毁灭。为这些问题推测答案的依据是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明显理念。” 这是从郑宇小说中引发出来的广泛思考,同时是对作品创作题旨汪洋恣肆的一段精到的发挥和阐释。看了这段发挥和阐释,小说“追踪”的“凶手”,似乎已经不再扑朔迷离,而是显得清晰可辨了。 艺术方面,林礼明简明概括三点:一,敢于幻想,善于幻想。认为,现代人、玛雅人、史前人、未来人四种人的设置很新奇;二,善于设置悬念,耐人寻味。特别是“仙蜕”复原的悬念;三,出色的理性思维的叙述能力,信息量很大。他认为“作者是一位出色的理性思维作家。许多章节如‘科学是一种力’、‘你的世界(上)(下)’,可以看出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叙述语言的简洁和高度概括性,为写作这样的文本提供了最好的形式,这是学术性论文或曰科学的理性思维多用的叙述形式。”作为经验丰富的小说作家,林先生相当清楚小说创作的此中三味,他的评点十分到位,又不刻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林礼明把青年作者郑宇定位为“作者是一位出色的理性思维作家”。特别指出“科学是一种力”、“你的世界(上)(下)”这些章节可以看出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确实,这些章节正是作者本人最下力气、并且最为满意的章节。 三位前辈都是青年作者郑宇宝贵的知音,最好的良师益友。对作者立志要走的科幻小说创作这条特别艰难的道路,对他好不容易刚刚迈出的比较坚实的第一步,是个相当有力的支持,相当有力的鼓励。 在三位先生的启发下,我对小说也有一些新的思考。 人类走到19世纪,尤其到20世纪,科学、人文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在福音面前,人类自负起来,以自然征服者自居,有人竟然荒谬提出“人定胜天”口号,完全违背中国“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文化传统的核心理念,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隐患面前,人类又特别迟钝,反应特别麻木不仁。这都是人类目光短浅,只顾满足眼前利益,满足无休无止的贪婪。完全无视自然规律是至高无上的,顺之者昌,逆之则亡。肆无忌惮的反自然、反科学(以“科学”名誉)已经带来并继续带来的无穷后患。从上面介绍徐明德、商振泰、林礼明的评论、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看到,《追踪四亿年前的凶手》这部小说,追踪的目标,就是科技、人文面临的巨大问题,科学理性、人文理性需要面对的巨大问题,小说以四亿年作为思考的难以想象的时间跨度,追踪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就是要直接正视和面对这些难题。引发人类自己妥善解决。免除隐患。 文学作品中,思想、题旨是靠艺术表现来说话的,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品类,同样是靠艺术来说话的。《追踪》这部小说对科学人文的追踪思考,主要是靠马阳这个人物形象来表现的,作为考古学博士、青年科学工作者的马阳,他的身上就是科技人文两方面兼而有之。他是一位青年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人文思想者。林礼明之所以把作者郑宇定位为“出色的理性思维作家”,主要依据就是小说对马阳这位富有理性思维的科学工作者艺术形象的塑造。我以为,林礼明“出色的”这个赞美词,主要是对小说中马阳形象塑造的赞美。也可以说是对小说艺术取得一定程度成功的热情肯定和赞赏。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部小说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看点,这就是中国刑警队。国家考古队的考古发掘工作,重大文物保护工作,最后,马阳为了洗脱罪名,同女刑警队钱芳,到南美洲,历尽艰辛,终于追踪到四亿年前真正的凶手。小说自始至终,刑警队都起到对事关国家尊严荣誉的文化科学保驾护航的重大作用。小说在这一点上,真是浓墨重彩地写了相当精彩的一笔。 郑宇1978年生,《追踪》是他28岁(2006年)创作,2009年原封不动出版。2010年5月,郑宇一个人创办《中国新科幻》电子杂志月刊,已经出到第六期了。希望他继续努力。他自己感到《追踪》很适合拍电影。这是奢望。只有期待上帝的赐福了。 2010年10月10日 厦门前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