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楼6 |
香菱学诗:人生不幸和幸 《红楼梦》48回、49回,“香菱学诗”相当有意思,香菱的执着、痴迷和“呆”,林黛玉的智慧,薛宝钗的包容,史湘云的热情,贾宝玉的真诚。接二连三的尝试,香菱终于写出一首不同凡响的好诗来。这件事不由人想到香菱命运的不幸和幸运来了。 根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24讲“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刘心武讲:“我觉得,在金陵十二钗副册里,香菱应该排在第一”(238页)。我想,他的意见是对的。但是,此前他说“香菱可以说是全书头一个出场的,又具有照应全书女性命运的很重要的一个象征性角色。”(237页)香菱是全书第一个出场,可是说她“照应全书女性命运很重要一个象征性角色”,这句话可以商榷。因为涵盖面太大了。我现在常常注意到大而无当的概括,大而无当,容易大而不当。只要全书中有一个女性命运不是这样,那么,这个立论就可以打破,也就是不能成立。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薛蟠娶夏金桂,金桂一来,香菱就被折磨死了。就是说,香菱代表全书女性悲剧命运,概莫能外。那么,不必说地位高的,同样是通房丫头的地位,袭人最后嫁给蒋玉涵,平儿最后扶正,成了贾琏的正妻(凤姐被休)。这两个人物的最后命运并不差,可以说幸福,不是悲剧。就这样两个例证,“全书女性悲剧命运”的立论就难以成立。 关于香菱,脂砚斋有一个很高的评价。说:“(庚双)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迎春)探(探春),容貌不让凤(凤姐)秦(秦可卿),端雅不让纨(李纨)钗(薛宝钗),风流不让湘(史湘云)黛(林黛玉),贤惠不让袭(袭人)平(平儿)……脂砚斋评”(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下578页)似乎集中全书最美的美人的一切优点和美点。这种评价相当不平常,相当超常。但是,作者一直没有机会认认真真来写这个人物。终于在薛蟠挨打后,有点羞愧,也有点浪子回头的味道,想出去一年,学做生意。大观园里,薛宝钗让香菱进大观园和她作伴,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就在48、49两回,集中比较多笔墨来写这个美丽单纯执着可爱的女孩子。 从薛宝钗口中,知道香菱早已向往大观园里的生活。薛蟠出门,薛姨妈本来要香菱来陪她住,但是,薛宝钗说,已经有两个陪薛蟠出门的男子之妻陪薛姨妈了,所以让香菱来陪自己。薛宝钗说:“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香菱姐姐和我作伴儿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薛姨妈马上赞成。从这里的称呼,我们可以发现香菱比薛宝钗年纪大。当然大不了几岁。跟贾宝玉、林黛玉比,薛宝钗年纪大一两岁,香菱比薛宝钗大约也大不了一两岁。其实都是不算太大的孩子。香菱有心进大观园,但是不敢提出来,薛宝钗主动提出来,她喜出望外,但是马上要求薛宝钗教她作诗,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实际上默认了。 不过她第一个拜的老师是林黛玉,林黛玉坦然收她为徒,并且认真地开导她不要学习陆游的诗,因为陆游的诗“浅近”。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林黛玉极其聪慧,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所谓 “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的意见,林黛玉眼界很高,她要香菱学习的前人,都是精神境界艺术水平最高的,她特别推荐学习王维、杜甫、李白。并且把这些书借给香菱,告诉她画红圈记号的最好,香菱遵照林黛玉的指点,废寝忘食的学习,因为香菱灵慧,很快就能够领会。黛玉让她谈谈,她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必真的。有似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些意思了,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举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边的“直”和“圆”两个字,王维《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里边的“白”和“青”两个字,还有王维《与网川赠裴秀才迪》“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里边的“余”和“上”两个字。来说明自己的感受。特别说到“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里边的“白”和“青”两个字的时候,香菱说:“这‘白’和‘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周汝昌先生在这里有一个按语说:“香菱此喻听来十分奇特,但她所说即回味无穷之意,而回味无穷又正即宋人所云含不尽之意也。”从这里可以看到,香菱学习非常专注非常投入,也非常有灵性。 香菱还马上实践作诗,第一首“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八句,薛宝钗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让她请教别人。林黛玉评价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让她放开胆子去做。她一个人冥思苦想,像疯了似的,过了半天,又作了一首,“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八句,兴冲冲给黛玉,众人问,林黛玉说:“这也算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贾宝玉笑说:“不像吟月,月底下添上一个色,倒还使得。你看句句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上起,再迟几天就好了。”认为是写月色,同时鼓励了她。香菱如醉如痴,废寝忘食。终于睡了一觉,梦中得了一首,告诉薛宝钗,薛宝钗让她赶紧写下来: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众人看了笑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话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并且诗社就请她参加了。周汝昌先生这里有一个按语: “香菱学诗三次咏月。回看第一篇词义均很幼稚。第二篇果有长进,而确如宝玉所评,不是咏月却是咏月色。此第三篇可谓突飞猛进,胜过前两篇十倍不止。盖早已脱离月之形状,光色,全从虚处传月之神。如首句精华便与月色不同。如第二句月影,月魄即是从虚处落笔。如颔联全从因见月而勾起离别之情,也是全从虚处落笔,如此腹联可推而知,不待赘言。但腹联又暗藏宝湘二人重会之伏线。” 周汝昌先生的按语弥补小说描写对这首诗未作细评的遗憾。因为正好这个时候一下子来了许多人,可巧史湘云也来了,史湘云特别热情活跃,她热心教香菱作诗,没日没夜高谈阔论,让香菱大开眼界。薛宝钗风趣的开玩笑说史湘云每天大谈“杜工部(杜甫)之沉郁,韦苏州(韦应物)之淡雅,温八叉(温庭筠)之绮靡,李义山(李商隐)之隐僻。放着现成两个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作什么?”史湘云笑问是哪个?薛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香菱、湘云听了都大笑起来。 可见香菱在大观园,是生活在一个极高的文化环境,又是一个很和谐很美好的青春乐园。尽管只有一年时间。但是,通过学诗,在一大帮鉴赏水平很高的公子小姐中,获得肯定和赞扬,生命发出灿烂的光彩。不由让人想到香菱的命运,儿童时被偷,少年时被卖,薛蟠为了强买还杀了人 。贾宝玉一直感慨不平香菱这样有高贵气质的人,成了俗不可耐的薛蟠的偏室。看到香菱迷恋诗歌,贾宝玉内心暗暗宽慰。香菱有此幸运,有点歪打正着。不由人想到造化弄人。刘心武说“高鹗写后来夏金桂死了,香菱升格为正妻”,违背判词。我倒感到高鹗这样改,未尝不可。我感到这个阳光结局,更为可取。袭人可以,平儿可以,为什么香菱不可以呢?一笑。 2014•6•23•厦门前埔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