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1年校友文萃 >

“沁县岁月的时空”之三----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1-08-31  【字体:

沁县岁月的时空3

1963年的太原
——沁县岁月的时空之三
郑波光 (厦门)初20组 高五组

太原•海外“唐人”说法之源   

    (接上一篇“大学毕业前往山西、沁县的途中”http://fu-rong.cn/shtml/357/201108169608.shtml)

    火车到达太原是9月1日清晨7时正。太原的清晨已经有南方清秋的景象,空气是冷的,街上的行人已经见不到夏装了,大多是蓝色的、灰色的服装,比较土。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我们今天知道,它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同时,它也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古代的太原地区属并州,夏、商时代归入冀州。西周时,太原属唐国领地。公元前497年创建晋阳城,为赵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太原郡,始称太原。太原的称呼,最早就是起于秦朝。当然,它最初的源头是西周唐国的领地。汉初,太原是汉高祖分封的代王代国的国都,称并州。隋末,李渊、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建唐,封太原为“北都”,与当时的国都长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

    海外华人的“唐人”之称,就是源于此。历史上的汉朝之强,唐朝之盛,使“汉人”、“唐人”作为中国人最荣耀的代表和象征。“唐人”,或叫“唐山人”,还有“唐人街”,流行最广,说明中国古代唐朝最辉煌,最荣耀。大陆颇有味道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大染坊》,主人公号称“乱世奇商”的陈寿亭,有一句名言说:“唐朝那么盛,清朝就那么熊,不都是人闹的吗?”唐朝最盛,清朝最熊。这就是历史客观的评价。《大染坊》的作者,借助主人公的一句台词,实际上批评了一度泛滥成灾、稀糟百烂、妄想误导民心的“清宫戏”,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颇有趣味。此剧当然也有一个败笔,就是把抗日战争主战场的国民党,生硬胡编说是“不抗日”。其实,当年山东省长韩复渠放弃济南,让日本人轻易拿下济南,后来蒋介石在南京把他枪毙严惩,已经说明问题。

    总而言之,太原是一座历史名城。

    太原火车站,1963年,当时还是旧的火车站,不知道是不是阎锡山遗留下来的?噢!不会的,阎锡山时代的铁轨是窄轨,蒋介石总统曾骂阎锡山是土财主、土皇帝,故意把铁轨造得与全国不同,他不想出山西,别人也别想进山西。曾有人替阎辩解,说是当时没有钱,资金不足,才出此下策,我曾同意这种解释。现在想起来,不成道理,站不住脚。出不去,进不来,不能与全国交流,山西经济如何发展?只能成为自我封闭、死水一潭的独立王国。当年的蒋总统批评得不错。这种状况确实使山西整体是显得封闭。

    当时的火车站不大,与一个省会的大站确实很不相称。十几年后,太原仿照北京火车站,建起一个与北京站几乎一模一样的太原现代化的新火车站了。

    当年出了火车站,太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而空旷。从当时的旧火车站出来,就是五一广场,过了五一广场,就是迎泽大街了。大街两旁有许多大楼,这些大楼并不象厦门一样连在一起,而是彼此孤立的,如邮电大楼,贸易大楼,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等。这种大城市彼此孤立的高楼,建筑稀疏,远看显得空旷。经验告诉我,这是不发达城市、或新建城市的特征。太原就是给我这样一个非常强烈的偏远、不发达的印象。当时的太原,还给我 “大而空”的感觉。就拿太原最大的公园——迎泽公园来说吧,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大学生,来自美丽的城市厦门,当时的迎泽公园我们真看不上眼,大而无当,大而无物,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水池,一片大树林,一个大牡丹园,牡丹园在很深的紧后头,种的一二百株大丽菊,使我想起栽花也象现代化工厂一样大规模生产。公园每走一处就要走很长一段路,路上又没有什么可看的。当时里面只有一样古迹,一对铁凤凰,上铸是前清嘉庆21-22年铸造的。除此之外,别无长物。

    12年后,当我从沁县正式调入太原,成为太原市市民,在这个大城市生活整整16年后,这座城市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座真正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了!气派宏伟的新火车站,迎面宽阔50米宽国际标准的、笔直的迎泽大街,新高楼林立,且联成建筑群,迎泽大街,并州路,五一路,新建路……。五一广场的音乐喷泉、现代雕塑,上世纪80年代已建起。而厦门的白鹭洲音乐喷泉,整整比太原晚十年。1992年3月27日调回厦门时,近30年前后一比较,太原的进步,厦门的落伍,对比反差太强烈了。整个翻个个。而且,厦门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相当小家子气。这不是我一人的感想,而是所有从外地调回集美大学或厦门大学的老师,包括一切从外地工作调回来的人共同的、强烈的感受。就拿一个实例比较,太原医院B超,我调回来前已经是彩色的,而厦门不用说1992年,就是现在,绝大部分还是黑白的。要做彩超,就要高收费。

    我这里只是想说,太原当年实在太落后,昔非今比!太原当年远比厦门落后,而1992年,厦门却远不如太原!不过,现在厦门已逐步变为移民城市,正在逐步开化起来。

太原街景•汾河

    左翼剧作家宋之的(1914-1956),曾发表一篇著名散文《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写阎锡山时代太原的恐怖气氛的,春天来临,太原却没有春天。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左翼的共性是“夸张而虚幻”。沉闷,闭塞,山西是有的,“恐怖”则未必。我在著作《山西抗战文学史》中,介绍到吴奚如长篇小说名作《汾河上》,这部小说记实性很强,许多是吴奚如抗战到山西前线的亲身经历,他描写山西乡村村公所尽管有明窗净几的风韵,但是:

    “那壁间悬挂的对联,那案头陈列着的线装书,却像不习见阳光的蠹虫似的,萎缩着,并散出一种樟脑与汗臭相混合的气味。这气味,只有在禅林道院里可以  闻到,它会使人生出一种淡泊与静止的感情。不知甚么原故,在山西,就连那些颇高的衙门里,也充满着这种气息。”

    吴奚如(1906-1985)原名吴席儒,湖北人,是一位很有知识分子气节的军人,作家。1926年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他在抗战时期的小说集《阳明堡的火战》,优秀短篇小说《萧连长》,作为优秀的抗战小说,曾经得到茅盾较高的评价。他在抗战初期创作的、表现山西抗日前线的长篇小说《汾河上》这段描写,非常准确地表现了阎锡山统治下山西的氛围:淡泊,静止,带着古老、停滞的“腐朽”气味。

    1963年9月初我对山西省会太原,感到它是一个奇妙的城市。“现代”在这里是一组奇妙的舞蹈: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交相辉映。有一天,我跟一起分配到山西的方瑞金、黄玉銮同学到山西大学,找方瑞金的同乡山西大学的老师,那老师告诉我们,山西是我国一个重工业基地,有炮工厂,坦克工厂,飞机工厂等等,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我们感到他说的没错,在当时的太原市,无论你站在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工厂的烟囱,的确是个现代化的工业大城市。宽阔的、四通八达的马路上,有红色的电车,公共汽车,绿色的载煤、载建筑材料的卡车。但是,怪就怪在,马路上还有络驿不绝的马车,驴车,骡车。大街随处可见骡马的粪便。在当时看起来更怪的是,在火车站,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手拉的黄包车,象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真是天晓得!黄包车在厦门,早在解放初期就没有了。也许当时受“革命化”时代的思想影响,才感到那么不可思议。

    太原街上的人,是街景的最重要的部分。在这现代化(要跟今天比起来,“现代化”还需要加引号)的大工业城市里的人,大多数人还不大开通。无论男人,还是女子,都不可以不穿袜子,把光脚露出来。如果有一个女子穿凉鞋不穿袜子,人们就会用不满的目光瞅着你,因为在人们看来,不穿袜子,不单不雅观,而且不礼貌。我们住的招待所的女服务员说,以前还不许穿裙子,一位穿裙子的女子走在路上,后边便会跟着一大群人看热闹。这恐怕是山西长期特别封闭带来不开化的结果。

    不过,我感到这里的人,给人朴实的总体印象。北方流传“奸老西,滑老嗒儿(TAER)(唐山人)”的说法,是说山西人奸,唐山人滑。我在山西近三十年,并不认同,我认为山西人总体还是朴实、纯朴的。“奸诈的人”是极少数。

    当时太原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工农业并举。太原市区除了工厂、学校、街市的建筑外,中间还有大片大片的庄稼地,庄稼地里种植着高梁、小米(谷子),间或也有几株高高的、大大的向日葵,这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高梁红了,向日葵垂下了头,圆盘似的葵花仔黑黑的,边沿上的黄花还没有脱尽。

    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我们一直住在迎泽大街旁一个省政府招待所里,旁边好象是一个军区招待所。马路对面没有楼房,是一片荒地,有一段坍塌的城墙,周围长着不少树。我那时没事喜欢画画,记得我一人曾到马路对面画过那残破的城头。

    招待所离迎泽大桥不远,我们也常到迎泽大桥散步。迎泽大桥横跨汾河,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就是汾河了。汾河从太原市的西边流过,汾河的河面很宽,汾河大桥有400-500米长,大约有30-40米宽,是一座比较雄伟的现代化的大桥。桥两边有两排在当时看起来挺不错的、整齐的、安装在高高的水泥柱上的吊灯。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流入陕西境内的渭河: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就在潼关附近注入黄河,全长787公里;汾河发源于山西北部宁武县管涔山区,流贯中部盆地,至西南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比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仅短71公里,但它流经之处,都是山西最富庶的地区,不如说,是它哺育了山西最富庶的地区,这就是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这两大盆地;太原是山西经济、文化中心,晋南是山西的粮仓。《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里的主题曲“汾河流水哗啦啦”顷注的最主要的感情,就是对汾河的感情。

    当时我们站在汾河大桥上所看到的汾河,并没有电影歌曲所描绘的那么美。我们看到,汾河河面很宽,就是没水。河道两边,一大片尽是黄乎乎、灰蒙蒙的沙滩,中间只有一股又黄又浊的河水流过,浅浅的,似乎光脚就可以涉水而过。我当时观察过菜市场,发现鱼很少,当时我很简单地把它归因于汾河水浑水少,河里没鱼。其实,后来我了解到,汾河上游就有一个很大的汾河水库,里面养着各种鱼。1958年,全省还兴修了许多水库,光沁县一县就栏截多处浊漳河(另有一条叫清漳河),修建了许多水库,名称都很好听:西湖,南海,北海。(见上篇文章所记)里边都养鱼。太原菜市场鱼的来源不成问题,当时年轻,纯属杞人之忧。后来我知道,山西全省分属两个水系:汾河流域属黄河水系;山西的东部北部,属于海河水系,晋东南沁县的漳河,山西省东北边的桑干河、滹沱河,属于海河水系。

    我在大学读书,一直只是百姓,我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对了,我曾当过厦大美工组的副组长,中文系曾排演过一出大型神话剧《龙凤飞》,我参加了美工,画布景。不过那不算什么官。老百姓当惯了,就养成听指挥,随大流的习惯。大学毕业,我就随北上山西的大流,一路没操什么心,到了太原。 在太原,独往独来,闲散了几天。非常感激带队的同学一路上的操劳和辛苦。

    1963年9月6日,山西教育厅应同学的要求,组织我们到太原市西南远郊外的 全国著名风景名胜——晋祠参观。晋祠,就留在下一次讲吧。

2007年5月7日写,2011年8月25日改定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