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是抗日辉煌月-----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8-09-01 【字体:
大 中 小】
1937年9月是抗日辉煌月 第一辉煌:国民党157师师长黄涛击沉日本驱逐舰(1937•9•3) 第二辉煌:共产党115师师长林彪平型关大捷(1937•9•25) 郑波光 (厦门) 初20组 高五组
 2008年8月1日《厦门晚报》40版文化周刊照片——王倚门指证当年日舰沉没地点
20世纪中国人民最大的民族劫难,是1937-1945八年日本侵略、中国抗战时期。
2005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性的大纪念中,对中国人民,也包括世界人民,有两个重大的新认识:
第一,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是中国最大程度地帮助了苏联,牵制了日本对苏联的进攻。实际上,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时间很晚,二战反法西斯胜利大局已定。过去老宣扬苏联红军帮助中国的功劳很大,实际上中国帮助苏联功劳更大,大得多得多。证明如下:
(一)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他们(日军)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二)二战曾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崔可夫元帅回忆录《在华使命》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志良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四强’之一,战后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和英勇奋斗争来的,是当之无愧的。” (以上三个资料,来自2005年5月9日《厦门晚报》19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版,《中国抗战:二战东方主战场》《“假如没有中国……”》“二战‘三巨头’评点中国战场”该版特地注明“本版均据新华社稿”)
第二,国民党军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主战场,共产党军队是辅助战场。2005年9月4日《厦门晚报》第三版显著标题《国民党军队抗战贡献被肯定》“8年消灭日军百余万人,阵亡将士380余万”,报道摘要如下:
(一)“新华社电 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有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客观评价。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邀请台湾的国民党抗战将领来北京参加胜利60周年庆典。”(二)“据‘国军馆’的统计:8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38000余次,消灭日军100余万人,阵亡将士380余万人,少将以上的150余人,团、营、连、排长数以万计。”新华社据“国军馆”提供的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2005年《厦门晚报》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有就是报道厦门胡里山炮台1937年9月3日,克虏伯大炮击沉日本“若竹”号驱逐舰大快人心的壮举。 为什么我对此特别关注?因为此前,我看一部王志文主演的电视剧《DA师》,这部因为是在厦门拍的,有些外景就在我家不远的会展中心海边拍的。总体应该说还不错。但有一处,人物对话中对历史相当无知,居然说,厦门胡里山克虏伯大炮形同虚设,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这是编剧、导演的无知,当然不能怪演员。
以上算是我写此文的缘起。下面言归正传。
2008年8月1日《厦门晚报》两条消息:7版(本地•文化新闻)头条醒目标题《专家本月来厦水下考古》,下边一行提示“探摸日军‘若竹’沉舰,文史界争论不休的历史悬案有望破解”,记者黄秋苇;40版(文化周刊)通栏醒目标题《日舰‘若竹’水下探测日期确定》,下边也一行提示“85岁老渔民指证当年日军沉船地点”,记者韩栽茂。
我对这个消息很感兴趣,原因是三年前,2005年1月12日《厦门晚报》15版(乡土)整版,就报道1937年9月3日早晨,厦门守军在胡里山炮台击沉日本一艘若竹型驱逐舰此事,醒目标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范例——厦门抗日首仗击沉日舰内幕揭密》,该版还载一史料《“胡里炮王”击沉日舰史料》,两文记者都是胡汉辉。显著照片是“胡里山炮台280毫米口径克虏伯大炮”,小幅照片有“侵华日军若竹型驱逐舰外观”一幅,还有“厦门守军在黄厝构筑的高地碉堡”,以及“厦门守军在五通构筑的滩头战壕”两幅。另外,还有五张当年报道此事的报纸照片,右侧从上到下是:1937年9月7日香港《南华日报》,1937年9月5日《华字日报》,1937年9月6日《香港工商日报》,1937年9月21日《星中日报》(不知是不是《星洲日报》之误?),1937年9月4日《朝日新闻》。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范例——厦门抗日首仗击沉日舰内幕揭密》一文,有两个相当重要的内容。
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中国人民永远的警示:日本军国主义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永远不能失去对它的警觉。文章第一段是文章作者胡汉辉亲自找到的资料:
“2004年7月,我在东京防卫厅战略研究所的‘南支海军战斗日志’里查阅到:1937年8月,日本南支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向部下进行厦门攻略交底时说:‘厦门守军司令黄涛是个留德军人,他的要塞炮台有威力很大的克虏伯巨炮,希望小心谨慎,不重蹈法国海军中将孤拔复辙!’”
1937年8月,这个日本舰队司令这段简短的话,信息密集,非同小可。他不单对当时厦门守军司令了如指掌,而且对克虏伯巨炮性能,历史也十分清楚。1884年8月中法战争中马江海战中国惨败,但是法国舰队司令孤拔却被我守军克虏伯炮毙。(同日14版全版介绍《‘缺嘴将军’炮毙法国舰队司令》)这就说明,日本亡我之心,由来已久,早就处心积虑。二战后,当前,中国第一要防的,当然还是日本。且看钓鱼岛。
第二个重要内容,是1937年9月3日厦门胡里山克虏伯巨炮击沉日本‘若竹’号驱逐舰的详细过程。
厦门守军157师师长黄涛是留德军人,曾任德国陆军营长,在德期间还特意前往克虏伯兵工厂学习,深谙炮战理论和实践。
“1937年9月2日夜间,黄涛秘密来到胡里山炮台,在检查东西炮台两门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确已进入特级战备状态,命令总台长张元龙:‘要力争在第一波攻击中首发命中,打他个下马威!’”
黄涛有勇有谋,针对日本间谍密布,他还故意布了迷阵,然后从容应对。
1937年9月3日天刚破晓,日本南支舰队3艘军舰在12架飞机掩护下,突然向厦门机场、青屿鱼雷发射站及各炮台开炮。早已严阵以待的胡里山炮台官兵沉着迎战,炮长朱锡卿测算距离,上等兵李玉生调整炮口定位,二等兵余得官、林海旺迅速装弹、拉绳击发。“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克虏伯大炮重达200公斤的炮弹象脱了弦的利箭,准确地击中日军若竹型驱逐舰的腰部,遭到毁灭性重创的敌舰浓烟滚滚,在拖至青屿以北海域后葬身大海,”“与此同时,各炮台又连续向日舰群炮击,这些口径分别为170毫米、210毫米、280毫米的火炮,喷射出愤怒的火舌,给侵略者沉重打击,青屿鱼雷站也发射鱼雷攻击,致敌首尾难顾,狼狈不堪……。”
这是发生在71年前厦门东海上,大担岛前、青屿岛以北的海面。每次我乘车从前埔出发,沿环岛路到厦门大学去,总要经过这段海面,总有异样感觉。一眼望去,便可见青屿和大担那个海面。“快哉!中华捷师!”这种透过历史长空的赞叹,很自然便涌上心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心声。
看到71年前厦门海战首战大捷,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跟国民党中央军157师师长黄涛1937年9月3日在厦门击沉日舰同一个月,中国抗日又有一个大捷,这就是,三个星期后,1937年9月25日7时(有意思,都在早晨),共产党林彪师长指挥的八路军115师,在山西的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21旅主力。歼灭日军三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余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平型关大捷。(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45页)
同一个月,中国抗日战争就取得两次重大胜利。回顾历史,1937年9月,实在堪称“抗日辉煌月”!
据《厦门晚报》载,专家来厦“水下考古”,已经确定沉海71年的日本侵略中国被击沉的“若竹”型驱逐舰“水下探测日期”。值得高兴。还有一位85岁老渔民,当年目睹沉船,并亲游上了沉船。这老渔民叫王倚门。此文后,附上翻拍的2008年8月1日40版《厦门晚报》刊头登的照片。
2008•8•5•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