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1年校友文萃 >

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 大师学子刘再复归来--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1-04-29  【字体:

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

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
大师学子刘再复归来
——90周年校庆、系庆个人日志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庆祝大会是2011年今年4月6日上午8点半在学校建南大礼堂召开的。但是围绕90年校庆的一系列活动是从今年一月份就已经开始。根据《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活动指南》介绍,“校庆期间主要活动安排”,一月份主要一项是召开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海西峰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月份以后安排有两个系列学术报告会,一个是“诺贝尔获得者系列学术报告会”,另一个是“‘走进大师’系列讲座”。“诺贝尔获奖者报告会”安排在二月份到四月份。“走进大师”系列讲座集中在四月份举办。“走进大师”讲座安排有何镜堂院士、刘再复教授、易中天教授、李敖先生等人作演讲。

    这次校庆最大亮点,就是被安排在“走近大师”系列讲座作演讲的大师校友、厦大学子刘再复同学的归来。刘再复1963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从1963到2011,离开母校48年,这次回到母校是48年后第一次回母校,心情格外激动。这次他作的报告,我听同届同学说比《活动指南》安排要多,不是两场,而是5至6场。

    4月4日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报告是第一场,题目是《“红楼梦”的哲学意义》。(此文件很快就上网,我儿子很快就下载看)人文学院院长周宁主持,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致欢迎词时隆重介绍,高度评价刘再复学长,曾经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是世界级著名学者,他的地位和学术成就,给母校带来巨大的荣誉。后来我了解到一个插曲,原来朱校长一次到美国哈佛大学访问,见校园贴出海报,邀请世界著名学者刘再复演讲。此事让校长印象深刻,认为是厦门大学的光荣。再复在正式开讲之前,先对热情的校长致答谢词,他首先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郑朝宗教授在《西洋文学史》课上,讲过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这两部实际上讲的是人生的两个经验,一个是“出征”,一个是“回归”。他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感到人生的“出征”不易,人生的“回归”更难。他人生的“出征”是1963年大学毕业,就在这同一个建南大礼堂,王亚南校长亲自给他颁发“优秀毕业生”奖状,不是铅印,而是校长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一直带在身边,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当时校长是这样送他走出校门的,这是他的“出征”;今天朱崇实校长郑重把他迎回母校,这是他的“回归”。他以这样用意很深份量很重的比喻来肯定前后两位校长,充分表达自己对两位校长的感激之情,也表达自己回到母校无比激动的心情。

    4月5日下午两点半,校庆的前一天,厦大中文系在厦门文联二楼多功能厅,举办90周年系庆。报到时每人领到一个大红袋,白字圆圈印一个厦门大学校徽,底下一行鲜明白字“厦门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特别喜庆。里边有六本书,主要四本:

    《文心流芳——厦门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纪念册1921-2011》。这里收集许多毕业合影,几乎每个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形象;因为我参加过80周年系庆,又参加多次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所以荣幸多了几次机会在合影中找到自己的形像。这部纪念册除了让我看到许多亲切的师友,也唤起我许多美好的记忆。

    1994年下半年,集美大学正式成立,学校任命我担任首任中文系创系主任。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让每位老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分门别类,建立起专业教研室,同时,鼓励老师科研,发表论文,并且我带头组织全系老师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全校学术报告会。特别是利用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福建和厦门大学开会或作学术讲座的机会,顺便把他们请到集美大学中文系作学术报告,原《文学评论》的编辑部主任、主编、评论家陈骏涛、卢济恩、杨义,现任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评论家陈思和,厦门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林兴宅、杨春时,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绍振先生等,有过相当多的知名学者来做过报告,给中文系教师开阔并提升学术的视野,大大活跃了集美大学中文系的学术风气。

    《文心流芳》第46页“1997年主办中国女性文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留影”坐第一排右4就是《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陈骏涛先生,第二排右4是那次我们刚刚认识的《文艺争鸣》主编郭铁成先生,我们真是一见如故。这里我要多说几句。那天是会议结束,我去请陈骏涛先生到集美学术讲座,陈带我去见郭铁成先生,郭的同房间是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主任谭国根教授。陈先生回去跟夫人整理行李。我和林兴宅同学同他们一起聊天。聊得很投机。那天会议组织到泉州旅游。走前我们在一楼大厅合影。这次我顺便登那张珍贵的合影。从左到右是:陈骏涛,林兴宅,谭国根,郭铁成,郑波光。那时我住郊区厦门岛外集美,后来林兴宅跟我说,郭铁成先生从泉州回来还想跟我聊,遗憾我已回集美了。后来我们通信。我才知道1990年,在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丹东年会上,他挺身为我的当时影响很大、并引起争议的赵树理学术观点辩护,是一位非常正直的学者、知识分子。后来在《学术争鸣》上,他发表我的两篇重要学术论文,其中一篇《新华文摘》还选了。那次,我们把陈骏涛先生请到集美作报告,并且与中文系教师座谈。陈先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鲜的学术信息。


(1)厦门大学女性会议合影
左起:
陈骏涛、林兴宅、谭国根、郭铁成、郑波光

    同一页下边一张照片是1999年厦门大学举办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代表留影”,4排右1就是本人。

    历史照片往往勾起人美好记忆。所以,这部《纪念册》让我感到特别亲切;

    《厦门大学中文系系志》“厦门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纪念(1921-2011)”,共五章,最后一章是“中文系历届学生名录”,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名字;

    《文缘——我与厦门大学中文系》“厦门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纪念文集(1921-2011)这里边有许多回忆老师的纪念文章很感人,值得一看;

    《厦门大学中文系90系庆学术文选》这是选的2001-2011十年间任教老师论文。很高兴看到头一篇是林兴宅的文章,他是刘再复和我的同班同学。

    这四部书都珍贵,值得保存。

    现在谈在系庆会上,厦门大学一位副校长代表学校对中文系90年系庆,表示祝贺,特别对刘再复应邀归来,表示热烈欢迎,还有曾经担任过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何少川校友、福建省文联主席许怀中老师等许多省市领导和老师、校友,都作了很好的讲话。不过,最大的亮点是离别祖国多年归来的刘再复同学的讲话,他对母校的感情,对已经过世的老师的感情,深深打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赢得热烈掌声,可以说将此次系庆推向最高潮。

    本来中文系1963届厦门区召集人郑玉圆大姐电话通知我们,刘再复同学要跟大家共进晚餐,结果这次再复是带病参加,那天又因为太激动,身体不适,没有能够和大家共进晚餐。真是遗憾。幸好我后来得到了最好的弥补,那是4月8日晚上的事了。

    那天晚上全系宴会,我们1963届集中在两桌,我和留校的周长楫同学,福州三中著名校长王天德同学,一起到山西调回在福州工作的陈庆武教授等十位同学一桌;郑玉圆和从香港回来的陈家春伉俪等十位同学一桌。因为在美国探亲回不来的山西的林卫国同学,事先委托我向参加校庆的同届同学问好,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分别在两桌向同学敬酒,并且代表卫国同学向大家问好。4月8日晚上参加刘再复同学的宴会上,我也代表卫国向刘再复和黄顺通两位同学敬酒和问侯。我这篇是流水账,且听我慢慢道来:

    4月6日上午,因为坐错车,我9点半才到厦大,报到参加校庆的人,没有想到那么少,跟十年前80周年校庆那么隆重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纪念图书一部都没有,跟当年那么重的一袋,不可同日而语。只有一本薄薄的《活动指南》。失望之余,我去找住在厦大白城的当年同班同学林兴宅,他刚刚出去找从香港回来的同班同学陈家春,他夫人电话联系,我很快也到旅店。这样更好,我们三位同学和家春的夫人左韦共四人,先在旅店聊,后来去厦大西村拜望当年厦门大学张玉麟副校长的夫人83岁精神矍铄的朱红老师,告辞后,我们四人在附近的绿晶餐厅共进午餐,随意畅谈,一直到下午三点,度过相当愉快的一天。厦大90周年校庆的情景,我是在当天晚上厦门新闻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有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发来贺电。90周年海内外给厦门大学捐款多达七亿人民币。

    4月7日下午,我沿环岛路坐公交车,到达厦门大学海滨东区宿舍郑玉圆大姐、郑文贞老师伉俪家,取到两张照的相当不错的照片,一张是90周年系庆中文系全体合影,不过人太小;一张是1963届我们同学和老师合影,这张人像比较大,里边有刘再复。我这篇就选这张照片。


(2)一排: 左4-刘再复、右3-李如龙,  二排:右1-林兴宅 、右6-郑波光

    4月8日是最让我高兴的一天。上午1963届并且一同分配到山西的同班同学黄顺通电话通知我,晚上出席刘再复同学的宴会。黄顺通是帮助我们全家调回集美大学我的大恩人。后来我才清楚,原来是刘再复陈菲亚伉俪的南安乡亲欢迎他们的盛宴,有四桌,大酒店,规格比较高。除了众多南安乡亲,再复菲亚当晚请的同班同学,很荣幸,就是顺通同学和我两位。我和再复已经25年没有见面,上一次是1986年北京由他主持的著名的“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研讨会”。4月5日系庆当天人多,会上只是匆匆一见,来不及多谈。终于有机会近距离交谈。顺通也是多年未见再复伉俪了。所以我们两人都特别高兴。

    因为宴会地点我很不熟,为了寻找,我提前第一个到达。不久,黄顺通梁尚玉伉俪也到达,我们5点半都准时到达,于是,我们就一起聊天。后来,顺通的侨光中学同学叶志平先生到,他是上海市厦门大学校友总会(七千多人)会长,这次回来参加校庆,顺通尚玉在厦门直播新闻中,看到记者镜头一直对着他,作为此次外地回来参加母校校庆的代表。原来他还是跟我们一起是1963年厦门大学毕业,不过他是物理系。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专门来看刘再复,要跟他合影留念,当晚他们物理系也有聚会。叶先生谈锋甚健,讲了许多新鲜事。

    那天是周末,堵车,我们从5点半等了一个半小时,七点钟再复一行人才到达,一进来,乡亲们一拥而上,后来再复一见顺通,高呼名字“顺通!”,上前拥抱,转身见我,也高呼名字“波光!”,热情拥抱。格外亲切。见叶先生,他又是菲亚在侨光中学同桌的同学,他跟再复在大学有过交往。他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很快我们这些人就一起合影。合影结束,叶先生就匆匆赶去参加他们同系的聚会了。叶先生待人热情热心真诚,令人印象深刻。


(3)晚宴前合影 <1>
左起:郑波光、刘再复、黄顺通、梁尚玉


(4)晚宴前合影 <2>
左起:陈菲亚、郑波光、刘再复、叶志平、黄顺通

    再复一入席,便招呼我和顺通,示意我们坐他身边,考虑他的乡亲,我们紧挨着他的左手一边,依次是黄顺通、我、顺通夫人梁尚玉,他的右手边是他的乡亲们;再复夫人菲亚,在另一桌,气氛格外亲切。再复首先向顺通、我、尚玉一一敬酒,紧接着又给我们每个人夹菜。我跟顺通悄悄商议,我们两人一起给再复敬酒,并且请顺通夫人给我们摄影,我随文登经过我儿子剪辑的一张当时敬酒的珍贵照片。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再复的亲切平和和年轻,看到顺通的快乐,看到我头发的稀少,谢顶。我把这张照片寄给贵州大学好友徐明德教授,他竟夸我“苏格拉底式的发式”,让我身价百倍。当然是开玩笑。


(5)郑波光、黄顺通向刘再复老同学敬酒(裁剪图)

    那天晚上,其实参加宴会的所有人都很激动,很快乐。“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当时我心里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其实也是当天晚上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心情。一种难得一聚的心情。

    再复跟我提到我在芙蓉网2007年《倾慕与怀念》一文(见链接),那是评论他的长女刘剑梅学术成绩和纪念刘母太夫人的文章,文中谈到再复对两个女儿的慈爱。几年前,张高贤兄曾经电话告诉我他在香港见到再复兄时,再复几次跟他提到此文,一再说“波光这篇文章写的好!”颇让我感到高兴。果不其然,此次见面,再复就告诉我,他当时看到这篇文章,马上告诉剑梅,说波光叔叔夸奖你、鼓励你。我们的同班同学林兴宅曾经告诉我,再复对两个女儿完全不同,对大女儿很严,对小女儿很宽,近于溺爱。有一次再复给兴宅电话,说小莲“真伟大”,原来他给小莲电话,接电话的是秘书,说“刘总不在。”一个“刘总”尊敬的称呼,让这个当爸爸的对小女儿刮目相看。说完大笑。此次宴会,再复几次提到两个女儿。他说不满意大女儿没有个人志向,大女儿说她报考中文系学文学不是自己的爱好,而是为了父亲。(几年前,再复的舅舅叶重青老师送我再复父女《两地书》。在宴会上,再复告诉我们,这次他要回泉州看望舅舅叶老师,还要到泉州黎明大学作学术报告。)这两父女,彼此的关怀关心,实在令人感动。父亲为了让女儿有更高追求,而女儿纯粹为了帮助父亲,记得当年在国内时,由于我们当年学的是俄语,再复当时不懂英文,剑梅经常帮助父亲翻译国外给再复的英文信件。应该说,这样的父亲伟大,女儿也伟大。当然,剑梅现在早已有了独立的、更高的追求,从芙蓉网文我们可以看到,剑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常常有很多很有见地的见解。小女儿对奶奶感情非常深,多年前,为了照顾奶奶,她辞去一份很好的工作,而到香港工作,每天下班回来,一定先看奶奶,摸摸奶奶的脸,捏捏奶奶的肩。再复在美国时,曾经给母亲申请居住十年,结果母亲住一个礼拜就想走,因为没有人可以说话,电视说的英语听不懂。再复说:“奶奶真啰嗦。”小莲不高兴,抗议说:“不许说奶奶!奶奶没有缺点。”完全护着奶奶。再复有两个重情重义的好女儿。是特别让人羡慕的。

    我想,人类都一样,不论是作为普通人的我等,还是作为杰出人物的再复兄。归根结底都是要回归家庭的亲情。对人生来说,亲情重于一切。可以这样说吧。

    这个宴会我是第一个到达,等待一个半小时,与再复、菲亚、顺通、尚玉、南安的乡亲们一起,整整呆了两个半小时,因为我住的地方比较远,为了赶十点最后一班车,很抱歉,我第一个告辞。幸好我赶上了最后夜班车。那个地方晚上打的也不方便。

    这次近距离与再复兄聚会,让我最高兴的有两点:第一,我看到一个焕发青春光彩的刘再复;第二,我看到一个站起来的陈菲亚。此前在芙蓉网看到照片,听香港校友谈到,包括4月5日在90周年系庆会上看到,再复看上去有点衰老。奇怪的是那天晚上,在亲友面前,再复兄是那么快乐,那么放松,谈笑风生,滔滔不绝,一个晚上几乎不停的谈,他到过30多个国家,在40多所大学作过演讲,他与李泽厚、高行健、范曾的友谊和交往,有那么多的趣闻逸事。我看他精力是那么旺盛,刚刚患了病,身体一点看不出病态。真是奇了怪了。我那天晚上的确看到老同学青春的光彩。这让我和顺通、尚玉,都感到格外高兴和欣慰。嫂夫人菲亚,此前听说她患有严重股骨坏死,已经不能站起来,而是坐轮椅,在系庆会上,特别在此次宴会上,她完全可以站起来,还可以走动,我看她也是笑容满面,谈笑风生,让我们欣慰而高兴。随文选登我们聚会的两张合影的照片。

    4月12日,顺通兄梁尚玉伉俪来寒舍送照片,我们请顺通兄帮助我们第一次使用两年前一位朋友赠送的名雕大茶盘,同时第一次使用今年春节朋友赠送的一套耐热玻璃茶具,请他教我们用新茶具泡武夷山红茶。就是刘再复武夷山诗里所写“红茶兼碧水”的红茶。这也是今年春节朋友送的很新鲜的红茶叶。其实我平常喝茶很不讲究。中午夫人用虎斑虾、桂花鱼、姜母鸭、竹叶青山西酒招待。我们兴致勃勃的一起回味那天与老同学相聚的快乐。顺通、尚玉的记性都特别好,从他们的话中,我才弄清许多当时没有听明白的事。特别高兴。

    这次90周年校庆,因为最后我们有机会与再复同学一起欢宴,使得此次校庆系庆格外的圆满,情义无价,值得一记,虽然记的内容挂一漏万,也顾不得了。

2011年4月19日 厦门前埔 

 倾慕与怀念(第一节)--------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倾慕与怀念(第二节)--------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