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香港印象(第一节)--------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9-30  【字体:

香  港  印  象
郑波光 (厦门) 初20组 高五组
(第一节)
小序

    2007年8月15-20日,我和夫人应邀到香港参加国光校友会隆重盛大的换届会,陈鼎追会长光荣卸任,潘金源会长光荣接任,李远荣先生、黄敏敏女士荣任副会长。大会盛况空前,宴请68桌,来宾、贵宾近700人,时间在8月18日晚上。第八届理事会就职典礼大会盛况,芙蓉网有很多精彩报道和大量照片,给与会者留下许多美好记忆,令人难忘。

    这里,只谈此次浮光掠影香港之行对香港——“社会”与“自然”的粗略印象。

    2004年广州深圳行,高贤兄就知道我有好友在深圳,特意安排我在深圳两天,可以见见在山西一别22年的老友李青、谭美善伉俪;还安排我参观他的启祥深圳厂,请他厂的总经理安排司机接待我们,在深圳住 “华丽城贵宾楼”2928房间,十分舒适。司机还带我们参观了“世界之窗”、“明思克航空母舰”。高贤兄太客气了,特别真诚,还郑重其事,事先亲自拟定打印好一份《关于郑波光教授伉俪经深圳赴港安排》,为便于司机认人,还附有一帧我和他的合影,15日司机接我们的飞机,手上就拿着这份《安排》和照片,一下就认出我来。高贤心极细,我们这次前后六天(深圳两天,香港四天)的旅行,十分的顺利,全凭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非常感激他。

    顺便说一个趣事,我们一开头并不顺利,出门的当天,厦门瓢泼大雨,打不到车,乘公交车到机场后,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冒着大雨,连送我们的儿子,三人全淋湿了。那日厦门飞往全国各地的所有航班全部延误,我们在机场等了四个小时,还麻烦高贤好友潘灌生先生与深圳联系,我们的机票就是高贤请潘先生替我们买的,说来真麻烦了不少人。因为晚点,给深圳的张总和司机添了不少麻烦。

    我们本来很懊恼,但有意思的是,我们跟厦大中文系40多年前老同学谭美善大姐一说起淋雨的事,她马上就说,出门淋雨是好事,要发财了,“水就是钱哪!”说得我们都笑了起来。启祥深圳厂张总经理说得更有意思,他说:“贵人出门风雨多。”也说的淋雨是好事。这当然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见解和传说,我听了十分感动。我想,出门淋雨,总是懊恼,这种说法,把淋雨当成特别好的事,就让淋雨的人忘掉烦恼,得到安慰和快乐。

    劝人遇事往好处想,往宽处想,从这事,我深深感到中国人心地的善良和心境的博大。

    深圳两天,是我们赴香港乐章的序曲。

南国深山里的现代都市
高度发达的山地城市和海岛城市

(香港印象之一)

    这次香港之行,完全打破我以往想当然的香港印象。我以往的香港印象,完全是来自以前的香港电影:整个香港就是一个黑社会,流氓打手横行,处处潜藏杀机,社会秩序混乱,人身极不安全。现在想起来,以往有些香港作家,香港电影导演,很象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对社会的观察,极度夸张,极度扭曲,甚至刻意歪曲。缺乏直面生活真实的真诚。2004年,广州儒商会议后,在从广州到深圳高贤的小车上,我就讲了我对香港的“恐惧感”,当时,立即引起港人校友林智育、张高贤、李远荣的“抗议”,他们几乎是同时跳起来,异口同声说:“根本不是你说的那样!”并且自豪地补充了一句:“香港是法治社会!社会治安很好,管理井井有条。”

    从8月17日到20日,此次在香港停留前后四天的观察和感受,完全证实三年前三位校友所言不谬。香港不愧为国际等级的大都市,高楼林立,高级酒店星罗棋布,街道密集有如蛛网。最令人惊叹的是市民文明程度很高,街上熙熙攘攘,人很多,但等公交车、地铁、铁路火车,自觉排队,没见拥挤、插队的现象;马路不宽,但车流流畅,没见堵车现象。市民忙忙碌碌,有滋有味,享受着相对比较自由的生存环境,一个个都有从容自在、悠然自得的宽松心境。在这种状况中,过去香港电影的“黑社会抢劫凶杀”,成了白日见鬼的天方夜谭、不可思议的事了。

    这次打破我以往香港印象有两个:这第一个打破的就是社会印象——这是对过去香港社会恐怖混乱印象的打破。

    这次香港之行,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打破,打破我以往对香港的自然印象。

    在我以往有限的香港观念中,香港只是挤挤攘攘的高楼大厦、大街小巷,还有维多利亚湾那一片不算大却十分繁华的海湾。没有森林,没有河流,没有鸟类。这次实地一看,全然不是这样。几天游览,亲眼目睹,并借助一份《香港九龙街道图》中间的一幅“总图”,我才知道,整个香港,包括九龙、香港岛、大屿山三大块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香港就是一座山地城市和海岛城市,高度发达的山地城市和海岛城市:高度发达的地面交通,高度发达的海底隧道、地铁网络(整个香港就有六条地铁线路);浓荫密布的山头,湛蓝清澈的大海,多座彩虹般横跨海面的海峡大桥。精巧的人工与自然的生态,如此和谐配合,协调一起,香港完完全全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此次归来,我有意到我常来散步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后边的海边,东边海面,对面远看四公里多宽、隐约可见的小金门,再看南边海面,看更远的南太武漳州的远山,中间这一大片大海,真是辽阔!比较起来,维多利亚湾海面真是小;但是,我夫人却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她注意到,维多利亚湾虽然不大,周围高楼、楼房、设施那麽多,废水垃圾一定不少,但是,维多利亚湾的海水,却是那麽的蓝,那麽的清,可见,香港环境保护得多麽好!反过来,厦门东海面积这麽宽,房子也不多,而除节假日或有重要活动(如每年九月“98贸洽会”)以外,海水却经常是很脏的,厦门城市管理、环保意识,跟香港比较起来,真是天差地别。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很气派,很大气,简洁大方的建筑,宽大广阔的草坪。但是,这里居然有一个叫石胄头(现改叫“石胃头”。 “胄”,音
“宙”,盔,古代作战戴的帽子)大型污水处理厂,经常臭气熏天,成了这一大片新居民区的空气污染源。厦门政府装聋作哑。此区居民,只好忍受。这就是管理的差距。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厦门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专栏“品三国”120集,在全国大受欢迎)就住在污水厂正对面的高楼上,跟我家离得不远,我家在污水厂左侧面,他家正对面,他家受害更大。他就跟我说过,经常闻到臭味,十分讨厌,却无可奈何。这就是厦门的管理水平。所以,厦门距离现代城市的要求,可是相当遥远。这算题外话了。下面讲第一次来香港、初入香港时的感受。

    我从罗湖桥初进香港的感受是相当新鲜,相当特异的,我谈谈当时的感觉。2007年8月17日上午9点半,完全遵照高贤兄的计划,张司机准时并有所提前地把我们俩以及大森隆幸日本人校友,送到深圳罗湖口岸,张高贤、林智育两兄已盛情等候在此了。大家热情见面后,过关排队因为人太多,等候了好长时间,真正过关,手续倒不复杂,很快就通过了。倒是隆幸兄这个外国人遇到了一点麻烦,原来出关只允许带4盒骆驼牌香烟,他不知道这个规定,带一条十盒大大方方提在手上,却被按“走私”罚款,每盒30元,罚了180元。

    后来我们汇总一起坐火车,原来香港火车有两种车箱,高贤兄领我们一行人乘坐头等车箱,每个人都有座位。我看到普通车箱人很满,有不少人是站着。原来头等车箱票价,是普通车箱票价的一倍,怪不得一松一紧。不过,过了几站,头等车箱里坐满了,也有一些人站着,不过很宽松,不象普通车箱拥挤。头等车箱还是舒适得多。因此,我们方才能从容不迫地进行交谈,看窗外风景。

    火车起点就是香港,我的新鲜特异感觉就在这里:随着火车行进,望着车窗外,我口中不说,心中暗暗纳闷,怎麽不见高楼,尽是绿荫荫的树,绿荫荫的草,不见人影的山?我跟没有到过香港的人一样,想象香港,就是一片高楼。也难怪,过去那些摄影师,给我们的香港印象,大都是密密的高楼,电影《花样年华》给我们的香港印象,更是又小又挤的出租房的狭小空间。

    现在,我亲临香港,搭乘火车,行进在大香港(包括九龙、香港岛、大屿山)的土地上,在英国殖民百年之后,在回归祖国十年之后的香港土地上。眼见的,是满眼翠绿的山野,我突然内心十分踏实地意识到,香港已经不再是英国殖民地,香港就是我们祖国大地的南端,是我国长江以南半个中国大地的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南国的一部分,山水紧紧相连。内心有一种十分恬适的感受,安适愉悦的感受。2004年从广州到深圳路过罗湖口,望香港的神秘感消失了。同时,香港给我的第一印象,它已不再是我以往想象中的,拥挤狭小的弹丸之地,不是高楼低楼、大街小巷密集的城市,而首先就是一片满布绿荫的深山老林。

    我没有问别人,我是回到厦门家中,自己在地图中慢慢琢磨出来的。这次从深圳出发有一个同伴,高贤兄的好友日本人大森隆幸国光中学校友,和高贤、智育、我们俩,一起到九龙荃湾我和夫人入住的“远东帝豪酒店”,高贤兄临时想给他也定一间,但已客满,高贤说,八月份是世界旅游高峰月,旅馆处处客满。隆幸把两大件行李暂寄我的房间,然后他们三人乘车到高贤“家庭办公室”泡茶午间休息。隆幸兄有意思,临走前特意送我一份《香港九龙街道图》,好象是要报答我帮他照看行李的意思。“知恩图报”,是中国文化观念,他在中国1953-1963呆十年,也接受了这种文化影响。本来我替校友做的这件小事微不足道,但他的“表示”还是让我很感动,从这一件小事,我看到隆幸兄(他1938年生)待人的诚恳。这份地图真是最详细的地图,我从中对香港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

    香港四天,信息密集,来不及细想。回来之后,细细研究地图,我方才明白,原来我们从罗湖口岸进入的,不是香港岛,而是香港岛北边隔海相望的九龙半岛北部的山区。

    初入九龙真是有深山的感觉,火车行进足有一个小时是在层峦叠翠的深山里。这条铁路经过林智育的家大埔墟站、张高贤家火炭站,高贤兄特别指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建筑给我们看,鉄路专门有一站就叫“大学”站,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位置正好在高贤和智育两站之间。香港中文大学校区,我们从车窗往高山上看,完全建在高山上,楼房依山而建,浓荫密布的山中,白色耀眼的楼房,别有一番景致。高贤说,到校园里从正面看,更为壮观。

    这样看来,香港中文大学位置就是在九龙北部山中。这也表现了香港多山的特点。火车经过的路线,我也是在回来以后,从另一本《香港自由行资讯》中间一幅《香港交通网络》地图中才弄清楚的。这是我们刚过关的时候,心特别细的高贤兄就事先准备、送给我们的香港地图。回来研究香港地图,我发现香港另一所重要大学香港大学在香港岛西北部薄扶林道,其西边有一处,地名叫“半山区”,我没有去,想象香港大学也在山上。

    大学建在幽静的山中,有利于青年学子知识的学习和精神的修养。读书要心静,不能在闹市区。我为香港把最主要的两所大学都建在远离闹市区的山上而感到高兴。

    “三句话不离本行”,这部分的话题,最后就落在我最关注的高等学府理想地址的“本行”上吧。                                              

2007•8•31•


山与海——作者在维多利亚湾留影(作者夫人摄)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