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童年的厦门10--------------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11-12  【字体:
童年的厦门10

“有一只小驴睡在马槽里……”
只记得半支的儿歌
——童年的厦门10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小时候在共和路,泉州的妈妈最小的妹妹八姨,曾经来我们家住过一段时间。记不得当时她是因为考不上大学,还是考不上高中。我感到八姨当时穿衣比较时髦。当时跟我们有来往的还有谊祖母(跟父亲结拜兄弟的母亲)一家,有一个孙女,年龄跟八姨差不多,她们好像常在一起,她们在一起唱当时的流行歌曲,《夜上海》、《天涯歌女》等等,父母曾经带她们和我们一家人一起去南普陀游玩,还有一张大家一起在南普陀的合影。

    我记得,八姨还曾经教我们当时的儿歌,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我只记得半支儿歌:

    “有一只小驴睡在马槽里,
    今天的母亲去到大街上,
    伊奥,
    伊奥,
    伊奥,伊奥,伊奥——
    ……”

    我只记得这么几句,也不记得歌名是什么?我们小孩子感到最有趣的是,这首歌里边有小毛驴的叫声,“伊奥”是小毛驴的叫声,我们很快就学会,我们就天天唱这支儿歌,在学习小毛驴的叫声,特别卖力,特别大声叫——“伊奥,伊奥,伊奥,伊奥,伊奥——……”。我们感到特别有趣味。

    我记得,我在共和路时期上过几个小学校,最后上中山公园里边的实验小学,这所学校好像很多孩子都是厦门市政府官员的子弟,我的印象老师的风度、气质都比较高贵,穿衣服都比较有派头。但是,我感到,老师都比较严厉,不大亲切,不大和蔼,我普遍不大喜欢这个学校的老师。我记得此前的小学校比较活泼,音乐课教歌比较多,每天下午下课放学,一定整队,有一首专门的放学歌曲,我很遗憾已经想不起来了。奇怪,实验小学这个小学校,就没有放学集体唱歌的习惯。但是,我们在这所实验小学1949年迎接解放,新中国诞生。

    实验小学给我印象深刻是新中国新气象,解放军来学校,我们孩子们最新鲜的是,看到解放后解放军官兵一致,穿军装,都很旧,衣服全一样,分不出谁是官、谁是兵?还有,宣传劳动光荣,我们开始学习种菜,我们往地里播种,新奇看到种子怎样发芽,长出叶子来。

    实验小学我不记得有儿歌。最新鲜是音乐课,老师很快教我们唱《解放区的天》、《大生产》等等新歌曲。整个小学校焕然一新。

    旧时代的儿歌迅速远去,成了遥不可及的记忆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很快失业。为了节省开支,我们离开共和路,搬家到莲坂农村租房子住,除了大哥在厦门一中,我们转学到禾山区第一中心小学。有趣味的事情,是我们上学的路上,是沿着海边走,印象深刻是海上渔民在船上用力往船上摔什么东西,后来知道是打上来的章鱼,因为章鱼会自己悄悄爬回海里去,必须把它摔晕。

    实际上,到莲坂以后,我们孩子已经没有心情唱“伊奥,伊奥”快乐的儿歌了。

    回忆起儿童时代,在永春县县城是年龄最小的儿童时代,那时很小,曾经得到“健康比赛”第一名,这是最早的儿童记忆。在泉州市我们迎接抗战胜利,然后又回到永春县农村夹漈村。后来就是1946年妈妈带领我们四个兄弟去厦门共和路到1951年,我们全家人回到永春县夹漈村。妈妈没有回来,她带着弟弟在泉州外婆家,从事缝纫工作,后来在缝纫社工作到退休。弟弟在泉州上学。

    我的感觉,童年最快乐是厦门共和路时期,离开共和路,我感到童年的快乐已经结束。实际上我们也已经慢慢长大了。

2015•7•13•厦门前埔•

    结束语

    “童年的厦门”十篇,就此结束。2011年,我在芙蓉网发表“父亲杂忆”之一《永远的杜鹃花,永远的映山红》其二《邻村的戏》,实际上也是“童年的厦门”的一篇,只不过不是共和路,而是厦门郊区莲坂。当时只住一年多就离开回到故乡永春县。

2015•9•23•厦门前埔 


1948年南普陀合影
右起:爸爸、妈妈、八姨、谊表姐、大哥、二哥、本人、弟弟。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