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事业职责忠诚虔诚的心迹----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06-09  【字体:

事业职责忠诚虔诚的心迹

事业职责忠诚虔诚的心迹
——祝贺大学同窗郑世铿《心迹》大著出版
忠诚历史  极端负责
字斟句酌  一丝不苟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厦门大学中文系1963年毕业的同窗郑世铿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文革期间我到北京曾经见过面,我1992年从山西调回厦门后,他到厦门出差跟厦门同学聚会,我们见过几次面。很荣幸,2013年我在芙蓉网发表《同学情谊地久天长——记厦门大学中文系1963届毕业50周年聚会》,里边一张合影,我们两人和黄顺通同学三个人正好在一起,他是右第一人,我是第二人,第三人就是黄顺通同学。听说他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工作,具体做什么工作,并不知道。《心迹》这部著作是北京时代弄潮儿文化发展公司2015年3月出版,这部著作扉页作者介绍,我才知道老同学的比较详细的经历:

    “郑世铿  生于1939年3月。原籍福州。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同年9月至1977年11月,先后在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兵器工业部、中共北京市委、航空工业部等单位任职。后被选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1980年改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老一辈革命家生平著作及党的重要文献的编辑与研究工作。此间,曾任毛泽东全集组编辑、毛泽东研究组著作小组组长、机关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代主任等职。1985年11月调往福建省任人事厅干部调配处处长、省人才交流中心办公室主任。1988年9月调回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继续从事编辑研究与出版发行工作,曾任综合研究组第一组组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系列丛书副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编审、法人代表等职。”

    老同学这一生的经历,真是大有可观,而且都是在出版、行政的上层或者比较上层工作。

    这部著作出版以后,他送给老同学的书,厦门地区委托他的好朋友黄顺通同学,一个多礼拜以前,顺通同学特意到厦门大学一趟,分送给老师和同学,几天前庄钟庆教授通知我到厦门大学与菲律宾文友聚会,庄老师就告诉我他也收到这部著作。那一天顺通送书最后一站就是我家。世铿同学给我题字是:“波光同学雅正  郑世铿  2015年4月20日”看起来,这个时间就是他在北京题字送书的时间了。这是一本很新的书。

    这本书封面设计相当大气美观。作者凭栏站在绿色植物前边,老同学四分之三侧面面带微笑的照片,许多人看了蛮像邓小平先生的模样,格外亲切。封面“心迹”两个字书法题字,是原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来是农村读物出版社工作的老同学王云光同学的书法大作,相当遒劲有力,又有天马行空的潇洒。王云光同学大学时代,书法就很有名,我的印象,我们大学文凭上边的毛笔字就是他写的。

    浏览这部著作文章篇目,联系他的生平,可以看到,文章内容跟他出版中央文献的工作密切相关,由于中央文献涉及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谢觉哉等人和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历史文献,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从文章看,老同学极端认真负责,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我感到,老同学的文章基本点是郑重忠诚历史,在这个前提之下,我注意到,作者还尽量讲究知识性、学术性。我以为,郑世铿同学一直保留很正直的知识分子本色。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一点。

    从目录看,第一篇《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简介(一九八二年一月三日),最后一篇《以史为鉴,为泉州再造辉煌》(二零零一年六月),总共19篇,还有《新编毛泽东故事》(九篇)(一九九三年七月),不包括(附录),全部是28篇文章、故事。文章篇目不多,但是涉及范围内容,可谓洋洋大观。涉及国家大事,有政治、经济、军事,人才培养,社会风气,政治家道德风范,书中特别尊崇谢觉哉、周恩来两位中国人民敬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有毛泽东诗词故事等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从这部著作的文章看,郑世铿同学怀着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职责的忠诚和虔诚,对待中央任何文献,都是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丝毫错讹,极其郑重,极其严谨,真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这里举一个例子,全书第二篇,关于《文献编辑和调查研究——“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编辑纪事”一文的背景说明》(一九八三年三月),(见第5-18页)这一篇后边有一个附录,文献编辑和调查研究——《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编辑记事,此文发表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2日第三版。这是郑世铿同学他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和生平研究组”集体写作的。这篇文章有三个小标题:一、版本的选择和校勘;二、正文的核实和订正;三、注释。且看二,正文的核实和订正,就有五条,(一)关于人名的核实和订正。(二)关于地名的核实和订正。(三)关于物名的核实和订正。(四)关于其他词语的核实和订正。(五)关于数字的核实和订正。对于我们外人说起来,真是太琐碎了。但是,对他们的工作来说,可是一点都不会疏忽大意的。

    郑世铿同学从事的可是事关国家大事的重要工作,发表在1992年5期《党的文献》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3册简介《展现新中国光辉历程的重要文献集》(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五日),这篇文章就记载作者担任《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至20册的副主编的具体工作和重要经历。这些文献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我1978到1992年在山西太原师专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曾经就借重老同学编辑的这些重要文献。但是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老同学的贡献。

    文章不知不觉写长了。从这部著作各个时期的文章看,还可以看到郑世铿同学一直重视自己文章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其实也是自己工作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我注意到,在文章涉及的概念上,名词术语上,老同学都是认真加以解释、说明、阐释,这几乎是作者的行文习惯,行文风格,这是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高度负责。举一个小例子:103页《趣谈“三”》(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二日),这篇文章围绕“三”这个数字,从今天用语,谈到古代用语,层层推进,下面提到:“三,表示多次、反复的深层蕴义,在文学名著中也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就列举《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下面又从数学角度,谈到阴阳家的观念,以北京天坛为例,文章写的酣畅淋漓,广见博识,趣味盎然。既有知识性、学术性,还有趣味性。真是不可多得一篇有意思的好文章。

    郑世铿同学平易近人,他是黄顺通同学好朋友,顺通同学送我书的时候让我写一篇书评,我就不成敬意,写了这样一篇。祝贺老同学大著出版!祝老同学们健康快乐!

2015•5•30•厦门前埔 


著作封面

老同学题字


1994年10月合影:左2作者左4郑世铿后排站立者黄顺通

  同学情谊地久天长——记厦门大学中文系1963届毕业50周年聚会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