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2年校友文萃 >

学术的度量与大气----------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2-05-15  【字体:

学术的度量与大气

学术的度量与大气
拙文忝列文集之首
——贺第11届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第11届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12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及泉州举办。此次研讨会论文集《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2012年1月由我的母校厦门大学出版社(封面标明“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出版,厦门集美大学印刷厂印刷。3月下旬,我的老师厦门大学庄钟庆教授给我电话,告诉我集美大学印刷厂要送书给我,3月31日我就拿到了书两本。我打开书看,令我大喜过望,我的论文《丁玲——建国十七年文学之魂》,居然荣登论文集之首——第一篇。

    《丁玲——建国十七年文学之魂》这篇论文,2009年底刚刚开完会,我就给芙蓉网在2010年1月13日发表(http://hgc13014.chinaw3.com/shtml/339/201001136334.shtml)。因为我不是中国丁玲研究会会员,当时参加,纯属偶然。我想,论文集不一定会收我的文章,所以,我就给国光中学我的中学母校香港校友网发表。万万想不到中国丁玲研究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会把我的论文选上,并且将文章放在53篇选上的论文集的第一篇。我不禁对中国丁玲研究会的组织者领导者肃然起敬,这是一种对学术的虔诚,一种学术的度量和不多见的学术大气。

    这部论文集60万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贺信、开幕词闭幕词;第二部分是主体,论文集,53篇,中间不分类,连成一气;第三部分“附录”,收三篇文章;第四部分“研究资料汇编”,收三个内容。末尾是“编后”。整部论文集安排很紧凑。

    “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是11届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论文集题目就是中心议题《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我的论文题目《丁玲——建国十七年文学之魂》,正好紧扣研讨会中心议题。会议组织者领导者之所以把我的文章安排在论文集第一篇,很鲜明表示他们对我的论题和观点的认可,至少是包容。这对我来说,是令人欣慰高兴的。

    论文集删去我原文开头的“说明”,还有删去最后部分关于周杨的一段话,把周杨改为“此人”。这些修改是可以接受的。四月下旬,我意外收到丁玲故乡湖南常德寄来《丁玲研究》2012年1期,这期在“论文选编(二)”全文选了我的《丁玲:建国十七年文学之魂》,这个刊物也删去我的“说明”,但是文章全部保留,关于周杨的内容,一个字都没有动。更加完整。

    关于文章原来的“说明”,我有一个修正。2010年1月芙蓉网文章,我在说明中提到2009年10月,中山大学黄修己教授来厦门,他当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当班主任的学生集美大学副校长商振泰先生设宴招待,(这次中国丁玲研究会送我两本《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论文集,我送商校长一本表示感谢。他送我一本《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新书,里边收他四篇大作)。那次招待会上,我和我的老师庄钟庆教授都被邀请,在宴会上,庄老师邀我参加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我是这样写的。后来,庄老师告诉我,邀请我参加丁玲会,这是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苏永延博士向他推荐的。他们说我写文章很认真。对庄教授、苏博士的真诚热情,我心存感激。当年要是没有他们的邀请,也就没有后来我这篇文章的写作。

    我跟苏永延博士,是很熟悉的人。他又是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他是复旦大学唐金海教授带的博士生,唐教授跟我同龄,是知心的学术朋友。唐金海是《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主编,他信任我,将该书第六章小说(上)第一节“小说创作及其流变轨迹”、第七章小说(中)第二节“小说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还有小说第六章第二节“杰出小说家”郁达夫,三个重项(唐金海语),交给我写。可以算是我的知心学术朋友。

    2004年我们一起参加在安徽芜湖召开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2003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我们还一起合影。随文我登一张我和庄老师1997年初在庄老师家拜年时的合影,一张我和苏博士在芜湖2004学术研讨会上的合影。表示我对他们真挚热情的感谢。

2012•4•30•厦门前埔  

点击照片可放大

(1)全体代表合影
作者:第四排左起第8位  苏永延:最后一排右起第2

 
(2)论文集封面


(3)论文集目录和文章


(4)1997年初作者到庄钟庆老师家拜年合影


(5)2004年作者和苏永延博士在芜湖学术研讨会合影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