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青春 如歌岁月
太原师专文四班两本纪念文集 1977年,经过十年浩劫后的中国,恢复了高考,渴望追求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有志青年,积极准备高考,真正能够进入大学殿堂的学子,是百里挑一,是真正的幸运儿。 太原师专是1978年4月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它的前身是太原师范,文革中叫五七学校,搬到远郊晋源镇(太原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晋祠,就在这里不远处),与太原二中合并,叫五七学校。文革后与二中分家,又迁回太原城里新建校区,在俗名叫老军营的地方,紧挨汾河边。太原师专成立后,太原师范依然保留,与太原师专分家,就在老军营原地不动。太原师专迁入市内侯家巷,当年庚子赔款创办的旧山西大学哥特式现代建筑的老校园里。《回眸青春》纪念文集封面,就是吕飞飞同学找到的旧山西大学颇为庄严壮观的照片。 我是1976年2月,从山西省晋东南专区沁县中学调到这所学校的。随着学校升格为高等学校,我也就顺理成章由中等学校教师变为高等学校教师。我在中学教语文课的时候,早有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志向。因此,当一旦有机会在高等院校任教、实现自己这一愿望,内心的庆幸是难以形容的。 1978年是文革后第二届高考,却是太原师专招收第一届专科大学生。中文系一共招收四个班学生:一班,二班,三班,四班。前三个班学生年纪比较大,不少是所谓老高三,老高二,老初三,老初二,文革十年,蹉跎岁月,好容易有机会上大学,所以这三个班的学生都格外勤奋。中文第四班,大部分年纪比较轻,不少是应届毕业生,二十郎当岁,最小的才十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五六岁。虽然也勤奋,但是更多的是风华正茂,活泼好动,极富活力。在校三年间,三五同学自己结伴到外地出游的,不计其数,《如歌岁月》里,郑建文《吾兄吾弟》(题目就可见同学之间亲密关系)回忆文章中就记了几次几位同学出游的经历。全班大规模组织到外地活动就有多次,到过玄中寺(那次我和徐得仁、王孟辉几位老师也应邀参加,我意外从《如歌岁月》文集中发现一张当年在玄中寺我们几位教师和学生的珍贵合影),到过崛围山,还到过五台山。除了专业正课学习,他们还演话剧,朗诵诗歌,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创办文艺刊物《清溪》,参加学校创办的墙报(校团委墙报由吕飞飞同学主编),创办报纸《太原师专》校报(胡晓青同学主编)……。这个班的学生相当活跃,有朝气,有活力。这种朝气和活力,一直带到毕业后三十多年以后。 毕业后,依然是这个班组织的活动最多,同学间感情最深,对老师感情也最深。近30年间,组织大型聚会就有两次:一次是2001年,毕业20周年聚会,会后就出版《回眸青春》1981—2001“太原师专中文四班毕业20周年纪念文集”;一次就是2008年,入学30年聚会,这次聚会更为隆重,他们趣称为“三个一工程”,就是开一个会,出一本书,制一个碟。书就是《如歌岁月》1978—2008“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四班入学三十年纪念文集”。出第一本纪念文集时,我还没有退休,他们一定要我写点什么,说,什么文章都可以,我就把一篇文稿给他们登在文集里。 《回眸青春》一书出版后,2003年1月22日吕飞飞事先电话问明地址,胡春旭用特快专递寄送我家。第二本《如歌岁月》,胡春旭同学约稿时,特意交代要写回忆当年文字,我就写了《一个最有朝气和活力的班级》长篇回忆文章,收在文集中。书出版后,朱辽豫同学给我寄两本,没想到,书还在寄的途中,王学农同学利用出差到厦门的机会,特意来家看望老师,就先给我带来第一本《如歌岁月》。他们“三个一工程”的影碟叫《青春无悔——太原师专中文四班联谊纪实》,又是胡春旭同学挂号给我寄来的。 除了这两个大型活动外,小型活动也有许多。我还在太原的时候,曾经参加一次,那是1985年夏天,文四班的部分男生24人,邀请两名老师,赵廷鹏老师和我,共26人,在太原南肖墙那条小街一家餐馆聚会,南肖墙是小街名,原来的《太原文艺》编辑部就在这条小街与五一路交叉的路口上。这个编辑部是两层小楼,我当年是太原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曾在这里参加过多次会议。那次男同学聚会后还到照相馆合影。那张照片就选在《回眸青春》纪念文集封底左上角。 赵廷鹏老师教授文学理论。我教授中国当代文学。赵老师除了文学理论知识十分渊博以外,他对金代诗人元好问有很浓厚的研究兴趣,有一次他曾兴致勃勃跟我讲他亲自到元好问家乡考察的经历。那里很偏僻,又是晚上到达,幸好有惊无险,达到考察目的。这事让我对赵老师对待学问执着认真的态度,印象深刻。他2008年逝世,享年八十岁。影碟《青春无悔》中,有他在中学和大学都教过的学生马东新同学在联谊会上,为悼念恩师当场朗诵了一首她写的诗,十分真挚感人,对老师学问、人品、个性有很高很中肯的评价。 我在太原师专工作14年。从1978年,到1992年3月27日我全家乘坐飞机离开太原,调回原籍福建厦门集美师专为止。这里说明一下:1994年成立集美大学,我任首任集美大学中文系主任,实现坚持调我来此工作的原集美师专校长詹龙标先生的愿望——他调我来就是要让我当中文系主任。我上任后的重大举措是规范,是改变原来全系不分具体专业、只分三大组这种粗放做法,(应该说,这种粗放做法也情有可原,因为当时中文系教师人数实在太少了)而建立专业教研室,让每位教师定个人专业,如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汉语等等教研室,以便跟全国高校中文系专业接轨。 我在太原师专中文系工作14年。开始教师都没有职称,文四班1981年毕业,我1982年上讲师,1986年上副教授。在太原师专14年间,我教过不少班级,但是,感情最深的还是文四班同学。现在,我就先来谈谈来厦门看望过老师我的文四班的同学,然后再回过头去回忆一些当年难忘的往事。 王增斌同学最早来,2001年10月23日下午我接他来家,家宴款待。我刚刚从岛外集美、乔迁进厦门岛内前埔新居不久。增斌同学曾经帮助我老伴张松繁在山西大学办理“1990•9—1992•3”山西大学函授大学“图书情报专业”《肄业证书》。当时他想调来集美大学,我因年龄关系已从中文系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后来我了解,中文系认为王增斌教授学术能力很强,但是说话山西口音太重,担心讲课南方学生听不懂。此事后来作罢。很是遗憾。 王福庆同学是2002年12月4日晚上来,他在厦门开会结束,跟一位同事一起来前埔我家的。正好我老伴的三哥(内兄)三嫂从沈阳来我家探亲小住。王福庆同学和他同事送的茶叶盒是绿色的,上面有一幅山水画,很精致,我至今还保存着。 文四班同学来我家,最集中的是2007年11月到12月初,接连来了三位。
朱辽豫同学是2007年11月14日晚来我家的,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她说代表吕飞飞、胡春旭连她三人来看望老师,从超市买来相当三份礼物,那么重,她真是个实心人,一个可以信托的人。她一到我家,我请她坐在大沙发上,第一件事是马上分别给吕飞飞和胡春旭打电话,并让我和他们分别谈几句。在《青春无悔》影碟上,我看到她在联谊会上郑重宣读我对大会的祝贺信(电子邮件内容),她还把来我家同老师老两口的合影选登在《如歌岁月》纪念文集上,对老师非常真挚、真诚。我特别欣赏她有一颗十分纯洁贤淑的平常心。我在本文后选此照片,作为远道学生来我家探望老师合影的代表。
2008年当年生产的“沁州黄小米” 胡春旭同学是2007年12月1日下午,由山西驻厦办事处派车送他来的,并且代他又给我带来两袋山西特产:老白汾酒和山西宁化府老陈醋。胡春旭为人实在,谈锋甚健,我感到他是很稳健、很有办事能力的干部。 王学农同学来看望老师,是2008年11月4日下午,他在离我家很近的环岛路云海度假村开会。(事后我才想起,2007年1月10日,我参加厦门市委宣传部在这里举办的迎新春宴会,招待厦门社会发展研究会全体理事。)本来小车10分钟路程,结果司机搞错,一个多小时才到家,谈了一个小时天就黑了。从入学30年联谊会的影碟《青春无悔》,看到学农同学非常认真写了发言稿,作了精彩发言,王万生同学说,他听学农发言对“文学”的神往,让他入迷,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他讲到在英国司各特家乡广场,文学家司各特雕像高高矗立在广场中心,须仰视才见,而科学家瓦特等小得多的雕像却置于广场四角。由此他得出“精神在天,物质在地”宏观结论,堪称精辟。这次从外地回太原参加联谊会的老师,本来有两位,一位是王国栋英语教授,一位是我。后来我没有去。他感到遗憾,就利用出差厦门机会,代表全班同学来看望我。文四班同学对老师如此真挚真诚,让我深为感动。在上学时,学农同学接触不多,1992年我调离山西,到省政府办手续,是他到省政府门房来把我带进去的,因为当时办理调动,诸事繁杂,这事我竟忘了,在我的回忆文章中忘记写到,真是遗憾。这次接触,我感到学农同学既特别真诚,又特别细心。他知道我在沁县中学工作过,跟我谈起沁县中学,还特意给我买来了2008年当年生产的 “沁州黄小米”。这种小米很难吃到。当年在沁县中学工作生活12年半,真正吃到沁州黄小米,没有几次。学农给我带来的,是当年生产最新的,而且是真正的沁州黄。看到这种珍贵的小米,一下唤起我沁县岁月美好的记忆。学农还给我带来一个他的家乡平遥出品的、特别喜庆的金画红漆盘(山西平遥“晋元恒漆器艺术馆”制作),从2009年1月下旬春节开始,我就把它放在大厅桌上。我的大厅墙上挂的是2007年沁县中学高中50班李高贤同学送、王耀平同学带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巨型漆画。桌上摆的是王学农同学带来的、代表文四班全体同学对老师一片心意的平遥红漆盘。我是家徒四壁,别无长物,仅有的就是我的山西学生(包括太原师专文四班和沁县中学高中五十班)对我的情感,和我对山西学生的感情。
下边,我来跨越时空,谈谈过去太原岁月难忘的往事。先谈一件趣事。太原师专原来在老军营,大约1979年,学校迁入市中心侯家巷。我还住在老军营,上课骑车大约30多分钟。有一次时间紧,为了赶上课的钟点,在五一大楼前的丁字路口闯红灯,车被警察扣住了,十分懊恼。我步行赶到教室,上课我就讲了这件倒霉事。下课后当代文学科代表郑建文同学告诉我,他认识警察,没事。果不其然,经过他的疏通,我很快就将车取回来了。郑建文是科代表,我们接触比较多。毕业后,我们还有几次巧遇。从同学回忆文章,我才知道,他原来对古文字更有兴趣。不过,他的《吾兄吾弟》这篇现代散文写得实在好。 吕飞飞同学是班上才女,能写会画。班级办的刊物《清溪》封面画的虔诚跪着双手捧水的女孩就是她设计的。她的画相当好,《如歌岁月》就有她多幅相当不错的绘画作品。我当年还应邀给《清溪》写过一首诗。胡晓青同学主编《太原师专报》时,曾经将我在学校作的学术报告《王蒙的艺术追求》,(杨国光同学《师专日记》,清楚记载是1981年5月6日下午作的报告),全文胡晓青同学分两期在《太原师专报》刊出。我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文学评论》1982年1期刊登,此文1985年荣获山西作家协会主办“赵树理文学奖”评论一等奖第一名,我在山西就出名了。1985年9月23日晚上十点半,山西电视台播出记者李静女士采访太原师专讲师我的电视片《漫谈武打片》11分钟,这是太原师专中文系学生王建勋同学组织的节目,他在山西电视台工作。此后,我在山西电视台,尤其在太原电视台有过相当多出镜的机会,现在回忆起来,在太原电视台工作的杨国光同学,李晋雄同学,对老师我有过许多帮助。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工作的张素华同学,曾经跟我约过书评的稿,送过我许多书。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工作的胡晓青同学也送我许多书,在山西时就送我全套《赵树理全集》,后来又寄送“山西文艺创作50年精品”一套多部。其中《理论评论卷》选有我的文章。还在太原时,一次晓青同学出差海南岛,送我一个虎斑贝,精致小巧,现在还摆在我的书桌前。《如歌岁月》里胡晓青同学《师专往事片段》一文记老师“(郑)波光、(王)梦辉兄、张谦、(徐)得仁)、《清溪》、《太原师专报》”六个小标题四个记老师。清晰记下当年十分难忘的往事。毕业留校的韩铁马同学家在上海,我在山西时,有一年回家路过上海,是他托他的家人帮我找旅馆,他父亲还请我们在他家楼上吃过饭,我老伴还记得招待的是火锅。我1992年3月27日全家坐飞机回福建,飞机票是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工作的张秉正同学帮我买并送到我家的。这一切,挂一漏万,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很美好。内心十分感谢学生们。
入学30年联谊会的影碟《青春无悔》 在这2010年虎年春节到来之前,我要向文四班同学,其他班同学,本文提到的,没有提到的,还有原太原师专中文系老师们,表达春节的祝福!新年的祝福! 同时,向以黄敏敏女士为代表的香港国光中学芙蓉网工作坊全体先生致以新年祝福! 2010•2•4改定,厦门前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