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6年校友文萃 >

品读红楼16----------------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6-11-02  【字体:
 
品读红楼16

冷峻温情包罗万象大手笔
——品读红楼16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几个礼拜前,老同学老朋友李扶西先生从美国给我打来越洋电话,特别亲切,交谈甚欢。他特别提到喜欢看我的“品读红楼”系列。这个系列在芙蓉网,已经发表15篇了。因为纯粹是休闲娱乐的看书写作,所以完全没有计划,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有所感,什么时候写作,都不一定。承蒙老同学错爱,电话以后我就考虑写一篇。接着上面《红楼梦》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我接连看了《红楼梦》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应该是触目惊心、不大愉快的故事情节。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学习文学、教学文学的人,每次看《红楼梦》,都会被它的文学成就所惊叹、所折服。《红楼梦》大手笔,是除了傻瓜,没有一个正常人不承认。台湾有许多从大陆过去的大学者,其学术高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台湾也有一些不知从哪里来的矫揉造作的伪学者,用毁损《红楼梦》来显示他的“高水平”,可笑不自量。不去说他了。

    我多次提到《红楼梦》的大手笔,从大的方面,从小的细节,从形象塑造,到语言风格。这里,我要从描写的冷峻,到描写的温情,来谈谈小说的大手笔。

    《红楼梦》写人,一点都不刻板,不是一个人性格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现实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你看他写薛蟠,前面是那么不堪,他被柳湘莲痛打一顿以后,十分羞愧,家里也想让他历练历练,就让家里总管领着他出去做做生意。没有想到回来的路上遇到强盗拦路抢劫,更加想不到的是挺身出来救他的人居然是柳湘莲。薛蟠非常感激,两人还因此结为金兰之交,拜把兄弟。两人都不计前嫌,都没有成见。巧的是他们还遇见贾琏,贾琏出面给柳湘莲和尤三姐婚姻牵线,薛蟠热情把他们婚事所有花销全部包办,薛蟠的母亲薛姨妈也大力支持,想玉成此事。真是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谁能想到,事情往反方向发展。柳湘莲想到贾府男女关系不干不净,他特意向贾宝玉打听尤三姐,贾宝玉告诉他尤三姐尤二姐都是绝色美人,真是尤物,偏偏又姓尤。贾宝玉介绍更加让柳湘莲担心,冲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你们贾家除了门口那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这句话连贾宝玉都伤害了。引起贾宝玉不满。他的内心更加感到这门亲事万万使不得。便断然决定退婚,但是定情之物是祖传的鸳鸯剑,必须要回来。这才酿成《红楼梦》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悲惨事情。原来柳湘莲是尤三姐心仪的佳婿,定亲是她喜出望外的喜事,她每一天都在盼望柳湘莲的到来,万万想不到柳湘莲是来退婚的,绝望之余,她“摘下剑来,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内”果断追出门来,“出来便说:‘你们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边去了。当下唬得众人急救不得。”曹雪芹寥寥数笔,把这样一个惨绝人寰的美女,为了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而自刎,写的如此冷峻,又如此带有惨烈的精神美感,有一种震慑灵魂的力道。

    尤三姐尤二姐都是悲剧人物,她们都是竭力追求美满姻缘而不可得的美女。在妹妹这场惨剧中,尤二姐表现相当理性的性格光彩。贾琏揪住柳湘莲,要把他捆绑送官府治罪,被尤二姐劝住了。他们都让柳湘莲快快离开,结果柳湘莲反而不走了。小说写道:“贾琏……便放了手命湘莲快去。湘莲反不动身,泣道:‘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可敬,可敬。’湘莲反扶尸大哭一场。等买了棺木,眼见入殓,又俯棺大哭一场,方告辞而去。”柳湘莲用“刚烈贤妻”的说词,给这位对自己如此痴情的未婚妻以“名分”。薛蟠让小厮带他到给他准备好的新房,他魂不守舍跟着到家。小说写到尤三姐的鬼魂来跟他凄切告辞,“……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依依不舍,想拉住她。尤二姐说了一句“与君两无干涉”,“说毕,一阵清风,无影无踪去了。”小说用浪漫主义手法,交代了一个凄美的结局。这是小说冷峻的艺术描写的精彩段落。

    这个段落主要看点是尤三姐之一剑,她让自己与柳湘莲有一种一了百了的了结。曹雪芹能够直面残酷现实,文笔干净、简洁、利落,不枝不蔓。不是像美国现代电影《拯救大兵雷恩》,那样刻意渲染残酷血腥。曹雪芹不回避惨烈,却不渲染惨烈。他用两行诗歌,堪称妙笔生花,叹惜一个美人惨烈的死亡。这样的描写,堪称大手笔。

    以上冷峻描写的惨烈段落是《红楼梦》66回的内容。下边看看67回前半部分“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小说的温情描写。关于《红楼梦》中的温情描写,我在芙蓉网已经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就是去年2015年发表的“品读红楼14”《人对人温情脉脉的关心体贴》。这一篇作为冷峻描写的对立面,再举一些例子。其实整部小说,温情描写举不胜举。

    薛蟠是一个粗人,但是对自己的母亲薛姨妈、妹妹薛宝钗的关爱之心却是相当细心。他出远门办货,给母亲妹妹带回来两个大棕箱的东西,因为回来在京城为各处发货,头昏脑胀,把这事忘了。妹妹宝钗取笑他说:“亏你说,还是特特的带来的才放了一二十天,若不是特特的带来,大约要放到年底下才送来呢。我看你诸事太不留心了。”“薛蟠笑道:‘想是在路上叫人把魂吓掉了,还没有归窍呢。’”这些细节,把路上遭抢劫、尤三姐之死,这些事冲淡了,让读者的紧张神经舒缓了,也让人感到家庭环境的宽松愉快的一面。

    薛蟠真是带回来不少好东西,他让两个小厮把箱子打开,一个箱子“都是绸缎绫锦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薛蟠笑着道:“那一箱是给妹妹带的。”他亲自打开。母女两人看时,“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薛蟠给妹妹带回来的东西,真是饶有趣味,可以看到,薛蟠对妹妹真是体贴入微。买的东西都是妹妹喜欢的,需要的,而且特别符合南方故里的风土人情。薛宝钗把这些东西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分一分配合妥当,让丫鬟分别送给大观园的女孩子。小说专门加一句话:“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正是这些特别富有故乡风味的故乡特产,又薛宝钗特别给林黛玉多送一些,本来显示自己和林黛玉格外亲近,想不到引起林黛玉触景伤情,引出“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的故事来了。其实也不算什么故事,而是林黛玉周边亲近的人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的温馨。

    小说写道:“这边姊妹诸人都收了东西,赏赐来使,说见面再谢。唯有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想到这里,不觉得又伤起心来了。”本来,林黛玉确实孤苦伶仃,触景伤情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她生活在以贾母为首对他充满关照爱护的环境当中,只是她生性过敏,容易自寻烦恼。不过这是来自南方故乡之物,也难怪她一时间触物伤情了。

    这里集中写两个人对他的规劝,一个是她贴身的丫鬟紫鹃,一个是贾宝玉。这两个人对林黛玉的温情是一样的,但是两个人规劝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紫鹃是林黛玉贴身的丫鬟,实际上是林黛玉最贴心的人,最知心的人,最忠心的人,此前,她曾经跟薛姨妈直截了当让她向贾母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可以看出她对林黛玉的关心关切的迫切。平时紫鹃对林黛玉大事小情无不关怀备至。此时看到林黛玉触景而生出悲情,她对林黛玉的规劝看出这个女孩子相当聪明,她从送她礼物的薛宝钗的角度来劝他,“这不是宝姑娘送东西来倒叫姑娘烦恼了不成?就是宝姑娘听见,反觉脸上不好看。”从对她无微不至关怀的老奶奶贾母的角度,说了一些话来规劝她,果然对林黛玉有所打动。

    贾宝玉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对林妹妹为什么伤心,心知肚明,但是,他故意打岔,他说:“你们姑娘的缘故想来不为别的,必是宝姑娘送来的东西少,所以伤心。妹妹,你放心,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与你多多的带两船来,省得你淌眼抹泪的。”其实,林黛玉也知道,宝玉是为了宽慰她,故意这样说的。宝玉又想一个办法,走到床前,挨着黛玉坐下,把薛宝钗送来的东西一件一件拿来看,故意一件一件问,黛玉见宝玉如此,过意不去,便说:“你不用在这里混搅了。咱们到宝姐姐那边去吧。”小说写道:“宝玉巴不得黛玉出去散散闷。”两人便一起往宝钗那里去了。贾宝玉规劝林黛玉终于大功告成。

    紫鹃、贾宝玉对林黛玉无微不至关怀的温情,表面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实际上对林黛玉都是雪中送炭,及时解决困扰她心灵的悲愁思绪。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

    这半章里边,上边已经提到,薛蟠给妹妹带回来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儿:“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当年民间制作的这些小玩意儿,可谓相当精巧,当时民间艺人的工艺制作水平十分了得,不知道那些工艺制作的手艺,有没有传承下来?

2016·10·26·厦门前埔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