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2年校友文萃 >

太原岁月的时空10----------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2-11-23  【字体:

太原岁月的时空10

山西高校、作协的友善和友谊

——太原岁月的时空10

山西是义气千秋的关公故乡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太原岁月的时空”这一组太原回忆录,我准备写十篇,这是最后一篇。“沁县岁月的时空”上一组沁县回忆录,我虽然写了九篇,但是,开头四篇是写大学毕业从福建到山西的途中经历。所以,直接写沁县只有五篇。这一组十篇太原回忆,可是每一篇都是写太原,这样算起来,写太原比写沁县,多了一倍。回忆还是适可而止为好,我一直记得2007年我读《普希金全集》第五册(第558页)游记《摘自给某人的信》全文末尾的一句话:

“或许回忆是我们心灵的最强的能力,一旦受回忆支配,那么一切都会着魔。”

我还是不要着魔的好。山西28年半工作经历的回忆,沁县9集,太原10集。总共19集。不多不少,适可而止。

沁县让我感到亲切,太原更加让我感到亲近。因为沁县有十年文革,更加觉得我在沁县蹉跎岁月。比较起来,太原岁月是峥嵘岁月。我的太原峥嵘岁月,包括高校和文艺界两个部分,文艺界主要是和山西作协。山西高校和作协对我十分友善,作协对我尤其仗义。山西真不愧是义气千秋的关云长的故乡。

这就要谈到我在《文学评论》19885发表的第三篇《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这篇文章了,全文题目是《接受美学与赵树理方向——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发表在《批评家》19893。这个论题的产生,来自我参加《山西抗战文学史》的著作,这部著作的专章“赵树理”是我的任务,在著作过程中,我看到赵树理局限性的不少资料,本来我在著作中要谈赵树理的局限性,但是主编让我以后另外写学术论文,著作要歌功颂德。我照办。这就是这篇论文的由来。没有想到后来光明日报主办的1989615《文摘报》重点报道,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受到中央到地方许多刊物的围攻,又不接受我的反批评。后来只好如鲁迅所说“随他去吧”。

让我感动的是山西从政府、教育界、社科院、新闻界,到文艺界(主要是山西作协)。对我十分友善,真诚肯定我的工作。198711月,我就被太原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太原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19885月,19905月,我两次被山西省总工会评定“为社会主义立新功荣立三等功”,给我颁发证书、奖章;上文我提到1989715日到815日我参加山西省工会组织劳动模范南方五城市旅游;1989129日我参加著作的《山西抗战文学史》获得“解放区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研究专著类”一等奖;19904月山西省教委给我颁发“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级二等奖”199012月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收入介绍我的学术经历词条。这部辞典山西部分是政府组织的,太原市委宣传部通知购买的。

山西新闻界、文艺界好人很多。为了避免人们对我“受批判”的印象。《太原日报》198911204版(文艺版)发表我的文章《警惕学术上的“骑墙派”》,实际上是我批评政治上的“风派”人物。山西作协的《批评家》主编、副主编董大中、蔡润田两位先生最让我感动,他们在《批评家》1989年底停刊前最后一期,一周内约我写一篇文章,先生亲自到我家拿走我写的《文学形式论》一文,没有审稿,绝对信任,直接送印刷厂排印,此文还获得1988-1989年度《批评家》优秀论文奖。《文艺报》19905月发表批评我和另外一位论者的文章后,先生马上到我家安慰我。199094日,我的日记记载董大中先生给我信,邀请我作为“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发起人”。信的全文这样写:

“波光同志:

“近好!

“您在赵树理研究上付出了一定的心血。现寄去一份倡议书,我想请您作成立‘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的发起人(共20余人)。如蒙同意,请对倡议书提出意见。

“赵树理研究也跟其他学术问题一样,需要各种学派,各种观点百家争鸣。今年十一月将举行一次国际赵树理学术研讨会,请您务必参加,并作好发言准备。研究会将在开会期间成立。

董大中 8·30 

                               

后来,董大中主编《赵树理研究文集》三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8月北京出版),上卷“近二十年赵树理研究选萃”,全文收入我的《接受美学与赵树理方向——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而当年批评我的文章都收在“文摘”中。这是学术正义,学术正气

1990年初,春节前,山西作家协会召开小型迎春茶话会,山西作协也邀请我参加。除了山西作协领导、著名作家外,山西高校只邀请两位,一位是山西大学中文系老教授、诗人马作楫先生(照片见2008年芙蓉网文《经典蒙惠赠,深情系山西》最下边一张“评奖委员会部分委员”第一排正中这位先生,他的左边是西戎先生,右边是胡正先生),一位就是我。马先生看到我有点吃惊的感觉,一个是我在山西作协心目中的重视,一个是当时已经有文章批评我,山西作协依然能够聘请我,这种义气,让他刮目相看。

山西是义气千秋的关公的故乡,山西人的义气,我在山西的最后几年,从政府、新闻界、教育界、文艺界尤其是山西作协当中,深有体会。哦!对了,提到山西大学,还有许多教授老师对我十分友善,这里特别提一位是现代文学高捷教授,我听一位朋友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我完全游离政治风波,高捷教授跟人们评价我这个人,说了八个字:“学术大胆,政治谨慎。”堪称精辟。确实符合我的实际情况。这都是很善良的人。

我在太原期间,参加过许许多多文艺座谈会,文艺饭局。下面,我选一篇日记,本来以为是我在山西最后一次座谈会。其实不是,那以后还有几次。

1991426我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过了很愉快的一天。上午在作协会议室参加《黄河》一二期作品讨论会,开到一点,在南华门转五一路一家饭店举行午宴,西凤酒、中德啤酒,菜很多,并不可口。宴毕,韩石山大发议论,说焦祖尧(新任作协主席)要不当郁达夫,就没有资格当作协主席,要不支持郁达夫式的作家,就是扼杀山西的郁达夫等等。然后用五音不全的嗓门唱一曲《金瓶似的小山》;赵瑜唱林彪词劫夫曲的《老三篇》并改辞为“玉茭面”,相当有趣。终了珊泉唱山西民歌,众作家配唱的《亲圪蛋》。散席走在五一路上,我与成一、胡正、周宗奇握别。胡正对我说:“你今天发言很好!‘在彷徨中探索’准确概括了当前山西作家的状况,当前山西作家确实就是如此。”胡正能够欣赏我的概括,我感到意外,感到高兴。让我更意外的是赵瑜,在座谈会始终,我们既没有说话,也没有打招呼,但在岔路口上(他们往作协走,我直线沿五一路步行回家),他突然主动跟我握手,说了一句又是意外的话:老师,谢谢您今天的发言!”其实,我的发言并没有具体评述到他,听到这些友好的表示,内心真是感到由衷的喜悦  

“今天这个会议规格比较高,所以我坚持到底了。作家老的有党组书记胡正,新主席焦祖尧,副主席李国涛、田东照出席,作家还有成一、李锐、韩石山、周宗奇、赵瑜,王东满露一下面就走了。主持人蔡润田,《批评家》全班人马董大中、蔡润田等都到会,《黄河》主编周山湖、副主编张发,编辑张锐锋等都到会,省电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都来人,高等院校有山西大学老师和太原师专的我和崔元和硕士。会议发言蔡点杨士忠先发言,焦祖尧便点我“教授”,从90年一次会议便这样称呼我,后韩石山也点我,我都说‘等等’,胡正发言后,蔡说‘你不能再等了!’

“我便说了几个要点:我说一二期看,‘晋军’很难概括,题材、表现手法有很大变化,显出‘开放性’。有两个本色,生活本色和艺术本色。生活既有现实生活又有历史生活。从整体看,我感到山西作家处于彷徨状态,在彷徨中探索。艺术上最用力的是成一和蒋韵。成一涉及到山西重要的题材,中国历史是重农轻商,山西不一样,是重农不轻商山西历史上经商很有气魄,这个题材值得挖掘。说到这里,胡正插话说国民党商业部长就是山西人,成一说山西经商南到南洋,西到欧洲,我说历史上山西经商气魄很大。成一的《商家风景》好处还不光是语言文白夹杂(韩石山概括),而是人物心理描写地道,一个举人由于中举而丢了饭碗,写出知识分子处境的尴尬。这个举人能够审时度势,经商很有办法,却不受重视,他地位的尴尬使他人格变得卑微。成一在写这个人的心理时,极为地道,简直写得好极了。由此,我说最近看一个资料,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用了几年的功夫,在山西,我好像还没有发现一位作家用几年的功夫用心写一部小说。我说,一个作家,用半辈子甚至一辈子写一部分量重的小说,也是值得的。艺术本色是说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的方法去创造艺术本色。大部分山西作家对艺术都是严肃认真的

“我的发言得到焦祖尧总结讲话中的肯定,主要是说花大功夫写一部小说。

“今天的会议与宴会,也许是我与山西文艺界告别的一次会议。”

今天看当时这篇日记,内心十分亲切,当时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19914月这次作协会议,到1992327日我告别山西,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实际上还参加过很多次会议。我在太原的十六年,太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美好的。我感谢太原,感谢山西,感谢那个比较上进的时代。

祝福山西高校、山西作协,祝福山西一切美好的过去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附言

我在山西期间,跟山西作家直接来往的不多。跟西戎老先生有一点来往。他的儿子席小军是太原师专中文系我的学生,毕业后在山西教育报工作,我曾经应他约,写过《纳凉闲话》散文一篇发表过。西先生上世纪80年代曾经到德国访问,之前他让我帮他在太原师专图书馆借德国当代小说选集,供他阅读参考。我在太原跟胡正老先生没有来往,但是,西戎、胡正对我一直十分友善。我跟韩石山交往比较多。我曾经介绍学生购买他的论文集,请他给每一本签名盖章。他的文章写的活泼,学生很喜欢。

关于山西作家合影,2008年我的芙蓉网文,有两篇有照片,《经典蒙惠赠,深情系山西》一文有好几张当年珍贵照片,还有一张2008年韩石山来厦门我们两人合影;《山西文艺界接受我的跨越世纪的永恒敬意》一文,后边1982年首届赵树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合影,山西作协、文艺界知名人士到的相当多、相当齐全。

这篇就登几张跟我直接相关的获奖证书、奖章照片,作为山西工作纪念。

 

2012·11·7 厦门前埔  


(1)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证书


(2)山西省为四化立新功奖章两枚


(3)山西省为四化立新功三等功证书<1988年>


(4)山西省为四化立新功三等功证书<1990年>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