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戏曲1 |
古人重然诺 一诺千钧 我是闽南人,父亲永春人,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只身到厦门自谋生路,他的闽南话口音是厦门话;母亲泉州人,一辈子在泉州生活,她是地道的泉州话口音。我们兄弟四人,是在闽南文化环境熏陶长大的。小时候看的戏曲,都是这一带流行的梨园戏,高甲戏,听的地方歌曲是南音,据说周恩来总理喜欢听南音。还有闽南民间小调,像永春县夹漈一带流行的《十二更鼓》等等。 记得1992年我从山西调回福建以前,有一次和大哥一起回到夹漈,是春节期间,我和大哥去临近的南安县华美村看一个朋友,正好华美村春节“请火”,多年前我的芙蓉文章写过,“请火”有一点像西方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其实,原因缘由我并不清楚。但是,这是这里年年都举行的盛典,都是各乡各村抬自己乡村的菩萨,彩旗,鸣锣开道,敲锣打鼓,吹拉弹唱,鞭炮齐鸣,人山人海,到天柱山顶上举行仪式,隆重请火。那年我们到华美村时候,华美村民已经从天柱山回来,吹拉弹唱,鞭炮声,还有放火铳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当时唱的一支闽南民谣非常熟悉,我和大哥不由自主跟着唱,居然能够一直唱到结束,我们不禁都笑起来。噢,这应该是1986年春节,孩子8岁,当时孩子兴致勃勃,还跟邻居孩子一起爬山登到天柱山巅峰。 这是我《品味戏曲》第一篇,前边说一些随机想到的闲话。只是一点乡情趣味而已。 长大以后,眼界逐步开阔,大学毕业分配山西沁县,接触更多是北方戏曲。山西有山西梆子,沁县有上党梆子,我的老伴东北人,酷爱评剧,她也喜欢上党梆子,认为上党梆子唱腔有味道。我不懂戏曲,因此无可无不可。我喜欢严凤英的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喜欢新凤霞的评剧《刘巧儿》《花为媒》,喜欢越剧徐玉兰王文娟的《红楼梦》,喜欢京剧程砚秋程派迟小秋的《锁麟囊》。本来我并不喜欢上党梆子,只是觉得高亢,扯着嗓子喊,但是感觉激楚苍凉,听老伴介绍,也感到有一定味道。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喜欢评剧小白玉霜的唱腔……。应该说,我缺乏欣赏戏曲的修养,只是有一些爱好。 因为现在电视很少值得一看的东西,我常常喜欢浏览戏曲频道,看看旧的戏曲。几天前,我看到一出好戏,关肃霜京剧电影《铁弓缘》。关肃霜的唱腔和文武兼备的身段、表演,真是令人刮目相看。《铁弓缘》百度这样介绍: “铁弓缘”又名“英杰烈”。描写明代少女陈秀英和母亲开设茶馆。总兵石须龙的儿子石伦率家丁来喝茶,看见秀英,仗势逼婚,陈母颇有武功,将他打跑,恰遇石的部将匡忠劝解。陈母见匡忠少年正直,引回茶馆,秀英一见钟情。又因陈父临死时留下铁弓一把,遗嘱有人拉开,便以女儿嫁他。匡忠果然拉开铁弓,又与秀英比武,秀英甚为满意,两人订下婚姻。石伦嫉妒,陷害匡忠,陈秀英女扮男装逃走,最后与匡忠阵前重逢,方得团圆。 其实陈秀英和母亲并非等闲之辈,他们是已故太原守备之女儿和夫人,都是女中豪杰,身手不凡。现任总兵石须龙是心术不正的恶棍,为了帮助儿子强娶陈秀英,他迫害自己的部将,居然策划抢劫匡忠押运的饷粮,之后便将匡忠治罪发配边关。 这出戏是由一副铁弓结成的一对男女姻缘。人际虽然复杂,但是内容十分单纯。我不说情节的曲折多变,我惊叹的是古代人对然诺极其郑重的态度,在婚姻问题上更是如此,所谓一诺千金,这个一诺千金的“金”,同时也可以改为“钧”,由贵重的“金”,改为重量的“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都是极其郑重其事的意思。 陈秀英和匡忠,这一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迅速定下终身大事,女方赠送铁弓作为定情之物,男方赠送女方一把扇子作为定情之物。本来分别就定下三天之后结婚。没有想到,分别后就没有见面机会,匡忠马上被总兵支去出差,并且很快被治罪,为了避免连累未婚妻,匡忠准备解除婚姻。但是,陈秀英坚定,并且,在与人交谈,就直截了当称呼匡忠为自己夫君,自己是匡忠妻子。 在戏曲情节的展开中,就是陈秀英解救夫君的过程中,经历无数战争战斗,我们可以看到,陈秀英的武艺高强,十分了得,许多男人将领,都不是她的对手。正如百度介绍所说,最后陈秀英与匡忠阵前相逢,终于得到团圆。 古人重视然诺,这是一种忠诚可靠的品质,一种坚定不动摇的信念,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一种实现美好理想的终极追求。这种信念,放在今天,依然是可取的。 2015•9•16•厦门前埔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