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情谊地久天长 |
同学情谊地久天长 厦门大学中文系1963届毕业50周年聚会,2013年10月16日报到,晚上看母校90周年校庆碟片;17日早上在建南大礼堂前合影,上午师生座谈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领导人非常热情支持,不但提供开会场地,而且参加我们座谈会,中午在铁路疗养院由厦门同学举行欢迎宴会,下午参观校园、科学艺术中心、芙蓉二宿舍,晚上观赏园博苑灯会;10月18日,上午参观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中午在学生食堂用餐,重温学生生活,下午参观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闽台小商品市场,晚上由厦门同学举办离别晚宴。10月19日自由活动,各自回程。10月16日至19日,这次聚会前后四天,紧凑从容。 大学毕业时年纪最小22岁,50年过去,今年最小72岁。这次聚会组织者、主持人周长楫同学幽默地用厦门话说,我们都是当“安工(爷爷)安码(奶奶)的人了!”他在《邀请函》上写道“我们都是儿孙绕膝的人。”当年我们有不少同学是“调干生”,有些年纪比我们应届生大许多,当年跟我们一起去山西的游福安同学是游击队员,年纪就比我们大10几岁。2011年4月5日在纪念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以后,我们也举办纪念中文系90周年系庆,我进会场第一个见到的人是毕业分配厦门日报社现在福州的潘贤河同学,当时他告诉我他已经86岁,比我们古典文学老师蔡厚示教授85岁还大一岁。当年毕业分配天南海北,有北京、天津、广州、内蒙古、河北、山西、福建,还有一位分配东北朝鲜族地区夹皮沟,他与一位朝鲜族姑娘结婚恩爱一生,现在都已去世。当年毕业150人,现在已经去世32人。这次师生座谈会首先就为已经去世的师生默哀。这次聚会每一位参会师生都有一份合影照片和一个光碟。光碟可以看到座谈会前后完整过程。 这次聚会组织者、联络人周长楫、郑玉圆两位同学最辛苦,真是古道热肠、劳苦功高,他们把我们在厦门的八位同学组织起来,(其实厦门不止八位,有些有病,有些不愿意参加),周长楫同学不但热心肠,而且有能力,他在厦门有广泛良好的人脉,他事先全面的计划和妥善的安排,而且拟好一份热情洋溢、富有文采的邀请函,郑玉圆同学不厌其烦打电话广泛联系同学,其他庄淑燕、许安敏、郭朝才、黄顺通、林兴宅、郑波光,也都各自尽力。每位外地参加同学、家属,交500元,每位厦门同学除了500元,另外作为东道主,每人加一千元,作为举办欢迎、欢送宴会的资金。周长楫同学考虑很周到,他联系的返校同学家属的旅馆是厦门大学蔡清洁楼九层,看山看海,视野很好,而且价钱便宜,他事先让我们上楼观看,而且让我们用餐,先体验返校同学的伙食。对返校的老同学真是关怀备至。这次办会同学竭尽全力,廉洁尽职。在欢送宴会上,公布每人交500元,还剩余1700余元,准备每个同学发还50元。外地同学十分感动,都跳起来说不要。北京的张和发同学代表大家说,把1700元充入欢送宴会的资金中。他还说顾客对服务行业的评价,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种,我们对这次聚会的评价是:非常满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聚会结束以后,周长楫同学把编辑出版聚会的简报会刊任务,交给黄顺通、林兴宅、郑波光我们三人。主编黄顺通同学经验丰富,统筹安排十分周密。一张厦门晚报大小,两面四版。头版《厦大中文系1963届毕业50周年返校团聚会刊》(2013年11月)通栏标题下是聚会师生合影,旁边是“团聚留影名单”,周长楫考虑很快就是新年,所以在名单上边加一个“恭贺新禧甲午年2014”。更加亲切又喜庆。下边是周长楫《筹备情况及活动安排报告》,下边是林兴宅《师生座谈会综述》。第二版上边是与会同学每人一句《聚会珍言》(按姓氏笔画为序),下边是郑波光本人小文《同学友谊地久天长》。下边是黄顺通很有文采又很详细的《厦门翔安参观记》。这里有参观翔安校区、参观战地观光园两张照片。第三版左上是《花絮五则》旁边加一张参观观光园广播站遗址照片一张。其他版面就是这次老师、同学写的诗,老师有蔡厚示老师、黄炳辉老师两位,同学有庄淑燕、林寿椿、连水法、林振良、张瑞初、林万湍、林卫国七位同学写的诗。第四版上边是“中文系1963届毕业50周年回母校团聚的全体同学”《致未参加团聚同学的信》,下边是《通讯录》,让人想不到的是,黄顺通同学竟然收集到93位同学的住址和电话号码,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刚刚收到广东省深圳市谭美善同学电话,她已经收到黄顺通同学给他寄去的《简报》,十分惊喜!《简报》上的彩色照片很清楚,她一下子就认出我和黄顺通同学。特别高兴看到这么多同学通讯地址、电话号码。格外亲切。我马上电话通报黄顺通,他说他都是用特快专递,寄往各地,已经收到许多同学的反馈,特别是感激。他为老同学做一件好事,感到非常快乐而欣慰。 每位同学都有家庭,都是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这次《简报》,黄顺通同学特别在《花絮五则》中写了《伉俪情深》一则。这样写道: 王天德、王荣卿是我们校友中幸福的一对,此次他们双双赴会。见夫妻俩风采依旧,恩爱如初,同学们十分羡慕。 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张涛(和发)、邵凤初;张金淼、林梅玉;叶青年、叶秀丽;张松柏、张碧英;连水发、张秀娇;郑波光、张松繁;黄顺通、梁尚玉伉俪。 邵凤初腰椎动过手术,身体欠佳,厦门校友的盛情相邀,使她毅然随夫前来赴会。张金淼近视眼近三千度,北京眼科医院称他是全国最高近视。他妻子自始至终陪伴着他。叶青年、张松柏、连水法三位校友身体都不太好,他们的夫人均陪同前来照料。郑波光腰部扭伤,妻子张松繁便扶着他参加聚会。黄顺通的腿部不便,夫人梁尚玉虽然自己身体也不好,为了支持这次活动,她还是几次陪同参加筹备,并一起到车站迎送客人。 我对同学的友谊,无私帮助,感受最深。这次我借助聚会的机会,特地在师生座谈会上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在《同学友谊地久天长》文章后边写的: 原来在山西的黄顺通同学、庄金章同学,还有已故的施祖新同学都是我的大恩人。施祖新同学,1976年帮助我从山西沁县中学调到太原师范,后来升格为太原师专,成了高等学校老师。黄顺通和庄金章同学又帮助我从山西太原师专,1992年调回厦门集美师专就是现在的集美大学。 大学同学的情谊是无价的。我永远感激,永远铭记! 这是大的方面。其实还有许多情节是难以忘怀的。1976年施祖新同学帮助我调到太原,夫人孩子还在沁县,1979年1月,还是大学同学庄金章、黄顺通同学,最后是黄顺通同学的夫人梁尚玉通过当时他们的邻居,晋东南地区劳动局长的太太,才帮助我的夫人调离晋东南,调到太原市的。而进入太原市,又是经过当时在太原的谭美善同学到太原市劳动局疏通关系,方才办妥的。所有帮忙的同学,他们大恩大德。我永志不忘。 同学情谊,的的确确,地久天长! 2013•11•14•厦门前埔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