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顶归来小泰山------------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6-12-11 【字体:
大 中 小】
|
岱 顶 归 来 小 泰 山
|
|
|
—— 40年前泰山记游素描
|
|
|
郑波光 (厦门) 高五组1班
|
|
|
|
2006年1日29日,丙戌年正月初一,心血来潮写了几幅字,承高贤兄介绍上芙蓉网,其中两幅都是关于登泰山的诗,一首是杜甫名作《望岳》:
|
|
|
|
|
|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
|
|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
|
|
|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
|
|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
|
|
|
|
|
|
一首是拙作:
|
|
|
|
岱顶归来小泰山
|
|
|
|
云步天阶也寻常
|
|
|
|
妄题最笑“造极”者
|
|
|
|
山外有山天外天
|
|
|
|
|
|
|
这首诗写于1966年2月15日早晨,在泰安大众旅社床上,两天前2月13日我在火车上巧遇大学同窗惠安人胡树松,一路畅谈,大学毕业他同我一样,都是分配到黄土高原山西50名同学中的一员,他在平定师范,在晋中;我在沁县一中;在晋东南。车近泰安,停车一分钟,我们几乎不约而同,机会难得,同游泰山,马上下车,找到公共汽车站,乘车到泰山脚下。 为了解泰山,我在车站,在红门,分别买了一份山东省泰安专员公署泰山管理处1965年9月编印的《泰山简介》,一份山东省泰安专员公署管理处1958年编绘,1964年11月再版的《泰山名胜图》,后者彩图,绘制精美,这两份我珍藏至今,后者简要说明写道: “泰山是山东诸山的最高峰,海拔1545公尺。其主要部分,南起岱宗坊,北至灵岩,东自药乡,西至界首,共30余万市亩 (此图仅是主峰部分的南面),跨于泰安、历城、长清三县之间。它结体于太古代,成山很早,开化也很早。相传从‘无怀氏’(我国上古时帝名) 以后,就有许多帝王到泰山‘巡狩’和‘封禅’。而历代文人雅士到泰山寻胜抒情作文写诗歌颂泰山的更难以计数了。” 短短150字,清楚说明了泰山的位置,山体形成的自然史与文明文化史。而《泰山简介》又有所补充:“泰山是五岳之长。三代以前,称‘岱山’;春秋以后称‘泰山’,因此又叫‘岱宗’“通往泰山极顶的道路,前后各有东、中、西三条。历来,游客登山都以前面的中路为正道。” 我们走得正是正道,因此,今天回忆40年前游泰山的路线,从这幅“泰山名胜图”看去,历历在目,无须借助想像,直观就可以了。 但是,彩图仍有局限,它的起点岱宗坊,我的印象此处之前,分明有一个“孔子登临处”,专门有一个石砌的牌坊,此牌坊似经千年岁月风雨,显得灰黑暗,只是顶上横楣“孔子登临处”字迹仍清晰一目了然。孔子是鲁国山东人,当时我有一疑问,难道孔子一生只到泰山脚下,没登过泰山?记得不清楚的是,在此处之前之后,另有单独一个石牌坊,上书“天阶”二字,提醒游客,从那里开始,游客就算登天了。这些设施极表古人对泰山万岳之长的尊崇敬重。 实际上,天阶、孔子登临处、岱宗坊、玉皇阁、太前村、老君堂、王母池、虎山水库,这些景点都在泰山脚下,据说很珍贵的秦朝李斯小篆、汉代石刻,都在泰城北角的岱庙之中,为了赶在天黑前登上泰山顶,山下这些景点我们都放弃,就沿登山主道走,从岱宗坊到太前村,这是很平缓的土坡,从太前村开始,才登石阶上山,红门是一个,也可以说是数个古建筑群,有饭店餐饮、照相馆、旅舍,我们随意浏览,继续上山,过红门,沿途古柏森森,时见山道旁清清的淙淙流水,泉水声从绿荫中传来,格外悦耳怡情,穿过万仙楼,到达斗母宫,我们到殿内观赏,只见题有似曾相识的“登岱归来不看山”字样,时值冬末春初,沿途两边,除了一片灰黄中透出一点绿意的古柏外,随处所见山石上,均有各个朝代的题刻,登泰山是激动人心的,题刻很少理性的,多为情绪型,看来可以增加游客游山的兴致,过东西桥,过步天桥,到中天门,一阵天风吹来,大有杜甫诗“荡胸生层云”之感,此间有一诗云:“不活一百岁,枉作泰山人,岱宗多古柏,沿途碧森森”,此诗可作为山下至中天门的概括。 中天门是登山转折,有一段曲折向下沿山腰绕行的路,让游客舒缓喘口气,在漫步回旋的山弯处,见一小茅草房,有一山民灰布衫头系葛巾,若古人状,据说有卖大补山参,无奈我们当时每月50元薪水,囊中羞涩,不敢问津。树松同学要解手,我们都到林中草丛密处,方便出来,只见树松哈哈大笑,对我道:“人家到泰山都是吟诗题字,我们却是拉屎拉尿。”我不禁为他的幽默大笑起来。这段路有一个扫兴处,是路中有一新建简易小房,房中有一立碑,郭沫若亲笔题记1962年三次来均见不到日出,云云,大书特书表示遗憾,我当时即在小小记事本上写道:“如果人人如此,泰山石再多,庙再众,亦记载不了,实在没有必要。”不过,这种不快只是瞬间的事,在云步桥,只见一带飞瀑,泉水不大而有气势,有人题刻石山八字云“霖雨苍生,澄清宇宙”,还有人气概不凡地题道:“为有斩云剑,至此云无头”。 很有意思的是泰山自然生态的自然景观,差不多以中天门为界,下边全是柏树,而此上便都是松树了。云步桥上去,就是五大夫松,这里典故,当时不知,据徐成志编著《中华山水掌故辞典》“松封大夫”词条云,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上泰山遇风雨暴至,因一松树得避,遂封此树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爵位九级,人称五大夫松,后人误以为是五株松树,并补种,现在云步桥北尚有三株,乃清朝雍正年间所植。当时我们看的就是这三株,不远处有一巨石为飞来石,传说古代一次飓风,不知从何处飞来一石落在此处。 五大夫松往上,经朝阳洞、对松亭、升仙坊,山势愈来愈陡,升仙坊之上是十八盘,过十八盘,南天门已高高在望,经四小时攀登,至此体力已消耗差不多,却要登最艰难的一段,这就是登南天门的高石阶,旁边铁扶手据说是解放后修建的,石阶宽有七八米,每级高约40厘米近半米高,总共约有百级,至南天门高约40米相当十三、四层楼高,游客不多,也有十几二十人,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气喘嘘嘘、好不容易登到最上一级即一平台,平台上南天门建筑巍然屹立,天风迎面一吹,真令人有飘然升仙之感,上边有唐代开元14年纪泰山铭题刻:“置身霄汉”,另有“壁立万仞,天地同攸”。南天门两侧有一长对联曰:“门闢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大气磅礴,令人神旺。 南天门又是一转折,又转入一个较平的地面,稍上几级台阶有一小屋象是小卖部,卖香烛、小食品。转过此处,进入一条窄窄小街,标有字样赫然曰:“天街”,顾名思义是天上的街市。天街一字排列平房小店可十余间,小小旅舍,萧条而冷落,似是古代民居之化石,千年不变凝凝冻结于此,每店都有古色古香之古民俗名称:曰“凤凰老店”,曰“棒锤老店”,曰“骡马老店”云云。古趣盎然,天街狭窄,街上空无一人,只见一小孩在撵小鸡戏玩,透出淡淡一丝人间烟火味儿。 傍晚起暮霭,落日如沉,群山有雾。日如轮,色有红蓝灰紫似晕。山风冻耳,观玉皇顶周遭山沟有碎石散列如流水状,可见岱顶山风之盛。还未登到绝顶,就看到一山石上刻有“登峰造极”字样,还有专写二字“造极”。当年25岁,树松约26岁,正是年轻气盛、目空一切之时,见此字样,内心颇觉好笑。我在小记事本上当时即写道:“即使到泰山绝顶,还有珠穆朗玛峰,何‘造极’之有哉!”此次写此篇回忆游记,特查旧本地图册载,五岳中之东岳,泰山主峰高1545米 (海拔,下同),南岳湖南之衡山主峰高1290米,北岳山西之恒山主峰高2017米,中岳河南嵩山主峰高1440米,西岳陕西华山主峰2200米,很显然,著名的五岳,都不高,最高华山2200米,最低衡山1290米,西藏珠穆朗玛峰据2005年10月最新测量准确数据为8844.43米,中国最高峰也是世界最高峰,中国第二高峰是新疆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就是在山西北岳恒山以外,五台山北台顶海拔就有3058米,也超过恒山,是华北最高峰,为什么许多比五岳高的山都不如五岳有名呢,这就是唐代散文家刘禹锡《陋室铭》所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首先是山的自然条件灵秀宜人,其次则是山的人文条件,文人题咏之累积,这就是“仙”,仙气其实是人气,名人之气息就是仙气,这是超越时空可以让人类共鸣的气息。 回忆40年前泰山之游,当时随处可见的题刻让我感触良多,人总是囿于眼前所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比皆是,“一山障目,不见天下”,则是通病,这就是我游泰山次日早写此诗的动因。 当时泰山顶上有两个宾馆,近南天门的叫岱峰宾馆,当时客已满,近玉皇顶的叫岱顶宾馆,还有空位,我们就住岱顶宾馆,晚上吃馒头喝鸡蛋汤,饭后约树松到外边凭石栏俯瞰夜景,夜空寒星无几,而山下泰安城却灯火密集,雾散风大,清晰可见,因为夜的缘故,泰安城显得近了,景色十分迷人。大有人间天上之感。 因担心误了看日出时间,睡前特吩咐服务员到点叫一声,但服务员不当回事,我醒时窗外天空已亮,急忙叫树松和半夜入住另一旅客三人穿好衣,外边风很大,天气特冷,我们特意将围巾蒙住耳朵和脖子,把帽子戴紧,急忙奔出门外,朝日观峰奔去。日观峰上有气象台,此时正屹立于晨光中,天风呼啸着,气象台上的风叶在急转中发出很大的响声。我们跑到台下不远处,突然看到前方天穹上有两株非常美丽的蔷薇色的朝霞,这美丽的霞光激动着我们,我们以为那就是我们早已响往的岱顶日出奇观就要在眼前出现,顾不上再看一眼,叫着,笑着,气喘不赢地挣扎着向左边的小路奔上峰顶。可是,待我们奔到气象台左侧,天空的红霞消逝了,只留下不很发亮的紫红和金黄的霞光,这是一般常见的早霞。我疑心在我们登峰途中最激动的时刻,红日已经在浓雾重重遮盖的远方——在看不见的远处地平线东海上升起了。此时,一切都很平静,我们脚下知名和无名的千峰万壑,都在一层似乎是终年不散的薄雾之下,那色彩较深的山头一层一层,层层相叠,由近而远,逐渐消沉在远雾中,那解放以后新修的大小水库如镜一般,依稀可辨。 在天际与大地交界之处,有两层云雾沿天边环罩,天风呼啸着,很强很急,我很担心头上的帽会被刮走,甚至担心人不小心会被吹下万丈高崖。我们耐心地等着等着,这时,在背后玉皇顶的石阶上,有一男一女两人正漫步登上,这是昨晚我们睡下以后来敲门住店的一对。等了好一会,树松突然发现,急忙叫我们看,只见下边那层浓雾中间,露出一条细细的弧形红线,雾太浓了,红线不很亮,我们惊奇地注视着,它逐渐增大成半球形,再大点,再大点,突然,半球形不再加大了,而在它的上端,隔着一丝很细很细的雾的线,跳出一条金光闪闪很亮很美的金线来,这金线又慢慢扩大着,象给太阳戴上一顶金帽一般,这金帽,象刚出炉的烙铁、钢水,神奇而美妙,再过一会儿,中间那丝雾跟最初蒙着太阳的那层雾全消失了,太阳完全摆脱雾的羁绊而腾跃在空中,一轮红日瞬间跳出,真真正正是“跳”出来,妙不可言,那形状是椭圆的,活象宇宙间生出一个金蛋横在东方的天际一般。回头看西天,那蒙在峰峦山脉之上的雾气,呈现着不很明显的虹一般的色彩。 我们又到玉皇顶去,太阳已经更高了,它那喷薄四射的金光跟朝雾交织在一起,雾全发亮了。风依然很大,可是尽管风很大,对雾却毫无办法,雾仍旧平安但令人讨厌地蒙住群山,本来在泰山顶东可见大海,西可见黄河,现在不单叫人看不到大海,也叫人辨不出黄河。但不管怎么说,能在泰山极顶看日出,我们还是很满意的,回到宾馆,大家说:“我们比郭沫若强多了,还能看到日出,他等了三天还看不到。” 我和树松吃了早饭就下山。下了南天门、升仙坊,那对松亭 (又叫万松亭) 处,看到几个老太太一位老大爷还有两个青年男女,他们要到泰山顶上烧香,问我们上边能否买到香,我们说可以买到,树松见三位老太太齐跪在石阶上磕头,不禁跑入对松亭内弯腰大笑,他们几个回过头来,怪不好意思。下山走到中天门喝了水,我们折向另一条下山路,踏着凤凰岭,迎面看对面山的傲来峰、扇子崖,走到长寿桥,这里遇到一位热情健谈的当地青年,他告诉我们许多东西,主动陪伴我们下段游程,给我们游览增添许多趣味。他告诉我们这个季节是旅游泰山的淡季,旺季时人很多。我们看到长寿桥是一个长拱形,两个桥墩上还有许多小孔,这是防止山洪暴发时对桥身的冲力,桥下瀑布侧有一巨石,这巨石所形成的峭岩边画有一道阴阳线。青年告诉我们,上表示阳界,下表示阴间,桥下瀑布有十余丈高。此时枯水季节,泻下瀑布水很小,但下边就是著名的黑龙潭,潭水特绿,深不可测,过去总疑心水下有水怪,苏联潜水专家曾下水到深潭底下,水清澈、无异物,只有一些小鱼。这位青年还告诉我们这水特绿的原因是水中含有某种矿物质,这话在当时听来很新鲜,2001年8月我参加四川成都中国新文学学术年会,会上组织到九寨沟,那里的水特别美,有天然透明的绿,导游就告诉我们水中含有某种矿物质。除长寿桥下有瀑布,扇子崖侧亦有一股清泉从侧面山坡泻下,这带建有一个龙潭水库,青年告诉我们,这水库是解放以前国民党时代兴建的,水库中间有开口,终年让水库的水自然流下引成一个水的景观。水库下就是流水清溪,我们的路就绕这一带溪水走,溪流中有一桥叫大众桥,侧对山边,一叉路往里走就是冯玉祥先生墓,那青年告诉我们,冯先生当年海轮失事,葬身海底,这墓是衣冠冢,并无冯先生遗骸在里头,我们顺着这条山底下的环山土路,一直走到红门,我们在红门吃苹果,那是这里买的山东烟台苹果,怀着感激,请青年吃苹果,青年笑说:“这是我们山东出的苹果,该我请你们。”他出语率真至诚,令人难忘。告别后,我们两人合照了一张相,因为这季节游人太少,照相的摄影师太少,我们为不不能在南天门合影而深感遗憾。不过,更遗憾的是这合影收了钱,却终未寄照片来,我疑心红门照相师是个骗子,后来不了了之。 40年前,往事如烟,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幸好当时我带一个小日记本,有粗有细(看日出写得细)记下不加修饰的素描甚至白描,加上脑海里陈年的记忆勾沉,才写下这篇40年前泰山游记,小本子最后有一段总结写道:“此次游泰山,总的感觉是一般,泰山极顶也平常,不过天街上倒是有点远离人间之感。加上景象萧索,胡树松同学身体不好,游兴未尽。”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胡树松赶一班车先走,送胡走后,我在泰安县城找一家“大众旅社”住下,我的车是第二天上午,当时泰安火车站近处的街道象乡村小镇,房屋店面都很旧,辨不清是哪个朝代或哪个时代的建筑,入夜后灯火还是辉煌的,街上未见汽车,往来是马车驴车人力车,我找一家饭店,晚饭见店里靠墙没玻璃的简陋柜上,陈列一些赭色陶罐,每罐都有一方红纸贴在坛罐一侧,那是当地土产的白酒,我要了二两这不起眼的白酒,入口却浓烈醇厚,内心不禁意外一震,心想:这酒就象当地真纯质朴的山东民风浓烈而淳厚,从长寿桥当地青年的人,到泰安城民间酿造的酒,都给人印象深刻。山东人富有古民风采,为人仁义真诚,当年梁实秋曾有一文记载,他讲学青岛大学期间,一次散步街上听有人吵架,声音激烈,走近一看,原来是旅客与店主因房租争吵,房客住半月执意要付一个月房租,而房主执意要退还房客半个月的房租,双方都仁义,是为此而争吵。这种仗义轻利的真诚,使梁实秋感叹不已,因此对山东人留下最美好的印象。山东人真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典型代表。40年前泰山之行,随缘所遇,也让我有此同感。 虽然泰山游未能尽兴,但当时还是有很多新鲜感触 ,特别是50年代社会狂歌鼓舞,60年代初虽经困难时期,过后时代仍充满自信,那个时代有自大兼自恋的情绪,我当年正年少,深受时代影响,这才写出这样一首不知天高地厚的渺视泰山的诗:“岱顶归来小泰山,天阶云步也寻常,妄题最笑‘造极’者,山外有山天外天。”这首诗虽有点气魄,道理不错,但今天看去,显得幼稚浅薄。当时是泰山景色最萧索的季节,又行踪匆匆,走马看花,对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文物的渊远流长,丝毫未深入参观领略。只是自然之旅,不是文化之旅。浮光掠影匆匆一瞥泰山的外表,一点没有探入泰山内在的文明蕴籍,这才有这首稚气十足的小诗。这是时代与年轻二者的产物。40年后抄它出来,并非敝帚自珍,只是对40年前年轻稚嫩的豪气,露出一点宽容的微笑。
|
|
|
2006.3.1
|
|
|

|
|
|
《泰山旅游彩图》(郑波光校友提供)
|
|
|
|
|
|
|

|

|
|
|
孔子登临处
|
中天门
|
|
|
|
|
|
|

|

|
|
|
天街
|
步云桥
|
|
|
|
|
|
|

|

|
|
|
五大夫松
|
昇仙坊
|
|
|
|
|
|
|

|
|
|
|
南天门
|
玉皇顶
|
|
|
|
|
|
|

|
 |
|
|
日观峰
|
旭日东升
|
|
|
|
|
|
|

|

|
|
|
云海奇景
|
|
|
|
|
|
|

|

|
|
|
黑龙潭
|
冯玉祥先生墓园
|
|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