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校友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7年校友动态 >

品读儒林1-----------------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7-01-02  【字体:
品读儒林1

“前言”是《儒林外史》的引路人
——品读儒林1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最近,我观赏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有一幅是元代(应该是元末明初)王冕绘画的,我一下子就想到《儒林外史》开篇就郑重其事写到的,作为古代知识分子儒林标杆的正面人物的王冕。于是我就找出尘封已久的《儒林外史》来读,真是久违了!这部小说我是1982年8月7日购买于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新华书店的,这是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11月北京第一版,1981年5月湖北第六次印刷。35年了。

    我是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工作的,因为工作关系,古代文学涉足比较少。这一次,我还是第一次完整认真拜读张慧剑老先生1958年7月撰写的“前言”。我觉得,这一篇“前言”很值得看,可以算是《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名著阅读的引路人。前言指出,这部小说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此言不谬!这是对《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名著的总评价。小说描写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前言引用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的评述写道:“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这里概括小说描写涉及到的社会方方面面各色人物,十分广泛。并且指出小说人物形象刻画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极其生动。在鲁迅先生评述基础上,前言还有两处特别可贵,一是指出,这部小说“把儒林以外的一些市井小民,也放在正面人物的地位上来加以赞扬。”二是“关于妇女问题,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在那个时代十分难能可贵的清新的见解。”此外,关于小说很多评点都细致到位。这里就不细说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介绍《儒林外史》是在第23篇,标题是“清之讽刺小说”,就是清朝时期的讽刺小说。可见鲁迅把《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性质定位为“讽刺小说”。这是完全正确的。小说对科举制度下边的儒林,就是形形色色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可以说竭尽讽刺之能事,很多地方真是入木三分。但是显然,吴敬梓并没有把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可能为了避免人们这种印象,小说开门见山第一章,他塑造的第一个人物,却是儒林的楷模——特别富有人格光彩的正面人物——王冕。在以后的章节中,也不乏有一些儒者得到正面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远远高于钱钟书小说的现代版《儒林外史》——《围城》。《围城》中可是一个知识分子正面人物都没有。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受到他的冷嘲热讽。在作家精神境界上,古代的吴敬梓,还是高于现代的钱钟书。这是我刚刚领悟到的。

    这部古代长篇小说,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他的艺术结构。前言清楚地指出,“《儒林外史》的结构,和一般长篇小说不同,它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全书是以若干自成单元的故事组织起来的。自第二回周进在汶上集教馆起,到54回聘娘出家止,共讲了八十几年的事”。(前言第12页)

    这部小说全书55回,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最后一回第55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第一回的“敷陈大义”,最后一回的“高山流水”,首尾呼应,贯穿全书所要弘扬的应该是很正面的思想和精神。

    前言告诉我们,整部书讲的故事有80几年,接近一个世纪。这么长的历史,却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全书是以若干自成单元的故事组织起来,相当于几个短篇小说的缀合,但是其中贯穿作者思想的线索。虽然前言作者对这种结构不利于反映社会生活集中面貌、整体认识,感到遗憾,但是,作者对全书的成就,还是大加赞赏:

    “不过全书主题突出,时代感贯彻,故事的前章后节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读来仍使人感觉到这是一部充实的长篇小说。”

    可以说,张慧剑先生这篇前言,是《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小说很好的引路人。

    在写“品读红楼”系列之余,我想在慢慢阅读《儒林外史》过程中,随时随地,有什么感触,另写一个“品读儒林”系列。退休生活,无所事事,这个想法,有一点心血来潮。但是,共同一点,都是休闲娱乐。

2016•12•17•厦门前埔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