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忆之三四 华贵的丝绵背心 话说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的马拉松婚姻长跑终于到达终点。我对母亲和兄弟终于有了一个交代,1977年我把一个北方新娘带回老家,这就是我现在的老伴。谁也想不到,后来这个北方媳妇却是婆婆认为最为满意的一个儿媳妇。这是我们退休后,无意之间翻阅母亲给我们的信中母亲感慨地写到的。不过,平心而论,南方的媳妇经常在一起,孝敬婆婆的机会总还是更多得多。而对我的老伴来说,“孝敬老人”是很自然的事,这是她从小到大在家中受父母教育的结果。 其实,我们长时间住在北方,心里唯一的牵挂就是当时健在的母亲,除了每个月给母亲寄钱,每年都要给母亲寄党参、红枣,让母亲补补身体。最近我无意间翻到一封信,是上世纪1983年晋东南师专李老师给我的回信,告诉我已经帮助我买到三斤党参,并且已经寄来。这是我给母亲买寄党参的其中一次。还有,1977年秋天,当时我们还是太原师范,还没有升格为高等院校,是中等学校,我们到太原远郊古交山区招生,有一个人卖一张很大的狗皮,8块钱加10斤粮票。我没有粮票,当时的同事张老师马上慷慨的送我10斤粮票,并且真诚告诉我不必还,我很感激他。我买这张狗皮带回泉州给母亲冬天做褥子,母亲很喜欢。但是我还是比较粗心,最近老伴提起来,我才想到,我曾经给母亲买一双棉鞋,按原号,而不是加大,结果小了,母亲不得不把鞋后边剪开才能穿上。 夫人比我细心多了。她第一次到泉州我们家,就注意到婆婆衣服比较旧,从此她就留心,从1977到1989年母亲逝世,12年间,她给婆婆寄过布料,亲手织过一条加厚的毛裤。我这篇专门要讲讲1981年她给婆婆在北京买一件相当漂亮华贵的丝绵背心的事。 1981年夏天,暑假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坐火车,经北京去沈阳,我是第一次到沈阳看望岳父岳母。路过北京时,还是夫人有心,她发现一家商店摆出冬天的服装,她一眼看到一件老年妇女穿的丝绵背心,深蓝色的缎面上有暗花,布料很亮,显得精致华贵,很上档次。她马上挑了一件买下来。就在北京给泉州的婆婆寄去。最近我问到此事,老伴告诉我布料不是缎,是象缎的绸,北方叫线剔,比较厚,而且可以洗。缎是不可以洗的。 我为什么要专门谈这件事,因为,这件丝绵背心,在一定意义上,给我母亲获得了老年人的尊严。我在上边《母亲回忆之一》文中提到,母亲是有文化的知识女性,上世纪20、30年代能够完成初中学业的女性,微乎其微,她又当过小学校长、教师,而且,我母亲娘家的家境是比较好的。遗憾是后来我们的父母因为孩子多,收入少,负担大,因此,生活水平不高。为了子孙,母亲特别克己,衣着特别不讲究。但是,她还是很在意别人对她的态度。那时我在太原,有一次回家探亲,母亲告诉我,她第一次到弟弟在“丰美”的家,“丰美”有个妇女,对母亲的服装从头看到脚,这是对母亲的不尊重。母亲心里很不舒服。 1981年,母亲收到我们从北京给她寄去的丝绵背心,非常高兴。冬天她穿着这件背心到“丰美”弟弟的家,当时泉州实际上也很土,“丰美”那个院子里的妇女,哪里见过从首都北京来的这样高级的丝绵背心,许多人当面夸她有福气,夸北方媳妇多么孝顺。母亲十分高兴,感到特别有面子。亲家母看到也很喜欢,我弟弟给我们写信,让我们也给亲家母买一件,我们几乎跑遍太原市大小商店,没有看到这种丝绵背心,只好回信说买不到。其实当时太原同样也是比较土。北京那次买到,纯属偶然,算是母亲的福气,媳妇的孝心。 2012年3月12日 金华火腿 这一节我要讲母亲对父亲的关心,对我做人很呆的批评。 我1963年大学毕业到山西沁县中学工作,第一年是试用期,没有探亲假,我第一次回福建探亲是转正以后的1965年1月下旬,因为这一年的春节,我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的《1901——2000一百年日历表》(科学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第130页查到,这一年的春节是2月2日正月初一。 从开始有探亲假的1965年开始,我差不多年年春节回家过年。遗憾的是,1965,1966,1967,1968,我只回过4次,1968年9月29日,阴历八月初八,父亲就去世了。实际上,父亲好不容易将我培养成人,有了工作,我却没有能够好好报答孝敬老人,老人却因病过早离我们而去。我是给父亲寄过钱,买过棉鞋,毛帽,给父亲和家人带过沁县的鸡(当时沁县人不吃鸡,沁县城鸡很便宜,不称重量,一只三毛钱,我们一位河南籍女老师一次从街上带回来一只鸡才两毛钱。春节我从沁县带回收拾好的鸡,最多一次带12只),另外,回家铁路沿途买过符离集烧鸡、无锡排骨、金华火腿、北京、上海的糖果。 我们兄弟长大以后的印象,父母亲好像比较常吵架。解放以后,父亲失业,四个儿子,经济压力很大。家庭的不和,常常因为经济拮据而产生。大哥2008年3月29日逝世,大哥逝世也有四年了。还在大哥生前,我们四个兄弟常常没有结果地商量父母亲合葬的问题,有些兄弟认为,反正父母生前常常吵架,就不一定要合葬了。其实这是很糊涂的想法。 我认为,父母亲其实感情很深厚。我记得,父亲曾经在一年的春节,自己拟了一副对联,贴在下宝源的大房这间房门的两侧,我真是糊涂,当时没有把它记下来,但是我清楚记得,这副对联父亲有意识地把父亲母亲的名字连在一起,上联写“嘉辉”下联写“玉楼”。两人名字正好是两个偏正式的词语,“辉”用“嘉”饰,“楼”用“玉”饰,对得严实。我以为这就是父亲对母亲的感情。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夹漈,有一次在菜园,我和弟弟和妈妈在一起,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对爸爸不满意,说了一句不满意的话,没有想到,妈妈立即很强烈地制止我,批评我说:“嘿!小孩子怎么可以在背后说大人的坏话呢?”非常严肃。由此可见,妈妈平时很注意教育我们敬重父亲以维护爸爸的威信。 下边我要着重谈的是金华火腿的事情。不记得是父亲生前的第几次我回家探亲,那次在路过浙江的途中,我买了金华火腿,一大块,大约一斤重左右。父亲住夹漈,母亲住泉州。我先到泉州,然后回夹漈。我回夹漈时,母亲让我把金华火腿一点都不留,全部带回夹漈给父亲吃。我回到夹漈,我告诉爸爸说妈妈一点都没有留。结果,爸爸就只留一半慢慢吃。我回泉州时,爸爸让我把另一半给妈妈带回去。当我把金华火腿的这一半给妈妈带回泉州时,妈妈非常生气,说夹漈农村食品缺乏,泉州怎么也比夹漈强。说我太呆,太不懂事了。我一下子感到自己考虑不周,觉得妈妈说得对,不过,我说爸爸是要让你们也尝尝金华火腿的味道。当时物质奇缺。但是父母的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虽然只是区区半块金华火腿的事。但是越是在物质奇缺的状况中,越发可以看到父母精神的可贵。虽然父母在一起时,有时会吵架,但是,父母双方还是真切的彼此关心。 祝福父母在天堂快快乐乐,和和睦睦,吉祥如意! 2012年3月15日 厦门前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