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8年校友文萃 >

品读儒林3-----------------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9-01-17  【字体:

品读儒林3

堪称一等文字之绘事绘人绘景
——品读儒林3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我想写品读《儒林外史》的初衷,是读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的总体感受,一句话堪称“一等文字”,这四个字可以囊括我对《儒林外史》文字功夫、文学描写的高度赞赏。2016年12月3日我刚刚读完第一回,就在书上写道:“吴敬梓行文堪称一等文字!”“绘事绘人绘景,文字如此洗练,情景毕现,呼之欲出,含意又如此隽永,让人咀嚼玩味,何等享受!”

    还是从第一回说起,题头诗是一首词,作者自己说是“老生常谈”,我们也就不必说它了。小说马上引出元朝末年出了一个“嶔奇磊落的人”,就是王冕。在浙江省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父亲去世,母亲靠针线活供他到村庄学堂读书三年,然后让他到间壁(隔壁村)秦老家放牛,第二天就去,秦老留他们母子俩吃早饭,牵出一条水牛交给王冕,指着门外告诉他:“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箭射距离,大约二三百步),便是七泖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小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柳,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玩耍,不必远去。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我们可以看到,秦老跟王冕交代放牛的所在,就是一幅美好怡人的风景画,在言谈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秦老是一位宽厚和善的老人。

    王冕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每天在秦家放牛,遇到秦家煮一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就拿荷叶包了来家,递给母亲。每日给他点心钱,他也不买吃的,聚两个月,抽个空,到书堂找卖书的小贩,买一些旧书,每天把牛拴了,坐在柳荫下看书。弹指一挥间,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一句话交代他自学成才的心得体会。此时,小说描写一幅雨后初晴的荷花荷叶、自然风光的美景,触动他绘画的兴头。从此,他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真是写的够活灵活现的了。当然,这一笔很重要,为下边贪官为讨好上司重金买他的画,并且把他引见给高官,埋下重要伏笔。

    其实,他的勤勉聪慧,自学成才,后来成为元末明初著名画家,他的初衷只是个人兴趣,也是谋生。“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好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直用彩笔按本色描出,不用双钩。略似现在的水彩画)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上面几笔是说王冕依靠自学成才绘画谋生,下面几笔交代王冕自学成才成就自己的学问功底和人格风采: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令人惊叹的是,小说不太长的第一章写王冕,就完整写了王冕一生传奇的经历。文字从从容容,又活活泼泼,写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嶔奇磊落的人”。一句话,就是他“不求官爵”,他不但不考取功名,而且绝不结交高官显爵。一位地位很高的叫危素老先生,像是告老返乡,花了两千银子,买了一座大宅子,知府老爷、县府老爷都来贺喜。县府老爷时知县就是他的门生。在热热闹闹言谈之中,皇帝还刚刚接见危素,大家猜测,说不定还要让他当大官。为了巴结他,时知县委派一个高级差人翟买办,到乡下求王冕画24幅花卉册页送上司,秦老很高兴,热情接待翟买办。此事办得很顺当,王冕很快画好,县府送24两银子,翟买办克扣12两,给王冕12两银子。时知县又办了几件礼物一起送给危素,危素对王冕画的24幅花卉册页,看了又看,爱不释手,问,这是古人画的,还是今人画的?时知县说,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画的。危素想见见此人。结果,翟买办下乡,时知县下乡,王冕一概不见,秦老规劝他见见,他说:“老爹请坐,我告诉你。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相与他?但他这一番回去,必定向危素说;危素老羞变怒,恐要和我计较起来。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躲避几时。”

    王冕对秦老说的话,已经印证王冕嶔奇磊落的人格风貌,他不与官府的人结交,尤其痛恨贪官酷吏,如时知县之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不求官爵”

    王冕生活的年代,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已经成了气候,称为吴王,他久闻王冕大名,特意拜访王冕,两人进屋,分宾主施礼坐下,王冕道:“不敢拜问尊官尊姓大名?因甚降临这乡僻所在?”那人道:“我姓朱,先在江南起兵,号滁阳王;而今据有金陵,称为吴王的便是。因平方国珍到此,特来拜访先生。”王冕道:“乡民肉眼不识,原来就是王爷。但乡民一介愚人,怎敢劳王爷贵步?”

    下面我们看看吴王朱元璋是怎么说的:“吴王道:‘孤是一个粗卤汉子,今得见先生儒者气象,不觉功利之见顿消。孤在江南,即慕大名,今来拜访,要先生指示:浙人久反之后,何以能服其心?’”原来,这是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前,特意到民间求高人指点的。王冕光明磊落,直言相告:“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不见方国珍么?”真是要言不烦!王冕几句话,不但回答如何对待浙江人,而且告诉他将来的治国方略,就两个字“仁义”。小说下面又寥寥数语,交代王冕亲自下厨房,烙了一斤面饼,炒了一盘韭菜,请朱元璋,然后写道,“吴王吃了,称谢教诲,上马去了。”秦老进城回来,问及此事,他轻描淡写,只说是军中一名将官来访。丝毫不由此抬高自己身价。

    王冕“不求官爵”,最典型的,表现在,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几次派人来请他到朝廷做官,他都躲出去,最后连秦老也不告诉,王冕隐居会稽山中,年纪大了得病逝世,葬于会稽山下。小说最后写道,可笑一些文人学士说到王冕,都称之“王参军”,作者吴敬梓问道:“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儒林外史》第一回让我惊叹,仅仅一个回目,就完整写了元末明初一位赫赫有名的画家王冕的一生,而且给人们留下他带有一点传奇经历的深刻印象。真是堪称一等文字!

2019•1•13•厦门前埔 


王冕带母亲出门游玩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