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杰出画家戴慧文 ——读慧文同学大著《书画审美基础》 郑波光 (厦门) 初20组 高五组
 |
画家戴慧文校友专著
|
戴慧文虽是我初高中六年同学,但大学不同门类,工作不同行业部门,我对他美术方面的成就,实际上并不了解。他要我为他写评论,我一再希望寄有关他成就的资料,他一直没给我。慧文是一位谦和的人,跟慧文相处不累,他表面看上去不是特别热情的人,但绝对忠厚,而且大度。因此,我这个外行人,才能执笔为其撰文,心理没有太多负担
我要对方资料,为的是避免向壁虚构,我题目“杰出画家”,不是我封他的,外行人有什么资格封内行人呢?浙江桐乡市出版《画风》画刊,2005年8月10日出版的第5期第4版“杰出画家“栏目,这一期推出“戴慧文”专栏,一篇短文介绍“戴慧文的中国画”,六幅精选的彩色国画作品,可见戴慧文已进入杰出画家行列。
今年即2006年7月,戴慧文倾一生心血,出版一部20万字学术专著《书画审美基础》,书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印制装帧十分精美,封面精选六幅彩画(见文后照片),美不胜收,涵盖古今中外、传统现代绘画精品,正文前8个页码选印34幅彩图,正文插图从头至尾127幅黑白字、画与照片。这些画,著者不仅精心遴选,而且每一幅均在文中作了精到的鉴赏与评点,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书画审美基础》,如果望文生义,必然以为是一本初学者入门的书,普及的基础知识,粗浅的启蒙读物。其实大大不然。我刚读开头关于“中国画“的四章,就深为震撼,书中文字,墨酣笔畅,处处显示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专业的语言,深入浅出表述。继续读到全书结束,可以看出真知灼见的见识,深入浅出的语言,贯彻始终,构成本书全书的基本风格。戴慧文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有深厚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素养,学术用语,行文简洁老到,他力避生僻专业术语,凡是涉及到的术语,他都作明白晓畅的解析。照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是,妙就妙在本书让外行不光看了“热闹”,而且学会看看其中之“门道”。
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看看作者是怎样让外行人看到其中的奥妙,即门道的。第八章,“水彩画:色彩的轻音乐”,标题就是一个准确的美妙的比喻:看画用视觉,听音乐用听觉,这里用听觉感受来比喻视角感受,运用的就是钱钟书在《旧文四篇·通感》中深入阐释的“通感”。这个通感的比喻,准确说出水彩画与油画(特点是“不透明”)不同的色彩特征。书中写道:“一幅水彩佳作,重要的一点是色彩的透明”。他以《彩虹》(彩图6封面右中那一幅)为例作了说明:
“作者古元是著名水彩画家,他这幅作品表现的景物,层次是很丰富的。由于水分掌握得好,透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色彩和形体之间能相互浸透烘托,故用笔用色不多,却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他先画彩虹,马上接着画云彩,稍后,待云彩将干未干时画远山,接着画中景的山,未干时立即横笔涂上草地,草地的水分饱满,也较浅,把与之衔接的山色迫出一道带有轮廓感的水迹。然后又画前面的草地,同样道理又出现一道水迹,形成层次……最后画马,全画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充分发挥出水彩画的优势。纵观此画,基本上采用的是湿画法,水、色、形掌握得十分到家,水韵十足,色彩像琥珀般漂亮,即使画家本人,恐怕也很难再复制出同样效果的一幅来,因为画水彩常常是临场发挥,不能做作,因而可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趣味来。”(P79)
这不光是一幅水彩名作的审美鉴赏,而且是作画过程的完整解说,“水、色、形掌握得十分到家,水韵十足”“透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绝对是行家里手极为专业的评语。我以为著者面对的是最挑剔的专家,而不仅仅是初学者的启蒙。外行人读了,也能从中看到一些“门道”。
十多年前,有人评钱钟书小说《围城》,说是“学者小说”,即学者写的小说。这个说法实际上起源于我在厦门大学就读时的老师,留学剑桥大学的郑朝宗教授,他在清华大学外文系读本科时与钱钟书是校友,钱比郑高出好几届,上世纪40年代后期,《围城》出版后知音寥寥,郑朝宗以《<围城>与<汤姆·琼斯传>》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钱钟书看了,认为是唯一知音。在那篇文章末尾,郑第一次提出《围城》是“学人之小说”,即学者小说。小说作者就是“学者作家”了。
在此,我要借大学老师这一说法,认定戴慧文是“学者画家”。我的根据就是这本书。
这篇书评,我准备谈三个问题:一、美术的小百科全书;二,学者立场:遵循正道,练好基本功;三、学者风度:严格与宽宏。
一. 美术的小百科全书
记不得哪位哲人讲过:一本大书是一桩大罪。我理解是书要精练。戴慧文这20万字是一本“小书”,一本精练的书。但这本小书却包罗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艺术世界,不同的美术门类、不同的美术形式,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哲学的抽象,理论的升华,形式间的彼此照应与整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作为一个外行读者,我却分明感知这部小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绘画理论:涉及画种,比较完备;涉及的共同艺术规律、审美特征,相当周全。
这本书共28章,大体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不同的美术形式;第二部分,共同的审美规律。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至第十一章,顺序如下:
一.中国画——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
二.灵巧多变的章法 ——中国画特色之一
三.奥妙无穷的笔墨 ——中国画特色之二
四.诗书画印一体 ——中国画特色之三
五.铁钩银画,百态千 ——略谈书法艺术
六.方寸之内,气象万千 ——略谈篆刻艺术
七.素描的作用与欣赏
八.水彩画:色彩的轻音乐
九.油画的欣赏
十.版画的特色
十一.雕塑的魅力 这部分11章涉及八种美术形式、美术品类:中国画、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素描、水彩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应该说,差不多涵盖全部美术的最基本的品类,最主要的美术形式。
每一美术品类,为了让读者全面透彻了解,这本著作大都从两方面入手:一、从历史渊源追述该品类的发生与发展。如油画,书中先介绍该画种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画种的特征、用途,然后就介绍该画种产生、演变的历史:“油画产生于欧洲,由14世纪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对过去用油溶化颜料的画法加以改进而成。15世纪传入意大利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放弃了传统的蛋青画(用鸡蛋青调和颜料作画,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用此法)而代之以油画。至19世纪初,英国人发明用锡管装,便于携带和使用,油画艺术更为盛行。/ 据载,传入我国最早的一幅西方油画可能是16世纪末由传教士利马窦带来的圣母像。”(P81)
在介绍外来画种时,著者立足中国,总要介绍传入中国及其影响,上边写到的水彩画,书中就这样写道:“水彩画是我国最为普及的外来画种,小学生上图画课时就开始学习。”“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最早是用来绘制壁画和地形图的,后来发展为独立的风景写生画。由于英国的风景和气候很适宜画水彩,18世纪以后,水彩画很快在英国发展起来,出现许多杰出的水彩画大师。”这种历史追述,要言不繁,没有老生常谈,而给人新鲜感,增加新的知识。二、在一个美术品类中,书中对其中所包含的种属,介绍扼要又周全精细,阐释深入透彻。如版画,“版画包括木刻(类似的有麻胶版、石膏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纸版画、丝漏版画、蜡版画等。”书中先概括品类下的种属,然后对每一种属作详尽介绍,特点、作法、注意事项,范围阐释,著者是版画家,书中有许多经验之谈,书中写道,上世纪上半叶,木刻家基本上用梨木板作板材,“因为梨木硬度适中,木质纤维细密,能刻出精细的线条,入刀自由,能完美地呈现刀锋的痕迹。用梨木的横断面,还能进行极为精细的‘木口木刻’”(P92)鲁迅介绍苏联木刻,老版画家荒烟、刘岘,有许多木口木刻杰作。但近年难买到梨木板,且很贵,版画家改用胶合板,书中似乎结合自身经验,对胶合板版画利弊及应变方法,作了评价与分析。
这里提到一个熟人,我不妨写几笔闲笔。版画家荒烟,是戴慧文光明日报同一编辑室的前辈同事,文革中我看慧文同学时曾介绍认识,一位和善的老人,据说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一年我去看慧文,给慧文送山西酒枣,当时是新鲜东西,他随即送同室荒烟和一中年女编辑赵镜明,他们都很喜欢,包起来带回去让家人品尝,他们的喜欢让我非常高兴,留下愉快记忆。
此书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国画四章,试看第三章中国画“笔墨”,这其中蕴藏着多少玄妙的“笔墨”!真如其标题所云“奥妙无穷”!慧文版画出身,但涉猎别的画种:中国画、水彩画、而且造诣颇深。这正如慧文的恩师著名版画家古元,同时也是著名水彩画家。在这一章中,开头即写道:“西洋画主要以明暗块面来塑造形象,而中国画却是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因此,用笔勾线,在中国画创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代画家都在这方面下过功夫,创造了许多精湛的勾线技巧,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兰叶描等十八种人物白描勾线法,用以描绘各种不同质感的衣纹。山水画的各种皴(音同‘村’)法,实际上也是线,是各种形态的复线,以表现不同类型的山水景色。”(P15)关于线描的表现力,书中写道:“一根线,不仅可以勾画出形体结构,而且有主体感和运动感”,唐代吴道子画完“满壁风动”说明其精妙,线条还可表达人的情感,“流畅线条表现愉快,滞涩线条表现忧郁,奔放线条表现激动”。在用墨上,可分干墨画法、湿笔画法、积墨画法、泼墨画法,此外有破墨法,近年还探索许多新的笔墨技法。其中,光干墨画法中,古人在画笔墨山水就总结多种皴法,以各自形状命名,如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小斧劈等等,其丰富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当然,对行家而言,则得心应手,运用裕如。
第二部分是第十二至二十八章,顺序如下: 十二.节奏
十三.对比
十四.变化与统一
十五.构图与构思
十六.变形
十七.抽象
十八.均衡美
十九.装饰美
二十.和谐美
二十一.扑拙美
二十二.材质美
二十三.古典美
二十四.人体美
二十五.再现与表现
二十六.绘画的情节
二十七.从有法到无法
二十八.形形色色的现代美术 这17章介绍不同美术形式当中,共同的审美规律,这其中包括共同必须遵循的审美规则,或叫艺术法则,如节奏、对比、变化与统一、构图与构思、变形、抽象,这六章,古今中外一切形式的美术创作,概莫能外。其实,这些正是从古今中外一切美术创造无数作品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规律、共同法则。这六章,别的都好理解,难度大的是“变形、抽象”这两章,我以为这其中的知识,不光对绘画者有意义,对广大外行的欣赏者,也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书中写道:“变形,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中国古代石窟石刻雕像、佛庙门神、现代漫画、图案设计大量运用变形,汉代“说书佣”说书人动作神态夸张到变形,正是变形使其更生动吸引人,西方近代从塞尚开始,大胆改变形象结构,出现立体主义流派,变形一度成为艺术时尚。李苦禅画鹰,有意把嘴画成方形,显得更为勇猛刚烈。书中认为:“变形是一种艺术创造,画家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可以变得成功。”(P50)“抽象”难度最大,它“舍弃自然界表面形态,抽出造型艺术共同的带规律的属性,进行‘纯艺术’的创造。”“抽象画家认为,具体形象和情节,都是暂时的现象,只有本质的东西才是永恒的,‘本质’就是造型艺术中抽象的因素。”(P152)抽象分为两种:偏于主观激情的为“热抽象”,偏于理性冷静的为“冷抽象”。现在许多大城市、大场合,都建立公共雕塑,相当一部分是抽象型的主体雕塑,著名的有葛洲坝大江截流立体雕塑(P157图95),北京国家体育总局院内的《奥运精神》(彩图23)等。变形、抽象,这两章可以帮助人们冷静理性提升对这两种类型造型艺术的审美与欣赏。
最后11章,先是七种美的形态:均衡美、装饰美、和谐美、扑拙美、材质美、古典美、人体美,人们很自然会发现,缺了与“古典美”对照的“现代美”,作者很聪明,“现代美”五花八门,最难定义,但作者在全书布局上有照应,这就是最后一章“形形色色的现代美术”,补了这一缺。
从全书看,著者安排,颇费斟酌,也颇见匠心,前11章,美术品类八大种,后17章,艺术手法,美感形态,25、26、28三章,再现与表现、绘画的情节、形形色色的现代美术,也都属于艺术表现手法、美感形态,都是“法”,然后,著者特意安排27章一章“从有法到无法”,由黄永玉自制“无法无天”印章,谈到法的突破与创新,我曾听说,造型艺术到最高境界是“无法”,(在文学创作上,巴金称最高艺术是“无艺术”。)无法不是没有手法,而是不必刻意遵循某种法,艺术家随心所欲,手到何处就是法,手到法到。有一画家曾跟我讲到常书鸿画雁,有许多旧法被突破,形成新法,令人叹为观止。这个画家叫黄永生,是我在集美三年邻居,永春同乡,他的油画、水彩、水粉画都好,曾在全国获奖,戴慧文安排此章,是大手笔,又使造型艺术之众法既建立学术之秩序,又不因循僵化,能随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实际上,这本书各章内容都不仅有传统部分,又有革新创造部分,如前所说第三章就提“笔墨当随时代”,近年“许多画家都在探索新的笔墨技法”(P22),版画板材用胶合板取代梨木板等等,“从有法到无法”,其实不但涵盖已知之法,传统之法。而且涵盖创新之法,未来之法,使法具有巨大弹性空间、发展余地。这不是大手笔是什么?
这本书前后两大部分,从美术形式,到美术技法,到审美形态,20万字容纳如此多的内容,说它是美术小百科全书,当不为过吧。
二. 学者立场:正道入手,练好基本功
这本书著者的初衷,在《前言》中已有明确表述,美术类书籍两类,一类纯理论,一类纯技法,深奥枯燥,不招人爱看,“本书意在从书画创作的基本法则和审美观念方面,做深入浅出叙述,以帮助美术‘爱好者、初学者比较简捷地提高对书画的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P2)通读全书,应该说,这一初衷,目的已达到。
书的对象是“美术爱好者、初学者”,前者实际是亿万各行各业民众爱好者,后者是志在未来走上专业美术的工作者。对前者,是怎样欣赏美术作品;对后者,是怎样走进专业并在未来如何创造辉煌。关于前者,我前文已讲到,此书让外行不光看了“热闹”,而且了解了“门道”。这部分,我将看重谈后者,此书著者,苦口婆心,殷殷教诲:要走正道,别被邪门诱惑。
辉煌的艺术历程,是极其艰难的历程,没有付出巨大劳动,是难以实现理想的。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书中多处这样告诫初学者。他这样写道:
“不论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欣赏者,要真正步入这门艺术的堂奥是很不容易的。作为画家,要作千万次的磨炼,废纸成山,才可能得心应手。”(P24)
书中力诫初学者切忌浮躁。第三章关于中国画笔墨,写到“气”与“丹田”。中国画用笔和写字审美角度一致,“故画线时,同写字一样,常常要屏住气,守住丹田,起笔用力,中间运笔一鼓作气,不能断,力要送到底,收笔时不能轻佻,不能随便一扫留出如老鼠尾巴一样的笔迹。状如老鼠尾巴一样的笔法十分轻浮、草率,是缺乏功力的表现。”因此,有经验的老画家常对初学者说,作画是“宁拙勿巧,宁涩勿滑”,就是为了克服轻飘浮滑的毛病。
这里我想起近40年前,文革初期我在北京,慧文曾跟我谈起造反派对老国画家的批判,说老国画家、老书法家作画、写字时,讲究“气”,“运气”,是“故弄玄虚”。当时他是认同那种批判的,我也以为批判是对的。现在,慧文已进入国画、书法之堂奥,他已认同老画家、老书法家“气与丹田”之说,这是理论升华,又是艺术至高境界,这里有极高深的学术,著者已完全站在学者的立场说话,令人信服,心服口服。
作为资深画家与学者,慧文竭力勉励初学者要走正道,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在第七章素描这章中写道:“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就如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P64)因为造型艺术是描绘和塑造某些特定的形体,而形体塑造的最基本方面是正确地表现其结构、比例、位置、动态、明暗和空间感。而“素描是研究这些课题的最简便手段。”“忠实于对象是素描的基本原则。”在这章末了,作者痛心指出,现在由于形形色色西方流派冲击,很多艺术家搞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种种七奇八怪东西,“致使不少人以为不画好素描也可当艺术家,严重影响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必然影响将来整体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这是值得注意并予以纠正的。”(P74)
除了美术各门类有共同的基础“素描”基本功外,每一门类美术,都有自己的基础、根基,如第六章“篆刻艺术”,书中开章明义:“篆刻是用篆体字刻制的印章。”(P57)因为篆书具有更多的象形因素,其结体,有点象图案,因此入印更为美观。有鉴于此,篆书、篆体字就是篆刻这类艺术的基础。“学印必先明篆,习篆必先正字。”“不会写篆书,就无从治印。”书中写道:“篆刻家只有先写好篆书,深明篆意,结体方可正确,运刀才能畅达。”(P58)
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是著者谆谆告诫美术初学者一定要走的正确途径。实际上也是古往今来一切美术的成功者(一切美术形式)共同遵循的正确途径。
三. 学者风度:严格与宽宏
著者有很高的审美品味,很高的艺术修养,很高的鉴赏水平。古往今来,理论实践,饱览无数艺术珍品,博览无数美术典籍,胸中笔下涵养十分丰富,叙述风度极为从容,语言流利平易。可以说,著者眼高手高。
理论上,著者视野阔大,纵横古今中西,书中谈中国画时,注重与西画比较而谈:“西洋画重形体,对描绘对象的结构、质感、外光、色彩的研究很到位。中国画则重精神,要求一幅画要有意境,所描绘的景象应是画家对世界的感悟。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西洋画家与中国画家的区别在于‘眼见’与‘心见’的不同。”(P2)书中引述,中国古代评画标准有四等:能、妙、神、逸。作者对这四种,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分别加以阐释,把本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也变成似乎伸手可以触摸的东西。接着还就中国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归结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进行精细介绍,最后收结道:“‘六法沦’从古至今,一直是指导绘画和评论作品优劣的理论核心。”(P3)
实践上,戴慧文在多种画种上均卓有成就。就我所见,发表在《光明日报》个人专版上,版画杰作有《雪霁》、《春光盈门》、芙蓉网上有《叶落归根》,国画杰作发表在浙江《画风》上就有《遥看瀑布挂前川》、《清川放舟》、《长城之秋》、《雪野》、《江边人家》、《山高水长》多幅。水彩画亦是慧文所爱,登在光明日报个人专版上,有《秋山欲醉》、《燕溪夕照》、《草原九月》、《雨后漓江》,书中选彩图一幅《燕溪夕照》,在78页现身说法,写了作画过程,十分值得初学者学习参考,76页还有慧文水彩,图44《潮声》,此幅亦是现身说法,作技术与美感评述,此幅本人尤感值得注意的是画题“潮声”,这里亦是运用通感,画是视觉,何以能听到声,但此画之妙,就妙在看到画面海涛汹涌之气势,观者似乎可以听到奔腾之喧声,迎面扑来。从此幅,从上引诸多画幅,足可见戴慧文在美术实践上已达到颇高造诣。
理论与实践,使画家戴慧文已经形成相当稳定看画想画讲画的心态,这是一种学术心态,学者心态,这种心态实际上只对画家、篆刻家、书法家、雕塑家。实际上他常常是对“家”们说话,不是对平常人说话,也就是说,他看画评画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平常人实际上难以与之对话,只有相当内行的人才可与之对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书中常常讲到的两个字:一个“味”字,一个“韵”字:版画木刻,雕塑木雕,他常用“刀味、木味“;水彩用“水韵十足”;国画常提到“笔墨韵致”……第十章版画,文中评到彩图12古元版画代表作《玉带桥》,是一幅水印木刻作品,“古元擅长圆刀,这幅画刀味十足,用色极少,以少胜多,好像一首极优美的短诗,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幽雅静美的世界。此画用水色印刷,水色、墨色十分温润,色块略带水晕,很适合表现湖塘景物。”(P95)这里提到“刀味十足”,在另一处,文中说质量差的木刻,“用刀刻画稿轮廓线,形象有了,刀味木味即无”(P94),109页第11章评到雕塑中的木刻《妮》(图65)则充分肯定“木味刀味十足,并保留了木头原有的质地纹理”。版画、雕塑讲究“木味刀味”,中国画则讲究“笔墨韵致”(中国画最基本的要素)(P223),“笔意”、“韵味”,“在笔意之外追求水墨自然流动的韵味”。(P22)
“味”与“韵”,都是一种“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这是专业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艺术家和鉴赏家对该种美术精品内中真谛的领悟,甚至彻悟,方能从美术杰作中品出其达到的“味”,显示的“韵”,这是我这次读慧文此著最重要的一点体会。
作为已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一辈美术家、美术学者的戴慧文,面对当前现实,常怀忧患,希望误入歧途的青年美术爱好者,读了下边一段,能迷途知返:(这是对书法,其实适合所有美术)
“当今一些书法爱好者,不肯下苦功夫打好楷书基础,文艺修养和思想修养都较差,写出的字在气质方面,与文意大相径庭,读起来自然令人感到索然寡味。”(P54)
“文艺修养和思想修养都较差”,是当代不论何种门类、包括电影戏剧演员,一切艺术爱好者,共同的通病。最近《红楼梦》新版选演员,笑料百出,“令人喷饭”。近一二十年来,教育、文化被“后现代”裹胁,严重失败。“超女”之流,一张张可怕的脸,没有文化没有内容的空脸,只有机械、没有灵气甚至没有活人气息的平版表情。还有人推波助澜,只为商业利益。
本书著者对艺术是严格的,但,作为学者,著者也不失宽容、宽宏,这是学者风度的两个侧面,也是贯注全书的精神脉络。本书最后一页P236,在最后一章“形形色色的现代美术”的末尾,可以说是著者严格与宽宏学术风度、学术态度的最好说明。首先说到,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尽快与西方发达经济、先进科技“接轨”的同时,一些人也高喊“‘艺术’也要与西方接轨”,“他们完全背离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主张全盘西化,盲目模仿西方艺术,搞一些谁也看不懂、莫名其妙的东西”,“他们的行为是走火入魔的邪艺术”。态度严肃严峻。但同时,他紧接着又讲到问题的另一面:“作为观众来说,对一些看不懂或暂时看不懂甚至不喜欢的作品,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在对传统绘画单一性的冲击中,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必然的。至于它有否生命力,可以由时间及历史来决定。” 这是艺术家的一种胸怀,是坦然面对,从容选择的一种态度。当然,著者提出底线:“对那些有伤风化、有损公共道德的‘作品’则应持批判的态度。”(P236)
从今年7月20日收到慧文同学寄来大著,到今天写完读书心得此文,正好两个月时间,我这个人是慢手,不象快手们立马可就。文章写着写着就写长了。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这本著作叫“书画审美基础”,确实讲的都是“基础”,但显然,这些“基础”,毫无疑问,又是美术永恒探讨的学术课题。
上个世纪,我还在北方山西工作时,太原离北京近,我和慧文同学见面次数较多,最后一次是1991年1月23日到2月4日,我到北京参加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研讨班,那次我与慧文一起到黄坚持处,得到热情接待,合影几帧,文末选了其中在黄坚持住处楼前一帧。1992年3月27日我全家南迁集美大学校区,1996年4月29日(照片印有日期)戴慧文到厦门,他约在中林公司(后倒闭)工作20组国光初中同学柯再辉一起,到我集美旧家住处,我们一起吃海鲜小酌,轻松快乐的老校友小聚会,文末选一幅合影。从1996年到今年,已有十年未见,但电话、新年贺卡几乎年年有。同学友谊,细水长流。
我总感到,中学同学之情比大学同学情深。
 三位国光校友相聚北京 左起:作者郑波光、黄坚持、戴慧文校友
 轻松快乐的校友小聚会 左起:作者郑波光、戴慧文、柯再辉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