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1年校友文萃 >

“沁县岁月的时空”之八----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1-11-02  【字体:

沁县岁月的时空八

打渔抓虾的快乐
——沁县岁月的时空之八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年轻时代有快乐,有烦恼,还是快乐的时候多一点。这应该是普遍规律。我不例外。

    这篇文章写的快乐的事,印象很深,可是日记却找不到。只有靠回忆了。

    我到沁县工作12年半,正常工作只有三年,1963年后半年到1966年的前半年,从1966年后半年开始,伟大领袖发动空前绝后的文化大革命,全国大乱,教育首当其冲,学生不能好好上课,老师每日忧心忡忡。还好,忧心忡忡时间不长。开始是挑动学生斗老师,就是1966年下半年开始几个月,教师人心惶惶。过了那一阵,学生串联到全国各地,顾不上祸害老师了。从1967年以后学生拉帮结派,开始派斗。老师绝大部分不想捞稻草,游离派性斗争之外。我虽然名义上也在其中一派,(当时每个老师都要在各派中的一派)实际上我到北京,回福建,远离是非之地。1968年“复课闹革命”,后半年我回到沁县中学。说是“复课”,其实上课不多,各种劳动非常多,从此前几篇文章如“关公磨刀,山丹丹花”、“漳水源头”等等就可以看到。

    文革十年,有九年多我都在沁县,最后一年,我就到太原了。我在沁县最后几年,为沁县中学做了几件事。下一篇再说。这一篇先说打渔抓虾的事。

亲手抓起一条14斤半的大鱼

    这一篇说的是,其实在沁县最后几年,过的相当逍遥自在。因为课不多,时间很多,又没有什么要操心的事。老师们可能有打家具的,有做别的什么,打发时间。我呢,因为我是南方人,会游泳,一度被学校领导(主任兼书记)邀请参加他们的炸鱼,有一两次,后来听说水库管理员向县里告状就停止。有一位北京籍老教师,他和主任关系特别好,炸鱼本来是他们两个人合作,打来鱼,北京老师善于烹调。但是他不会游泳,因此主任就邀上我参加。主任弄来雷管和炸药,他把它装在空酒瓶里,到时候点燃导火索,往水里一扔就行。

    我印象最深的就一次,那一次我们三人骑车到沁县城北边的“北海”,这个水库特别大,水比较深,我曾经和老师同学多次来这里游泳。(见我在北海游泳照片)这一次炸鱼,水库周围很安静,看不到一个人,主任和那位老师有经验,走到一个水湾,停下来,主任让我们两位老师躲到一个低洼处,他一个人到湖边,点燃导火索,往水面一扔,一声巨响,湖面一个水柱升上半空,水柱落下,只见水面飘起一条肚皮朝上的大鱼,我们一起欢呼起来,我急忙下水,往鱼的方向径直游去,到跟前一看,那鱼是炸昏了。我看倒翻的大鱼,鱼头的两腮一开一合,还在缓缓的呼吸,这鱼太大,我担心一会儿牠要缓过来,我可抓不住牠。灵机一动,我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紧紧扣住鱼的腮和嘴,右手游泳,慢慢转过身来,小心翼翼,一手拖大鱼,一手划水,往湖边游,一靠岸边,我双手抱鱼上岸,往滩里边走几步,往里一扔。这时,鱼已经缓过来,拼命蹦,也无济于事了。大家都很高兴。我的精神感到无比快慰。我只管抓鱼,其他我不管。回校听说,那条大鱼居然有14斤5两。后来教师厨房把鱼做成菜,我照样付钱买。许多老师为我抱不平。我一笑置之。

    我得到的是金钱买不到的快乐。


(1)郑波光1972年骑车在沁县北门外大桥上。去北海炸鱼就要从这里经过。

密密麻麻的鲫鱼

    沁县中学师生,每年夏秋之间必须下乡帮助农民割麦。这个季节沁县常常有大雨,大雨过后,水库放水,大水澎湃喧响,冲力很大,往往在放水口的下边,形成一个很深的大水坑,这个大水坑从上游冲下来很多很多的鲫鱼,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们老师在休息的时候就带学生抓鲫鱼。

    我印象深的有几次。

    一次在新店公社。老师学生一起去抓鲫鱼,当时老师中我的水性算比较好的,在翻腾澎湃的激流中,我游在大水坑中间,脚不着地,我索性潜入水中,只见无数鲫鱼在我眼前,身上乱窜,我双手抓鱼,随便就可以一手抓一只,有时候,一手一只,把两手合起来,中间再夹一只,一次就可以抓三只,反正抓到就往岸上扔,学生在岸上捡。那一次抓得非常多,学生送到灶上,大师傅做成菜,沁县人当时大部分是不吃鱼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吃,我还到学生中教他们吃。实在很有意思。大师傅把鱼子用小炒菜锅炒了满满一锅,请我去,给我盛一碗,金黄金黄的,象沁洲黄小米饭。(沁县特产沁洲黄小米,古代是进贡给皇帝的)

    一次在沁县城关公社。那是在《沁县西湖的美景》一文写到的,县城旁边不远的“南海”溢洪道下边喧腾的水里,也是帮助农民割麦休息时间,鲫鱼同样密密麻麻,抓鱼情景基本上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个水坑边上是烂泥,鲫鱼也挺狡猾,看到有人抓,许多鲫鱼就往泥里钻,我看见就把手插入泥中,更好抓,一抓一个准。

    在沁县中学期间,到底抓过几次鱼。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快乐的印象忘不了。

在西湖大坝下边抓虾、抓青蛙

    西湖大坝,今日早已是大不一样了,2007年,我当班主任的沁县中学高中50班开纪念毕业33周年联谊会,王耀平同学两次真诚来厦门跟我联络。他当时就告诉我西湖要大变样,今天可能已经很像样了。西湖上可能已经有游艇了。

    不过,我的回忆自然还是近40年前的样子。

    当时有一位老教师,叫张厚润老师,他是浙江人,我调离沁县以前,他已经调回浙江老家了。不过,当时他也快要退休了。我和这位老师很友好。他在烹调上也是一把好手。我们曾经一次上街各买一只鸭子,他帮助我做,做得很好。

    张老师在沁县最后两年,我们常到西湖抓虾。就在西湖大坝对面顶头的水电站下边芦苇水草旁边,是浅水处。水很清,开始有不少虾,就是齐白石老人笔下画的那种虾,虾身两寸到两寸半左右,不大。虾有个特点,牠碰到危险就往后弹。我小时候在厦门莲坂,曾经在小河抓过鱼虾,后来全家回永春夹漈,也在小河沟抓过小鱼虾。因此我知道虾的这个特点,一看到水下草边石旁的虾,我就先用一只手搁在虾的后边,另一只手在虾前边惊动牠,牠立即猛的往后一弹,正好弹到我守株待兔的那只手中,一下就可以抓住。每次抓虾回来,还是张老师加工做成美味佳肴,然后我们一起共进午餐或者共进晚餐。

    后来,虾越来越少。张老师观察西湖大坝下边有许多鱼池,专门养鱼苗,每个鱼池宽十米,长二十米,一个挨一个,有十来个之多。两个鱼池之间是一个高高的土堤,土堤上长满草,草丛中隐藏着许多青蛙,这些青蛙常常吃鱼苗,管理员很苦恼。张老师自己买一个小网,套在一个圆铁丝上,再安在一根长竹竿上,一切都做好,然后跟我说,我们去捕青蛙吧,顺便也帮助鱼池做好事。这样,我们就转为捕青蛙。到鱼池旁边,我观察草丛中间的青蛙,一看到,就伸出竹竿上的网,往青蛙一罩,青蛙往上一跳,正好跳入网中,我举到张老师跟前,他伸手进网中将青蛙抓住,然后放进一个小口袋里。抓回青蛙,张老师收拾很利索,主要只留下青蛙两条腿,张老师做的青蛙,同样是美味佳肴。

    张老师有一个女儿,跟夫人在浙江老家一起生活,夫妇长期两地生活。还好,快到退休终于调回老家夫妻团聚,可喜可贺。他在我离开沁县前就能调回去,我真是深深为老先生庆幸,祝福,高兴。

    我虽然记性不好,但是,印象深的事情,总是难忘的。所以,不靠日记,还能回忆起来。只是比较粗糙简单一些,聊以自慰而已。

    这篇文章选三张照片,一张是我骑车在沁县北门外大桥上,我们去北海炸鱼就要从这里经过;一张是我和老师学生在北海游泳时,在水里照的;还有一张是我在沁县期间回故乡和父亲合影。都有纪念意义。可惜我和张厚润老师从来没有合过影。

 
(2)郑波光1973在沁县北海游泳


(3)1966年郑波光与父亲合影于下宝源后山

2011•10•18•厦门前埔 10•25修改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