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岁月的时空7
《漫谈武打片》
山西电视台专访
——太原岁月的时空7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2008年4月,我在芙蓉网发表《经典蒙惠赠,深情系山西》一文,是感谢原山西作协党组书记胡正先生赠送书报,引起我对山西的感恩回忆。文中提到,1985年5月,我获得首届赵树理文学奖评论一等奖第一名,论文是《王蒙艺术追求初探》(《文学评论1982年1期》,我在山西就算出名了。从那以后,我在山西电视台、太原电视台出镜率还比较高,到1992年3月27日我调离山西以前,我电视出镜不下20至30次。但是,我第一次上电视却是很不一般,因为是山西电视台主持人李静女士对我的电视专访。就是《漫谈武打片》。
我第一次上电视,就是山西电视台组织的,由电视台主持人对我的电视专访。我的太原日记有两篇记这件事情。
1985年8月16日,记我到山西电视台录制:
“昨天上午到山西电视台拍电视,拍的是20分钟,忙了一上午。最后看一遍录像,我第一次在屏幕上看自己的形象,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老’ 了,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某种学者风度。我个人是满意的。总编主任陈雪花不满意我看稿太多,不能背下来。但是,王建勋同学认为我谈话态度自然从容。这次是由山西电视台总编主任陈雪花女士动议,由王建勋找我联系。王是太原师专中文系七班毕业的学生,原来在师专人事处,近调电视台。作为记者的是播音员小李(就是李静女士)。”
1985年9月23日,记山西电视台当天晚上播放和整个事情经过,写道:
“今晚山西电视台在演完《八仙过海》后,放映《漫谈武打片》,这个访问记就是访问我的。7月份王建勋同学(上半年调到山西电视台)奉总编室主任陈雪花之命,由他向我约稿,8月15日假期中到山西电视台拍片,整整忙了一上午,共拍21分钟。经制作,为17分钟。昨日台长提出意见,主要是近来反对武打片舆论大,最后定为11分钟。结果,其中比较有意思的片断,如,我说张贤亮小说《龙种》提出,如果继续‘吃大锅饭’,那么,‘勤劳的中华民族将变成世界上最懒惰的民族’,我借着武打片这个话题,进一步说,‘如果丧失掉见义勇为的精神,那么,中华民族将由勇敢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懦弱的民族!’这些话,都被删掉了。王建勋今天晚上通知我电视台今天晚上10点半要播出。”
今天回过头去看看27年前,近30年前的日记,自己感到十分亲切;也感到很庆幸,在山西太原期间,有幸被邀请,在山西电视台做一期电视节目的主角。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期,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许多新气象,电视台播放武打片,主要是香港、台湾地区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武打片,大陆老百姓过去从来没有见过,所以,差不多可以算是新事物,其实广大老百姓十分欢迎,《霍元甲》《陈真》《十三妹》《再上虎山行》《八仙过海》,……,电视播放期间,几乎成了老百姓每日最关心、最惦记的一件事。
《漫谈武打片》这个题目是山西电视台起的。当时正是我教学、科研的高峰期,邀请我做这期节目,完全没有想到,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就做了。现在我想,面对武打片这个“新生事物”,当时电视台也没有把握。可能听到一些其实并不正确的舆论,认为武打片会带来消极影响,这才有我日记提到“台长提出意见,主要是近来反对武打片舆论大”这个说法。可能因为这一点,他们由总编室主任陈雪花女士出面组织这个节目,可能陈主任耳闻我当时在文学评论方面的名声,因为刚刚调入电视台的王建勋同学是太原师专毕业的,所以就委派他来约我。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电视台很不错,他们没有预先跟我谈有关武打片这个话题的任何话,完全让我谈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一开头就说,有人说最近武打片播放太多,主持人李静女士插了一句,说了一个数字,说山西电视台武打片播放只占15%,其实不算多。这些话没有删掉,照实播放。可见电视台并没有刻意“导向”少播武打片的意向。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的主要观点是,我认为当时武打片主导倾向是好的、健康的、有益的,这就是“为正义而打”、伸张正义、打击邪恶、见义勇为。由此,我更联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张贤亮小说《龙种》,尖锐提出,如果继续“吃大锅饭”,老百姓丧失劳动热情,长此以往,“勤劳的中华民族将变成世界上最懒惰的民族。”我借着这个话题,联系当时社会出现“见死不救”一些不良现象,提出“如果放弃见义勇为的精神,那么,勇敢的中华民族将变成世界上最懦弱的民族。”这些看法,我觉得是积极的。可能当时电视台台长感到太尖锐,所以删掉了。虽然有点可惜。但是,出于谨慎,可以理解。
《漫谈武打片》山西电视台对我的电视专访节目,是我太原岁月时空一段难忘的经历,是我太原美好岁月的一个值得怀念的经历。感谢山西电视台,祝福山西电视台。
2012•8•19•厦门前埔
 《漫谈武打片》录像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