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4年校友文萃 >

童年的厦门2---------------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4-11-23  【字体:

童年的厦门2

40年代厦门大学的妗婆
——童年的厦门2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小时候在厦门,夏天,父亲有时候会带我们兄弟们去乌里山海滨浴场学习游泳。现在想起来应该是礼拜天,因为只有礼拜天休息,爸爸才有时间带我们去玩。我依然记得,每次去乌里山海滨浴场游泳,必定先到厦门大学的映雪楼那个小商店看望老妗婆,妗婆是一个胖胖的很和善的老奶奶,妗婆就是小商店的店主。

    小商店在映雪楼楼下一层一个角落里,一进门,父亲声音朗朗叫一声“妗婆!”妗婆很高兴回应一声,父亲让我们跟他一样叫“妗婆!”妗婆看到我们四个孩子,非常热情,每次一定给我们每个孩子抓一把带壳的花生,或者几个糖果,外加几张崭新的钞票。钞票每次都有,一定是新崭崭的,相当于今天的几毛钱。我想,这位善良的、好客的老人,一定准备不少这种新钞票,所有来看望她的小孩子,她都会给孩子们些钱,让孩子们买糖吃。父亲让我们把衣服脱下来,存放在妗婆家,大家穿游泳裤,带上浴巾到乌里山游泳。

   记得当时海滨 很干净,很漂亮,上边有一个大开间简易建筑,里边有卖汽水、冰淇淋、糕点,旁边有冲淡水的浴室,前边沙滩上有几个彩色的布凉棚,好像还有卖冰棍、水果的小摊贩,我们游泳完了,爸爸带我们花钱冲淡水。然后再回到妗婆家,穿衣服回家。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跟我们一起去游泳过,都是父亲一个人带我们去的。每次都是父亲约熟人的小汽车载我们一起去的。到地方小汽车司机就回去了。我们回来是坐黄包车回家的。

    因为小,从来也没有问过父亲和妗婆是什么亲戚关系。1978年我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师专中文系,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就是到厦门大学,因为很新鲜,我还记日记。1978年6月19日,我日记写到大学时代教授我们古代汉语的陈敦仁(陈梦韶)老师,他是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馆长,他带领我们参观鲁迅纪念馆时, “还谈到厦门大学的地盘的原主,是鲁迅先生曾经提到的三婆,即小时父亲让我们叫妗婆的人,她开的小商店,以前我记错了,陈老先生带我到走廊,凭栏为我指点。”

    今天想,为什么我会记错?其实当年父亲从来没有带我们参观厦门大学校园,我对厦门大学没有印象,唯一印象就是这个小商店。如果还有影影绰绰的厦门大学印象,那就是荒凉。我看《鲁迅全集》鲁迅日记、和许广平通信的《两地书》、《厦门通讯》,1926年林语堂先生的仗义和好意,聘请鲁迅先生来厦门大学当教授,月薪400银元,鲁迅来了以后,从鲁迅留下来的文字看,住宿条件很差,生活很不便。1946年我们家到厦门,我对厦门大学完全没有印象,有好印象的是乌里山海滨浴场,感到有品位,当时到此的多是达官贵人。 1959年我上厦门大学,也和大学同学到乌里山海滨浴场游泳,但是儿童时代有品位的海滨浴场,可是荡然无存。可能解放后把“有品位”的设施,都当作“资产阶级”废除了。但是,解放后,厦门大学可是大踏步前进了,大规模发展了。厦门大学校园焕然一新。以厦门大学大礼堂为中心为标志面向大海的五大建筑,还有以“芙蓉”为名的学生宿舍楼,就有一二三四好几栋,我入学时,新楼还没有盖好,我们一年级先在集美侨校借住,后来回到厦门大学本部,也是先住“滨海楼”,最后才正式搬到“芙蓉二”崭新的学生宿舍楼住到大学毕业。

    这次为了写这篇小文章,有关妗婆的资料,我查了两个资料。

    一个是《鲁迅全集》3卷《厦门通讯》,《厦门通讯》有三篇,这是第一篇,鲁迅刚刚应聘来到厦门大学,是写对这里天气、风景、环境的感受,其中就谈到妗婆其人:

    “……四围的人家不多,我所知道的最近的店铺,只有一家,卖点罐头食物和糕饼,掌柜的是一个女人,看年纪大概可以比我长一辈。”(369页)

    鲁迅先生说的这个女人就是妗婆,他说年纪比鲁迅先生还长一辈,鲁迅1881年生,我父亲1901年生,鲁迅比我父亲也长一辈,妗婆比鲁迅长一辈,比我父亲就应该长两辈了。1926年鲁迅45岁,妗婆应该有60多岁,那么二十年后1946年,我们看到的妗婆应该有80多岁了。

    第二个资料是老师陈梦韶先生1954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著作《鲁迅在厦门》,比较详细介绍当时的情景,还有妗婆老奶奶其人:

    “在映雪楼的东边,有一家小店,鲁迅先生常到那里去。这家小店,在东膳厅的南端,是把东膳厅的南边用木板隔出来的。这家商店的主人,是一个胖老婆子,名字叫三姑。因起初厦门大学建筑校舍,占用了她的一块屋地,所以学校特地拨出这间房子给她,并准许她在这家商店代包伙食。……当时这小店里的主妇三姑,替鲁迅先生包伙食,是饭菜在三姑店里烧好煮好,由鲁迅先生的工友春来,送到鲁迅先生房间去的。抗日胜利后,厦门大学自内地长汀复员返厦,这家小店移设在东膳厅后面厨房的南端,主人仍旧胖老婆子——三姑。……”(15-16页)

    可以看到,陈老先生介绍当年鲁迅先生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十分详细,地点方位非常清晰,妗婆还给鲁迅先生包过伙食。今天看来依然非常亲切。但是,这里文字称呼妗婆是“三姑”,1978年我记得他叫“三婆”,而我父亲叫她“妗婆”。我想,这里有亲戚的立场的区别:叫“三姑”是站在父系家族的立场,父亲叫“妗婆”,是站在母系家族的立场。

    《鲁迅全集》11卷135页《两地书》鲁迅给许广平信中,还写他跟这个三姑买香蕉的事,“此地有一所小店,我去买(香蕉)时,倘五个,那里的一位胖老婆子就要‘吉格浑’(一角钱),倘是十个,便要‘能(二)格浑’了。”这里鲁迅记下的闽南话,还是很接近闽南话尤其是厦门口音的闽南话的说法。特别有趣。

    这是接近70年前的事情了,今天回忆真是索尽枯肠,但是还是很有趣味。

2014•11•18•厦门前埔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