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3年校友文萃 >

第八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论文--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3-03-15  【字体:

第八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论文

古文为体  今文为用
富有中华文化风味的游记散文
——柯清淡散文《“离骚”又添一新页》解读
集美大学文学院(原中文系)郑波光

    1992年夏天,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柯清淡先生写了一篇相当不错的游记散文,题目是《“离骚”又添一新页——武夷山四日游》。2009年12月底,在厦门大学召开的11届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认识了柯清淡先生。他惠赠我他的诗与散文复印件大作。现在,借助参加第八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的机会,我为柯先生这一篇散文写一篇小小的评论文章,以表敬意。

    柯清淡先生是福建晋江人,1936年生于晋江。他1983年写的《五月花节》散文中写道,他是35年前(也就是1948年)随母亲到菲律宾的,那年他12岁。从他的诗和散文看,童年故国的深情和记忆,已经极其稳固地变成他挥之不去的情结,一种故国情怀。他深爱他的祖籍国——中国,他深深眷恋祖籍国的文化——中华文化。包括文化传统、语言文学、文化习俗,以及秀丽的祖籍国山川景色(他特别关注景色中蕴含着的中华文化的根系)。这是我读他的诗文后强烈的感受,也是强烈的感动。实际上,我感到海外华人,大部分对祖籍国都有很深的依恋的感情,而且他们都想把这种感情传递给他们的后代。我从柯的诗文中,明显感到这种感情更加强烈的强度和浓度。

    《“离骚”又添一新页——武夷山四日游》写四天的游览历程,分别是:“第一日:夏游偿愿,闽山初临”;“第二日:佳境渐入,桃源重温”;“第三日:江山多娇,群燕返巢”;“第四日:游罢怆然,归去来兮”。看了四日中每日浓缩的这八个字,我们对于作者跌宕起伏的心绪心境,以及对于作者中国古诗文修养的韵味,大致可以了然于心了吧。

    2010年4月18日早晨,我第一次读完此文,感叹之余,当下就写了这样的札记:

    “极好的一篇游记散文。
    “有极好的中国古文根蒂,行文高雅、雍容、节制,又极为开阔、放达,景物之形状、声音、色彩、变化之摄影镜头似的捕捉,准确到位,恰到好处。今文欤?古文欤?古今交融,古文为底色,今文为形体。难得难得。当今的年轻一代人,包括大陆人,恐怕都难品味、体味此文之佳境与妙处矣!”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杞人忧天,或者大惊小怪?

    我们先来看正文,第一日,“夏游偿愿,闽山初临”。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讲他的目的是,“带幼儿桑梓来乡寻根”。题头词八个字,开头一句话九个字。这17个字,包含了多少内心深处的心理情感信息!这次带幼儿回祖籍国,首先是为了偿愿,有两个愿,一个是自己多年思乡终于回归故乡之愿,一个是让自己的下一代回归故乡“寻根”,认祖归宗、认中华祖国之愿。武夷山,就是闽山,就是福建故乡的山,就是中华故国的象征和代表。这些普通的文字,在作者笔下已然不是普通文字,而是刻骨铭心的浓缩表达:蕴藉着对故国的精神皈依、对故国无限依恋的心理与情绪。一下子就深深打动我们的阅读心情。

    我们再来看作者幼儿的命名——叫“桑梓”。互联网有这样的解释:

    “桑梓指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作者在自己另一篇散文《五月花节》写到自己给自己的孩子们起的中文名字是:“轩辕、桑梓、龙种、向华、醒狮”,之所以要这样为子女起名,是因为自己不忘根本,从而证实自己的子子孙孙都是“黄帝的子孙”。可谓用心良苦。也可谓对祖籍国用心极诚。这在海外赤子中也实属罕见。在文中,他也写到他的此举处处引人嘉善和赞叹。“逗起海峡两岸的入境证件检察官、关警、售票员、导游的注目和赏识”(《五月花节》)。

    在这篇散文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行文风格与习惯,作者本人就好像是长期生活在中华大地国内的训练有素的老年知识分子,那种富有文言风味的行文风格与习惯。试看第一日的第二个自然段:

    “当车奔驰在悬崖峭壁之间,迎面一座座丹黄带墨绿的奇秀山峦,犹如一幅幅天然妙绝的山水画,时而枕溪流,时而穿烟雾。啊!武夷山,半辈子只能在岩茶的包装图案上痴痴地端详你,今日,闽北的天堑变通途,从闽南平畴的沿海侨乡到这山峦的世界,朝发夕至,我毕竟如愿目睹你神女的宫阙!”

    注意其措词,山峦犹如山水画,色彩是“丹黄带墨绿”,因为在奔驰的汽车上,风景都带动感,“烟雾”用“穿”不足奇,奇在“溪流”用“枕”字,这是与山水之贴近、亲近一种极为陶醉的情感。此字这种用法,现在恐怕也只有在老年知识分子才会这样写了。作者的陶醉,还在于对武夷山,过去半辈子从岩茶的包装图案痴痴端详,到如今亲眼目睹的快慰和入迷,真如“神女的宫阙”!似真似幻。

    作者的文字,是这样的浓情灌注。这样的叙述描写风格,一直贯串全文之始终。

    本篇游记散文的主旨,是描写铭记故国故乡山水中蕴藉着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中华文化之遗迹。第一日的最后一段,就明白无误地交代,通过观看《景区示意图》,“拟在此三十六峰及九十九岩之方圆中,循踪历代三教名人的结庐倡道、方士羽客的栖息修为、文人墨客的斟酌吟哦……”。果不其然,第二日就穿过徐霞客赞叹的武夷山三大险径之一,涉足具有王者威仪的“大王峰”,直达古木参天的绝顶;观看游客投石宋代朝廷祭拜镇山君投掷“金龙玉简”的“投龙洞”;一一观看神话中的与武夷山大王相恋而遭玉皇大帝点化成石的“玉女峰”,还有“伏羲洞”,“一线天”,以及和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关的一个景点“小桃源”,(第二日最后一个景点,就照应了“佳景渐入,桃源重温”这八个字。)根据一官员介绍,此处还要开发历史名诗人词人柳永、陆游、辛弃疾在此活动的纪念碑、纪念馆。在一天的记游中,中华文化信息就如此密集。

    这篇散文“武夷山四日游”,重点在第三日,因为它涉及到本文题目“《离骚》又添一新页”这一主题。这一日,游了“水帘洞”、“鹰嘴岩”、“天游峰”,最后来到“武夷宫”。此宫始建于唐代,古色古香,兰亭学院有书画欣赏,还有“朱熹纪念馆”。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这位既浸染浓浓的中国古文化的熏陶,又接受西方现代精神洗礼的人士,他不是盲目景仰朱熹,而是慨叹“历史的误会”,他十分幽默地对朱熹说道:

    “拨一部分你继往开来的唯心‘理学’去换成‘物理学’,去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及对‘物’格致的学风,也许奔驰在世界人类前头的中华历史马车,就会自宋代以来继续保持一路领先,而像我这样的炎黄子孙,便无须背井离乡、飘零海外当‘华侨’了,因那场荫庇西方后代人对生计无忧免虑的‘工业革命’,谅必先发生于中国……。”

    这是一段发人深思的奇妙议论。作为已经深深扎根海外他国的海外赤子,情感是十分痛切的。而对于生活在大陆的我们来说,是颇有精神上的震撼力的。

    有了第三日的这个铺垫,第四日末段这样一些话,就不会令人感到突兀了,就会感到自然了:“车向南奔驰,武夷山从身后次第隐没。惆怅间,我怆然沉吟起《离骚》,以抒发对故国的离情别绪……。”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解释是:“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因为中国自宋代以后,一部分掌控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儒学的错误导向,历史走了大弯路。中国不能领先于世界,而是大大地落后于世界。让中国人民遭受忧患,尤其让象作者这样的一部分中国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孤苦伶仃,到国外谋生,遭受各种忧患。我我的理解,这就是作者切身感受到的《离骚》又添的一新页了。

    第四日有一个精彩看点,是作者的独到发现,一种由衷的故国民族自豪感:

    “我涉足到外国不少山川名胜,只领略到‘地理感’,而无‘历史感’,因其所属的国家或历史短暂,或传统文化已被殖民主义所冲缺。独我中华历史绵延五千年,游览武夷即置身于旷古悠久的中华历史文明之中,生为炎黄子孙,对此份‘胎福’怎宁不自庆自豪?”

    这种抒怀相当感人。“历史感”、“胎福”就是至高的民族自豪感的标志。

    文章结尾,由儿子和台湾少年热情邀约将来同游祖国名山秀水,让作者心情骤变,由“枯萎”“顿然葱笼茂盛起来!”文章到此嘎然而止。却余味无穷。显然,作者高兴的不仅是儿子交了新朋友,而且是看到炎黄子孙的新一代对祖国山川的热爱,看到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一代代不息往下传承的光明前景。这就是作者心情“顿然葱笼茂盛起来”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光是自然的感觉,更是文化的感觉、心理的感觉。

    此文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总的看起来,这篇散文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一篇富有中华文化风味的游记散文。

2010•9•3•厦门前埔 


(1)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12期2012年9月出版


(2)菲律宾联合日报2011年2月11日发表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