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4年校友文萃 >

品读红楼4-----------------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4-06-09  【字体:
品读红楼4

两小无猜温柔富贵的伊甸园
    那里来的“风刀霜剑严相逼”?
      质疑林黛玉的葬花诗
——品读红楼4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说明:这是2008年没有写完的一篇评论文章。当时作为“芙蓉休闲论坛(二)”,是作为“芙蓉休闲论坛(一)”《大观园是永远的青春乐园》的续篇。只写一半就放下了。这次把它作为“品读红楼4”,接下去,写简单一点。

    《红楼梦》里好诗很多。但是,其中的诗可是三六九等,有真情流露,也有无病呻吟;有郑重其事,也有逢场作戏;有贴近实情,也有过分夸张……。曹雪芹文笔,有实笔,有虚笔,从刘心武探佚,可以看到,曹雪芹也有许多是戏笔。写着好玩的。不必当真。象妙玉家喝茶的各色茶具。奇特至怪诞,根本没影的事。“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龙禁尉”就是小说家言。无据可查。但在特定情境中这一切虚构的物事、名分,确是恰到好处,对人物、环境,氛围,都起到奇妙的烘托效果。这也是小说艺术达到的一种难得的境界。

    说到诗,最感人的似乎莫过于林黛玉的《葬花诗》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撕心裂肺,动人心魄。也深深打动我们的电视剧《红楼梦》的杰出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他的《红楼梦》电视剧的所有插曲,真是好极了),以此为题作出最感人的一支曲子,他在台湾演出的时候,还特地指出这里加两记鼓声,为林黛玉吐了一口气。确实打动人心。

    但是,细读《红楼梦》文本,却让人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两行诗,不由表示深深的怀疑。这里写花的处境,实际是悲叹自己的身世。

    实地看,应该悲叹自己身世的,在《红楼梦》中,还有一个人,这就是史湘云。两个人都是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林黛玉)、堂祖母(史湘云)的贾府大观园里。比较起来,生存处境不好的,还是史湘云,一次无意间,袭人发现史湘云的婶婶亲戚对她不好,她在家里有做不完的针线活,一点都不自由。史湘云也曾吩咐宝玉多提醒贾母,常把她接来。要说起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用在史湘云身上也许沾点边。(实际上也是言过其实,即使是艺术。)但是,史湘云却一点也没有这样极端化的悲惨感受,相反,她坦诚、乐观、开朗、直率的性格却一点不受影响。在大观园内,她走到那,那里就说话声不断,笑声不断,敢说敢笑,敢怒敢恨,率性而为。林黛玉过于敏感,容易伤感,遇事想不开,在贾府大观园这个伊甸园里,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都真诚劝过她。一个晚上,林黛玉和史湘云在荷花塘边亭子里联诗,“寒塘渡鹤影”,史湘云刚出口,林黛玉很快就联出“冷月葬花魂”这样过于凄美的诗来,在赞美之余,史湘云立即批评林黛玉太颓丧了。从这里也可看出,两人处境相近,可心境、心胸、气度,却大相径庭。(以上是2008年写的。)

    不久前我看了“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下)”音像,周汝昌说了这样一段话:

    “曹雪芹批评林黛玉,真的批评,你跟人家史湘云比比,人家是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你天天时时刻刻就那点儿女私情就在这儿这么转,这还不是批评?”

    “林黛玉短处就在这里:太自我,太狭小。没有世界天地。”

    周汝昌老先生这里也是把林黛玉和史湘云作比较。老先生的评价很是全面,很有分量。人在世界生存,每个人都有自我,但是每个人同时要顾及世界天地。周汝昌先生说的对,林黛玉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太自我,太狭小”。这个缺点造成林黛玉对待意外事件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打击,极大的伤害。

    《葬花诗》的产生,是前一天晚上,林黛玉一个人去怡红院看贾宝玉,正好薛宝钗在贾宝玉家,可能坐的时间长了一点,晴雯已经不耐烦。恰巧林黛玉来叫门,晴雯没有听出林黛玉声音,不仅不开门,还说了不中听的话。林黛玉心里不自在,一下子想到自己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偏偏一会儿贾宝玉送薛宝钗出来,林黛玉更加生气,想的更多。回到家里,无精打采。27回第二个自然段,集中写林黛玉的丫鬟对林黛玉的感受: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麽,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这是林黛玉平时生存状况的一个侧面,似乎周边没有人理解,有点孤苦伶仃。(以后我再谈谈林黛玉个性张扬、口无遮拦的另一面。)

    这是一个晚春季节,落英缤纷,爱花的女儿们怕花儿被玷污,把落花收集放置在锦袋里,郑重其事埋在土里,叫“葬花”。因为前一天的刺激,林黛玉伤心欲绝地写下这首撕心裂肺的《葬花诗》: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飘泊难寻觅。
    ……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很长。纯艺术角度看,是一首极好的酣畅淋漓的抒情诗。但是过甚其辞,过于颓唐,过于伤感。真是不足为训。可巧让贾宝玉听到,因为误会,林黛玉不理贾宝玉,贾宝玉还莫名其妙挨了林黛玉一顿臭骂。两人一对质,原来是一场误会。小说写道:“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两个孩子一下子又和好如初了。

    所以,对这首《葬花诗》,实在不宜过度解读。

2014•5•7•厦门前埔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