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1年校友文萃 >

新时期文坛上的晋军--------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1-11-12  【字体:

新时期文坛上的晋军

新时期文坛上的晋军
——《沧桑》1994年3期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1963年9月厦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山西省沁县中学工作12年,1976年2月调动到太原市太原师范工作两年,1978年学校升格为太原师专中文系工作(1978-1992)14年,感谢时代,有机会在文学理论上崭露头角,处女作《王蒙艺术追求初探》就发表在中国最高文学理论刊物《文学评论》1982年第一期。感谢当时《山西文学》主编李国涛先生热情,感谢山西作家协会主席西戎先生、党组书记胡正先生热情重视,感谢山西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负责人屈毓秀女士重视。我的文章、著作获得不少奖项。为山西文学、教育做出一点贡献。1992年从太原师专调动回到福建故乡以后,在集美师专中文系工作,跟山西还有联系。我跟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胡正先生是忘年交,感情最深,从1993年到2011年,我们每年互相寄贺年片,胡正老先生希望我离开山西以后继续关心山西文学。

  我没有辜负胡正老先生,为此,我做了两件事:

  一,1992年3月,刚刚调动到集美师专,很快在师专作了一场学术报告,《黄河入海流——山西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流变》,文章发表在《集美师专学报》1992年4期;这篇文章《晋东南师专学报》1993年1期也发表,我寄一份给胡正老先生,老先生很高兴,称赞文章“有大气魄!”

  二,1993年,在山西担任山西省侨办主任的厦大老同学老朋友林卫国先生,曾经为山西省地方志主办的《沧桑》,向我约稿,专门谈山西文学,《新时期文坛上的晋军》这篇文稿,就发表在《沧桑》1994年3期,为该期刊物第一篇。

  下边,就是此文全文的内容。

新时期文坛上的“晋军”
郑波光

  大约在1985年,北京的大型文学杂志《当代》,以显著的位置发表一组山西青年作家的中篇小说,在这期的编者按语中,以激赏的口吻写道:“晋军崛起,值得注意。”这短短8个字,在全国范围内,赫然举出一面以地域性为标志的文学旗帜。对山西文学创作界老作家、中年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产生极大鼓舞。

  从字面上看,“晋军”应该反映全部(不论哪个年龄层次)的作家,而实质上,“晋军”乃指新时期出现的中青年作家。为什么这样说?这可以从山西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去看。山西古代文学史上,曾有过辉煌时代,出现过著名诗人、杰出的戏剧家,但是近代落后了。山西的现代文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前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有影响的有本土作家赵树理。赵树理作为独立支撑的大树,不但在现代文学史的第三个十年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山西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记得1982年在太原迎泽宾馆召开的首届赵树理国际研讨会上,马烽明确指出:他们和赵树理是两代人,赵树理是他们的老师。赵树理是成名前就成熟的作家,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只是“批准”他的通俗化、大众化追求。而真正的“山药蛋派”作家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李束为这五位作家,则完全是在毛泽东“讲话”精神指引下,才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199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时,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五位作家的《五人集》,明确把赵树理与“山药蛋派”五作家分为山西现代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晋军”,则是山西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山西现代文学史上这三个阶段:赵树理阶段、山药蛋派阶段、晋军崛起阶段,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上,都是引人瞩目的。这三个阶段,艺术追求的旨趣,虽不尽相同,但都是贴近时代,各领风骚。赵树理艺术追求是民间化、类型化,象他笔下的三仙姑、二诸葛、小飞蛾、吃不饱、小腿疼、能不够等等生动形象,都带有类型化特征;“山药蛋派”五作家笔下,则追求着典型化(尽管典型程度不一),象老田、赖大嫂、郭在先、陈修德、郭春梅等,都是塑造较为成功的典型形象,山药蛋派作家追求塑造典型,是在赵树理的基础上,向文学现代化的道路上,朝前跨进了一大步;“晋军”不像前两个文学阶段艺术目标那样单纯。晋军是一个不同艺术追求、不同艺术风格、以山西地域为凝聚力的集合体,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流派。艺术的多元状态是晋军的一个显著特点。晋军中每一位有成就的作家,都是一个独立无倚的个体,保持独特而鲜明的艺术个性。但是,在晋军这个由不同艺术个性组成的创作群体中,却似乎也存在着一个共同追求的艺术旨趣,这就是由他们前人的类型化、典型化,转而追求“意象化”的艺术旨趣。在山西现代文学走向现代化、世界性的道路上,又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晋军中的作家队伍,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本土作家,像张石山、韩石山、张平、周宗奇、王冬满、张鋭锋、赵瑜、哲夫、吕新等。近几年,太原晋祠风景区农民作家李海清、山西垣曲县来自舜乡的青年作家谭文峰的小说作品,也在国内产生影响。晋军的另一类作家是非本土作家,包括“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主要来自北京的知青作家,像郑义、柯云路、李锐、蒋韵、钟道新等作家,同时也包括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毕业分配到山西的作家,最突出的是成一(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原籍河南)。不论是本土作家,还是非本土作家,人们各自保持自己创作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形成一个令人瞩目的阵容。

  在晋军中,最早获得全国文学奖的青年作家是成一,他的成名作《顶凌下种》,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山西新时期文学引起全国注意,首创一功。成一后来又有《陌生的夏天》等一系列小说问世。1990年,他的长篇小说《游戏》被作家出版社收入“当代小说文库”,以单行本出版。成一的小说以“味”取胜,最早被评论家李国涛赞为“如食橄榄”,后来又有评论家称他像一座“沉默的大山”。

  张石山的《钁柄韩宝山》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血泪草台班》等著作问世。韩石山最值得注意的小说是《磨盘庄》。山西的两座“石山”的题材,常常涉及严酷的流血事件,涉及生活严峻的一面(多属“文化大革命”时代)。

  柯云路与张石山同时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即是他的成名作《三千万》。柯云路恐怕是晋军中在全国产生影响最大最持久的青年作家了。以他的长篇小说《新星》改编拍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播映后,收视率之高、社会反响之强烈,确属罕见,一度掀起“新星热”。后来的《夜与昼》、《衰与荣》、《大气功师》等一部又一部长篇,在全国青年中,拥有一个很大的读者群。

  郑义以短篇小说《枫》步入文坛,中篇小说《远村》荣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一部著名中篇小说《老井》,经西安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拍成影片后,荣获东京国际电影节金奖,得到美国著名演员和电影艺术家派克的赞赏。这是山西文学新军最早走向世界(经由电影媒介)的一部文学作品。

  李锐、蒋韵是一对作家伉俪,这是一对勤于探索,勤于劳作的作家夫妇。李锐早些时有《红房子》、《古墙》引人注意,但真正引起国内外反响的是《厚土》。《厚土》有个副题是“吕梁山印象”,这是一个短篇小说系列。1986年曾在山西太原并州饭店,由北京《小说选刊》主编并北京知名文学评论家和山西作家、评论家一道,召开“李锐作品讨论会”。1990年,他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青年作家,接受瑞典诺贝尔文学基金会的邀请,到北欧三国进行讲学活动,瑞典出版他14万字小说集在该国发行。他是山西,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青年作家。蒋韵的处女作《我的两个女儿》发表在求学年代,此后又推出《少男少女》等一系列短篇小说,蒋韵生活面不很广,但艺术感觉十分良好,她对“知识女性”的心理,有深刻的思考和把握。

  钟道新是一位创作实力雄厚的后起作家,他的《有钱十万》、《风烛残年》、《经济风云》等作品,在全国引起注意。张平的《姐姐》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纪实小说《法撼汾西》和《天网》在全国产生反响,引起评论界的重视。田东照的《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权文学的《在九曲十八弯的山凹里》、雪珂的《女人的力量》、太原南郊区农民作家李海清的《蛤蟆营春秋》小说系列、晋南垣曲青年作家谭文峰的《扶贫纪事》等,都在全国引起注意。

  在“晋军”作家中还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报告文学作家,这就是从晋东南的省会太原的专业作家赵瑜。赵瑜发表了许多报告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体育健儿兵败汉城之前就有预感的大型报告文学作品《强国梦》,引起强烈的反响。

  晋军是一支实力雄厚的文学新军,近些年来,不但在全国享有盛名的作家不断问世,而且更多的作家正一步步步入全国知名作家行列,新作家也不断加人晋军行列。他们和全国各地的创作人员一道,共同谱写新时期文学现代化的交响曲。

  最后,我要附件2012年1月发表的纪念胡正老先生的文章《山西文艺界不老松永不老》,纪念老先生逝世十周年。不成敬意!

2021·11·9厦门前埔

 山西文艺界的不老松永不老

 山西文艺界接受我的跨越世纪的永恒敬意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