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与文人相敬--------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1-15 【字体:
大 中 小】
文人相轻与文人相敬 ——读刘再复同学大著新作《红楼梦悟》 (大著包括悟、论、议三组文章,本文仅是读“悟”之一得) 郑波光(厦门) 初20组 高五组1班
2006年10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刘再复同学大著新作《红楼梦悟》22万字。2006年11月14日我收到该出版社给我的该书挂号邮件,翻开新书,书中夹有书店专用便笺一帧,中间以工整有力笔体特意写道:“刘再复先生赠书/三联书店代转”,甚显郑重,这是书店之庄严,也是对作者的尊重,是我接受许多赠书所未见,也是所仅见,不禁对三联出版社肃然起敬。“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近两千年前曹丕(公元187-226)《典论论文》所揭示的现象,是我国自古而然的国情。中国是世界人口超级大国;也是人事复杂超级大国,在君子当国君的时代要好一些,在小人当国君的时代,就雪上加霜。当然,即使君子当国君的时代,文人钩心斗角,也不能免,也许,这真是中国文人之根性?其实,并不尽然。现在目睹刘再复与三联书店这两个文人相敬如宾,我不由想起,文人相轻之外,尚有文人相敬。
文人相敬也是中国自古而然的传统。《列子•汤问》记载的伯牙、钟子期“知音”故事,“知音”成为中国文人相互敬重的代名词:从源看,尧之知舜,舜之拔禹;从流看,历代文人生死之交的友谊岂可胜数,上周中央十频“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苏轼,讲到苏东坡与王安石这两个反变法与变法之政敌,其实彼此都欣赏对方才干,王安石晚年罢相居南京,苏东坡被朝廷重新起用,特地到南京看望王安石,两人交谈甚欢,相知更深,令人感到学问人格顶级人物心胸精神境界往往更加阔大。
 |
回到正题。初读《红楼梦悟》,感到刘再复之悟,已不是一代人之悟,而是几代人之悟,且是“曾经沧海”人之大悟、彻悟,一些地方,明心见性,微露禅意。自己慧根太浅,不敢轻言,无庸置喙。
这篇小文受大著启迪,谈一点美的感受,这就是文人相敬给人的美感。
刘再复理论常具创意,令人耳目一新,他广见博识,本来堪称博学鸿儒,然刘再复毫无古董式“儒”仪,而是新时代之精英。其理论创意,从上世纪80年代“性格组合论”建设性理论建构开始,20年来,马不停蹄,多所建树。可以说,刘再复是一棵大树,是一棵理论的常青树。
《红楼梦悟》总结《红楼梦》成书200多年来,阅读探讨有三种形态:一是《红楼梦》论;二是《红楼梦》辨;三是《红楼梦》悟,论、辨、悟三种形态的胚胎都在“脂砚斋批注”中(自序<二>P3)。根据作家刘心武考证,脂砚斋是曹雪芹相当亲近的女性,她实际上参与《红楼梦》的创作。刘再复没有提到刘心武的研究。但他认为脂砚斋后,红学研究分化为三种研究形态:“严格地说,直到王国维才有第一种形态,才称得上论。《红楼梦评论》一出手就如空谷足音,自创一格。”这是第一形态“论”。第二形态“辨”:《红楼梦》辨这一形态不仅历史长,而且成就也高。所谓辨,乃是指辨析、注疏、考证、版本清理……从胡适起,直至俞平伯、周汝昌等,都下了功夫考证,他们为《红楼梦》辨创造了实绩,其功难没。“第三种形态”“悟”,“把‘悟’作为一种基本阅读形态、探讨形态和写作形态,似乎还没有。所以我才冒昧地称‘悟’为第三种形态,并给拙著命名为《红楼梦悟》,与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对应。”(引文均同上)在本著《自序(一)》就题“以悟法读悟书”标明创意。在《红楼梦》阅读研究史上,刘再复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开创一个历史新阶段。在《自序(二)》中,他对“悟”的阅读方式,作了这样说明,他说:“悟的方式是禅的方式,即明心见性、直逼要害、道破文眼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抽离概念、范畴的审美方式。”是“生命的阅读与灵魂的阅读。”
《红楼梦》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学术空间,也是一个自由的学术天地,应该容许不同的阅读方式、研究方式,对于不同的阅读研究方式,只要是郑重的,不是嬉皮士式一味想否定前人、“解构”前人,应一律欢迎、尊重,应该“文人相敬”而不是“文人相轻”,更不能摆出学霸的姿态,器量狭隘,限制他人、“封杀他人”。相反,学者讲宽厚,讲宽容,且看刘再复对王国维的 “论”,就抱着敬重甚至激赏的态度,以“空谷足音”赞叹;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的“辨”与“考证”,以“历史长,成就也高”予以肯定。这是“文人相敬”的态度,令人赞赏。我想,刘再复独创的“悟”的方式,在红学研究中,理所当然,应占一席之地,得到欢迎和尊重。年轻的红学学者,随着年龄与阅历,也可以逐步加入《红楼梦悟》的阅读与生命体悟之中。去年、今年来,被王蒙赞为“秦学”的刘心武在中央八频“百家讲坛”揭密《红楼梦》。我以为独创新路,颇有见地,案头工作仔细,学术态度严肃郑重,应该占一席之地。资深红学家周汝昌大力支持,想不到一些不那么有名的红学研究者却粗暴反对,甚至企图“封杀”,这就太不正常了。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既顺民意,又合时代潮流。相信学术界也会迎来和谐时代,让有创见的郑重学者,能够畅所欲言,百花竟放,百家齐鸣,气象万千。
2006.11.18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