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再读现代经典1-------------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12-14  【字体:
再读现代经典1

真善美虽然不易得
真善美不是不可能
——再读现代经典1沈从文《边城》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有人说沈从文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确实如此,沈从文笔下常常洋溢着恣肆着浪漫主义情怀。《边城》是一个典范。我非常喜欢《边城》小说,非常喜欢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1985年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凌子峰导演的《边城》,真是美妙绝伦。

    《边城》开头第一章第一个自然段写道: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西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上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卷一32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一条小溪,一座白色小塔,一户单独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湘西一幅单纯的画面。小说第一自然段,就是电影一个全景焦点镜头。

    前两天,我翻出我退休那年在教科书《作品选》《边城》这篇作品的天头写下:

    “结局:美中不足。

    作者唯美主义信念,对真爱、纯爱、爱情唯一性的追求,美,爱,真,作为终极追求,这是人类精神家园,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也是未来的,是永恒的。

    可以设想,如果换一下,哥哥接受磨坊,弟弟接受渡船,不是两全其美、各得其所吗?但是,无论是弟弟,还是哥哥,翠翠都是追求真爱的唯一。这种唯一,变成绝对的排他,拒绝其他选择。对脑子太灵活,太没有操守,太现实,太没有出息的现代人说来,边城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实际上,是现代人不可企及的境界。……郑2004•8•29夜忽然想起”

    教了一辈子的书。对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常常随笔写下感想。过后就忘记了。

    退休已经到了11个年头,平时总是喜欢看一些过去的老电影,因为现在许多新电影没法看,看一次上当受骗一次。还有电视连续剧,好的太少太少,许多无厘头,那样的莫名其妙……。刚刚看了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边城》,翻出小说,就看到自己写下的这些话。

    有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换着“不在其岗不谋其科研”,就写一些随笔文字。

    《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出版)有一篇评《边城》(1935年8月7日),以前没有看,这次看了,感觉李健吾非常赞赏沈从文和《边城》,我们先看两段:

    “《边城》是一首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54页)

    “他(沈从文)有美的感觉,可以从乱石堆发见可能的美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殊的空气,现今中国任何作家所缺乏的一种舒适的呼吸。”(55页)

    这是奇妙的评价,也是特别贴切的评价。

    城里最有地位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大老、二老。两个儿子都爱上老船夫爷爷的孙女翠翠,两个兄弟都是非翠翠不娶。

    二老看上翠翠在两年前,大老看上翠翠在一年前。二老跟翠翠交往更多,两个人似乎已经心心相印。开始翠翠有过误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观看龙舟赛,爷爷找人喝酒忘记来接翠翠,天都黑了,人都散了,二老好心让翠翠到他家楼上等待爷爷来接,原来他家,与妓女有灯光的楼上相距不远,翠翠以为是让她到有灯光的妓女楼上,所以骂他“砍脑壳”。虽然挨了骂,二老还是派人送翠翠回了家。后来翠翠知道误会了。双方都有好感,念念不忘。两个人都是无暇碧玉,极其单纯纯洁。

    一年后,还是端午节看龙舟赛,不巧下大雨,爷爷和翠翠去顺顺家避雨,巧遇大老,大老一见钟情,马上表示要娶翠翠。并且派媒人去提亲。一般人都以为只要爷爷同意,婚姻就成功了。殊不知爷爷完全尊重翠翠的选择,他绝对不替代孙女作出选择。他发现孙女只喜欢二老,不接受大老。大老求婚失败,郁闷之下在千浪滩失足落水而亡。

    我在大学课堂多次讲过《边城》,因为艺术的天衣无缝,小说的故事极其难以尽述。

    其实兄弟两人都很仁义,都尽量为对方着想。但是在追求翠翠这一点上,却都是当仁不让。哥哥求婚失败,改为唱歌求婚,弟弟唱歌比哥哥强,决定唱歌全部由他一人唱,一天算自己,一天算哥哥,翠翠哪一天答应,那一天是谁翠翠就属于谁。哥哥不答应,坚持自己唱。

    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对翠翠的追求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边城的山水人物是和谐的,美好的。大老的意外死亡,对他的家人,对老船夫,都是沉重打击,和谐美好的环境破坏了。老船夫无辜受到质疑。二老坚持要渡船,不要崭新的磨房,他的父亲船总顺顺开始不同意,可能是因为大老因为追求渡船不可得而死亡,给父亲留下阴影。父子争执不下,二老一怒之下出远门去了。

    二老埋怨老船夫“做人弯弯曲曲的,不爽快。”完全不明白老人尊重孙女,不独断专行难能可贵的高尚人格。

    老船夫就在二老父子的不理解,对他的冷淡之下,他和谐的美好的生存了七十年的环境一下子失去了,在一个暴风骤雨之夜,他孤独的寂寞的死去了。第二天早上翠翠发现,连声“爷爷死了!”的惨叫声惊动了边城,也唤醒了船总顺顺对老船夫暗中的误解和深深的内疚。他断然改变主意,决定接受二老娶翠翠的决定。

    小说写的翠翠实际上年纪很小,大致在13岁到15岁之间,许多事情并不明白,爷爷死后,那个老马兵来陪她,这个老马兵当年追求她母亲没有成功,因为他的山歌没有她的父亲唱得好,通过老马兵的话,她才明白许多原来懵懵懂懂的事。因为她小,不明白事情,所以二老追求她也不是一帆风顺。

    如果翠翠代表真善美,那么,真善美是不容易得到的,但是,不容易得到的,并不是不可能得到的。小说的结尾就给我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的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凭着二老对翠翠追求的执着,魂牵梦绕,人们有理由相信,二老一定会在总有一天的“明天”回来!

2015•01•27•厦门前埔 
2015•09•23•重新考虑 
2015•11•15•一字不动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