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岁月的时空9 迎泽公园的春天 我的《山西岁月的时空》包括12年半的“沁县岁月”,和16年的“太原岁月”。12年半的沁县,文革就占了差不多10年,学生不怎么上课,劳动很多,所以老师不忙,甚至很闲,有很多空闲时间,所以当时可以写很长的日记,作为消闲。“沁县岁月”可以一言以蔽之叫“闲沁县”。那么,到太原的1976年粉碎四人帮,百废待兴,充满希望,我又有幸晋升在高等院校,有幸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备课科研,相当忙,所以,“太原岁月”也可以一言以蔽之叫“忙太原”。我上边已经说了,没有时间写很长的日记了。最近为了写太原回忆,我翻了另外一本太原日记,发现1990-1991这两年,写过几篇比较长的日记,是关于太原公园风景,或者关于山西作家协会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也许,我的潜意识感到我归根结底要离开太原,回到故乡,多记些太原事情(以后就是“太原往事”了),留下一些念想。 从老军营汾河边乔迁到侯家巷市中心以后,我常常一个人早晨跑步到迎泽公园,留下不少有关的日记。这篇太原回忆就写两篇太原日记吧。日记才有当年太原那段岁月时空的“现场感”,更为亲切。先说迎泽公园每年春天都要举行“迎春花展”,我们差不多每年春天都要带孩子去参观。1987年2月12日,日记就是记这年的太原迎春花展。 “春节已过,临近开学。今下午同夫人、孩子去迎泽公园看迎春花展,在悦心苑,真是喜出望外(进门后遇师专教授日语孙老师夫妇):想不到在此竟能看到如此美丽、稀有的花卉,密集成片的粉红色海棠花,一二十盆君子兰开着鹅黄色艳丽的花,迎春花、腊梅(已雕)、碧桃灿烂如彩霞。进到里室,一上台阶,迎面就闻到一股浓浓的甜香,那是几十盆艳红的桃花,几十盆海棠花,最里边是上百盆水仙花,其清香和碧绿使人流连忘返,我们在水仙花前停留很长时间。尽情享受这幽雅的充满自然界中方有的绿色生命的气息。在这次花展上,我看到久违的茶花,杜鹃花,柚子,橘子,也注意到令我喜爱的南洋杉、柏树、冬青等不开花的盆景,还有铁树,有蜈蚣草,还有樱花。想不到太原的花匠竟有此神工。这是意外的收获。孩子今天玩得很痛快,他滚圈,奔跑,搬到侯家巷后,他的活动量少多了,今后应注意增加孩子的活动量。” 今天回想,太原迎春花展在“悦心苑”举办,真是得其所哉。真是让人悦心。 1990年4月24日,这另一篇日记写的是这天早上我一个人到迎泽公园跑步,详细记下太原公园春天景象。上一篇是迎春花展,这一篇是公园春天景象,我的题目 “迎泽公园的春天”,就是包括这两篇日记的内容。为了“原汁原味”,下边就是日记了: “今早四点多就醒了,睡不着,浮想如云,想起该写一些回忆散文系列,如:在永春夹漈,在厦门共和路,在泉州十五间等等,每处是一个系列。 “6点一刻起,跑步至迎泽公园,不到六点半,不用买门票即可进园。公园内人已不少,多老年,也有一些青年,中年人很少见。各种花正开,迎春花已谢了,开得最盛的是丁香,还有一种酒盅大的粉红花,在伸展开的灌木丛中开,满树丛从上到下,远看象毛茸茸的小棉花球,假花似的。绿树更绿一点了。平静宽阔的湖面,有一种静心的宜人的力量。空气还新鲜。我走到伸进湖中的一道断堤,断处矗立一座色彩鲜艳的红黄蓝帆船(水泥筑)。我站在这空无一人的帆影前,南面是平静碧绿的湖面,远处是七孔拱桥;北面是绕堤柳,远处是一栋新建的太原最高的方形建筑,西面是太原职工业余大学的三角高层建筑,白色。 “早上我走一条新路,沿湖过七孔桥侧,前有一小桥,过小桥即可登山,山上有一小亭,一边一位老人在活动身体,站在亭前回头看八角大楼、四角楼和三角楼,这几栋高层建筑中,三角楼纯粹是为了美,否则很不实用。太原也开始讲究建筑美了。我从亭的另一边下山,这里有一片很茂密的柏树林,下了山有一座纪念雕像,雕的是某年救落水儿童而死的一位女青年,上有薄一波题字,这是僻静之处,雕像前颇为开阔。宣传的事总是浅薄可笑。山西历代出了多少对文明、对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却看不到在公众常到的公园内为之树碑树像供游人瞻仰,让人铭记历史名人,并体味山西文明历史之悠久,至少象赵树理,也应该在此立一雕像。我只见在迎泽大桥东侧靠南一个不起眼的小花园,记得名字叫“墨艺苑”,里边为赵树理立了一座大理石雕像。 “再往南走是连着迎泽湖的一条水渠,荡舟可以由此水道通往内湖,沿水边往里走,靠内湖时有一小桥,过小桥就有一个苹果园。此时苹果花开得正盛,大都是白花,也有浅粉红的。里边有一株梅花,这株梅花有白,有红,也有一朵中红白相间,颇为奇特。这里约莫连着有两个苹果园。我在树荫道上走着,发现园外还有几株远看像是扎上的花,因为叶子太少了,近看还是苹果树开的花。我从儿童游艺场侧,走到藏经阁。这里聚着几堆人,远远看到阁前一边一株树上开着红花,红红一片,满树都是,以为是厦门那种夹竹桃,近前一看,错了,原来是海棠花。记得去年南方五城市游(文章后,注一)时,在苏州或上海城隍庙(记不清)曾看到此花,那种红是一种很鲜嫩的玫瑰红,叶子也很娇嫩,一种嫩绿。而这两株,花形一样,花叶一样,只是密密麻麻,多是含苞待放,似乎缺乏那种淡雅高洁的风姿。 “今天我都选僻静路走。穿过旧的儿童游艺场,在一座新建白色平房前侧,看着旭日初照的一株紫丁香,叶子新绿,绿叶中露出一枝刚刚开放的紫丁香,显得那么优雅。沿着白马草坪侧的路,穿过一个岔路,在走向一个花坞的途中,随处可见一株株干枝上绽放出红桃的骨朵,在花坞(以前在此搞过国画展览)前侧,丁香花一树一树地开,大多白色,底下有一些低低的红桃花,还有从根部从稍部开的紫荆花,那是1986年在夏县温泉疗养院花圃听花农说的(注二)。花坞前的芍药花、牡丹花正在含苞待放,叶子已经长出许多了。太原的气候寒冷一些,电视看,洛阳的牡丹花早已姹紫嫣红、游客如云了。荷花池已经灌满水,荷叶连影子都不见。我踏着软绵绵的草地走出公园。 “我忽然想起,应该关注一下文学中(尤其小说中)自然风景、自然景物的描写。最近看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布登勃鲁克家族》,这里对花园,对海的景色描写是充满感情的。应该注意一下自然生态在作家笔下的变化,对自然美理解的变化,以及自然生态的变化在作家笔下的表现。” 我在太原的时候,已经养成一个思维习惯,万变不离其宗,许多问题都喜欢往文学研究方面联系思考。这篇日记最后就联系到文学作品中关于自然生态的描写。 这篇日记,其实我已经有一些删节。我把中间穿插回忆年轻时跟父亲一起在故乡登山,还有父亲在厦门共和路喜欢登山到虎溪岩、南普陀的事删节了。因为本文是回忆太原。 我在太原时,很喜欢迎泽公园,上一篇我就已经写到和孩子一起到迎泽公园游玩。除了跟孩子、夫人多次到这个公园划船、游玩。我一个人早晨经常到此跑步、散步。太原岁月的时空,这是难以忘怀的一个所在。 注一:南方五城市游 注二:夏县温泉疗养院 2012•9•6•厦门前埔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