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厦门6 |
救济总署来吃饭哒哒滴哒 小时候住在厦门共和路,这条路直角连着一条路,这条路一直走,今天可以到达厦门一中。我大哥解放前就在厦门一中上初中。但是当时的厦门一中不是今天的位置,而是在中山公园旁边的厦门市政府前边马路斜坡往上一条小巷的最里边。那个地方现在是清真寺。这是题外话。 跟共和路成为直角的这条路,当时这一带很清静。但是这条路上有一个政府部门,叫做“厦门市救济总署”,地方离我们家不远。每一天好像有两次,救济总署要吹号,号声都是千篇一律:“滴滴滴滴-滴哒哒-哒哒滴哒——”“滴滴滴滴-滴哒哒-哒哒滴哒——”。开始我们孩子们不知道这个号声是什么意思,后来大人告诉我们,这是救济总署通知工作人员“开饭了!大家快来吃饭!”这个意思。我们知道以后,感到很好玩,我们就把救济总署这个号声翻译成大白话,叫做——“救济总署-来吃饭-哒哒滴哒——”。每当救济总署吹号“滴滴滴滴-滴哒哒-哒哒滴哒——”我们孩子们就跟着号声齐声大叫“救济总署-来吃饭-哒哒滴哒——”。当然我们是用闽南话来喊的。当时孩子们就是淘气,感觉好玩。 我记得有一个资料介绍,说张国焘投向国民党以后,曾经担任江西省救济总署署长,算是高官。最近我从网上看到资料,原来救济总署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的国民政府,为了医治战争给国家百姓带来的创伤,国民政府开展的善后救济工作。上海分署从1945年10月11日成立到1947年6月1日撤销。两年善后救济工作有效缓解了上海的灾情。(《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分署研究》互联网资料)可能上海救济总署成立到撤销,两年的时间段,全国是一致的。这样说来,厦门救济总署工作时间,我们听到号声的时间,应该就是1946到1947年这一年的时间。因为我们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第二年才到厦门的。 对于我们孩子来说,这也是充满童趣的一件事。 2015•3•30•厦门前埔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