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早读2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这次重读杜甫《登岳阳楼》,有新的收获,集中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行诗句上。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我读这首诗,有两个选本:一个就是1957年作家出版社冯至这个选本,这次读,发现这个选本是我父亲“1958年元月15日购于永(春)桃城”,在书本的扉页上有父亲当年用红笔的题字,因此,此书尤为珍贵;一个是1980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的注本。 这两个注本都说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金性尧本还标明这年是唐宪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出峡后漂泊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比较冯至选本和金性尧选本,冯至选本注释比较简略,金性尧选本注释比较详细。但是,冯至选本由冯至本人撰写的“前言”对杜甫的诗歌的评析却是更加全面详尽,他认为杜甫不但写时代的社会、政治,而且描画祖国山川,所以,杜甫诗不只被人称为“诗史”,而且被称为“图经”(同上第10页)。非常正确。这才是对杜诗的全面评价。过去只注重杜诗“诗史”的一面,忽略杜诗“图经”的一面。 这次我重读这首诗,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就集中在三四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上,不从史的角度,而从图的角度。“图经”是说杜甫诗中对“山川形胜的描画”。可以看到,杜甫诗歌的风景描写,不仅有极强的画面感,而且有极大的气势,似乎是无限的空间感。这两句与三年前公元765年他在《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两句比起来,在画面感、空间感上,真是异曲同工,境界、心胸、气魄的阔大,令人叹为观止! 这次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个“坼”字,有新的体会。金性尧《前言》(6页)说杜诗“坼”字是险字,唐诗三百首仅此一见,但是用得最穏。很对。我感到还用得最妥帖、最形象。“坼”是分裂、裂开,古代的吴国、楚国,他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让它们明显分开的呢?是浩瀚的洞庭湖。洞庭湖就是两国天然的界限。这是诗人形象的直观,又是诗人艺术的想象和表现。真是又贴切又奇妙。 后一句就更妙了。不仅吴楚,整个乾坤,日夜都在洞庭湖水中倒映着,浮动着。 这两句,是杜甫当时眼前写下之景,又是千古不灭之景了。 2013•4•30早读,5•3写成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