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岁月的时空2 施祖新同学的声音笑貌
施祖新同学(1940-1981) 我是施祖新同学帮助我从沁县调到太原的。我到太原工作,由此命运发生根本改变。我已经在芙蓉网文多处提到此事,在今年出版的《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第11届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页,我的论文第三部分第一段,文章就写道:“……我在已故大学同窗施祖新同学真诚执着的帮助下(当时调动工作真不容易),调到太原市工作”。很高兴能够在纸质出版物郑重其事记下此事。文革我到太原看望同学,因为我跟施祖新从来没有正式认识,正式认识是在山西财经学院教书的王增能同学(我们在读书时同宿舍)带我去认识的,我发现他待同学非常热情亲切,他说话的口音是地地道道福清他故乡的乡音,他的笑容特别亲切,通常是眯细眼睛笑着。他听人说话很专心,完全不是官场的人心不在焉的样子。当他知道我在沁县中学,已经30多岁还是单身,十分关心,马上提出要帮助我调到太原工作,好解决个人问题。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我的想象中,当时这差不多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施祖新为人是一诺千金、说到做到的。这是1973年的事。他联系太原市教育局丘局长,丘局长答应,交代办公室去办,结果办公室的人压着不办,一直拖了两年,1975年我写信询问祖新同学。后来的事是我到太原后人们告诉我的,他们说,为了你的事,你们同学(指施祖新同学)到教育局还跟丘局长拍桌子!说丘局长说话不算数。我猜想,丘局长一定责备办公室办事员了,因为1976年2月8日前后我到太原市教育局办公室报到时,办事员一看到我,脸拉得很长。从跟局长拍桌子这事,可以看到祖新为同学真是两肋插刀,特别仗义。我永远心存感激。 想起来,当时很不容易。但是幸运的是我有很有同学情义的好同学。当时沁县来了一位新县长扆耀光先生,为了我的调动,祖新同学给他写过信,还有在晋东南地委工作的庄金章同学跟扆县长也认识,金章同学也请扆县长帮忙。我1976年离开沁县前,扆县长已经是县委书记扆书记了。扆书记的儿子扆小兵正好是我的学生,是扆小兵同学用自行车带我到沁县教育局办手续的,正巧主管教育的一位沁县常委在教育局办公室,他看到扆书记的儿子就在教育局的院子里,很爽快就让办事员给我办手续盖公章。回忆起来,历历就在眼前。 我到太原后,跟祖新同学一家接触比较多。1976年,我在教育局报到后,还没有具体单位。祖新同学带我到太原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振东先生家,王局长答应让我到老军营太原师范,当时就知道准备升格为高等学校。报到后,祖新同学把我推荐给山西教育厅正在筹备的山西省教育革命展览帮忙,先在侯家巷招待所筹备,后来到郊区黄陵的山西教育学院完成。我到太原的一切重要的活动,都是祖新同学帮助我妥善安排的。 我的感觉,祖新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们住在太原市少年宫。夫人张瑜跟电影演员张瑜名字完全一样,她是北师大教育系1963同年毕业,上海人。当时在太原市少年宫工作。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很可爱。少年宫的环境很好。我们曾经一起在少年宫看太原市节日的焰火,少年宫就在迎泽公园旁边。焰火倒映在迎泽湖水里特别好看。我们两家的孩子都很喜欢看。1979年我的夫人孩子到太原以后,我们常到少年宫跟祖新家相聚。 祖新身体虽然不大好,但是性格开朗豁达。他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开始是我一个人在太原,我爱人在沁县。我爱人每次来太原看我,都要给祖新家带沁县的东西,鸡蛋是第一,沁县有民谣:“沁县有三宝,鸡蛋,瓜子,吴阁佬。”第三宝是沁县历史名人,当过宰相。当时太原供应不算好。鸡蛋缺。我爱人每次来,用纸箱装10斤鸡蛋,中间阁稻草,防止途中震破。还有,带猪蹄,她三哥在沁县汽车修配厂让汽车司机到屠宰场帮助买猪蹄,一次带10几个。有一次,给祖新送猪蹄,我看见祖新特别高兴,因为孩子喜欢吃,他在厨房用烧红的火箸烫猪毛,用很欢快的姿势,一边烫猪毛,一边唱着歌,那个高兴的样子,至今似乎仍在眼前。除了鸡蛋、猪蹄,还有新鲜的苹果。祖新的孩子很喜欢。 我在2007年纪念父母芙蓉网文《夹漈郑公嘉辉及夫人李玉楼合墓》一文写到,1976年我曾受施祖新夫妇委托,把他们的女儿雁翎,带到上海,路过北京的事,提到刘再复的善良。这里我具体说一下。1976年10月19日,我在日记中简单记了一笔:“我于10月3日离太原,将祖新的女儿雁翎送到上海,12日回到泉州。”雁翎当时可能是七岁,她爸妈准备在她上小学入学之前让女儿去一趟姥姥家。张瑜女士让我在北京将雁翎先放在她姨家,在北京一个军区大院,我照办,我不知道那女士是张瑜的表姐还是堂姐。三天后,我要离开北京,雁翎她姨给她买点吃的,把她送到火车站,交给我,片刻不停,马上转身就离开走了。当时再复送我到火车站,感到相当奇怪,问我:“这人是谁?”我说,是孩子的姨。再复马上说:“怎么可以这样?”我问雁翎,这三天,你姨带你到那里去玩?雁翎说,哪也没去,都在军区大院里。再复很生气,说这是什么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让孩子放在他家,他一定带孩子去天安门玩。他说,要是我们家乡,姨对外甥女非常亲,一定舍不得离开,火车不开,一定不会走,还会掉眼泪呢!再复重感情,对人关心,尤其对孩子。此事我印象深刻。 祖新对老家兄弟长辈很关照,他有两个弟弟,施祖松,施祖辉,他把小弟祖辉接到少年宫,让他好好读书,准备考大学。老家的人总以为他是挣大钱(本人在山西也有体会),经常来信要钱。1981年9月我和祖新准备合作写关于历史剧《王昭君》的文章,从9月到12月,祖新已经写了近一万字,这期间,为了讨论,我在他家吃过两次饭。10月下旬我在阳曲讲课,挣了一点钱,专门请他来老军营吃饭。这次他跟我诉苦,说老家一直要钱,他那里有钱?他说,不怕老同学笑话,我只好在山西大学找活干,刻蜡版,刻一张五毛钱,最近给老家寄40元钱,都是刻蜡版挣的钱。听了这事,我心里十分难过。 1981年12月6日我到山西大学他家,本来想找个清净地方专门看资料写作,结果感到环境一点不清净,反而令人心烦意乱。所以,当天晚上已经很晚,我还是骑车回到老军营自己家。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祖新就出事了,意外车祸夺去他的生命。当天我不知道,第三天早上,他的弟弟祖辉来到老军营告诉。犹如晴天霹雳。我马上骑车通知所有在太原的同学老乡,我日记记了倪圣道、王威宣两位长辈老乡,游福安、谭美善和李青伉俪、陈万良、陈亚文几位同学。我受张瑜委托,一个晚上到深夜两点将悼词写成,写完一个晚上难以入眠,我和我的爱人,都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一个经常笑容满面十分亲切的活生生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我记得我们同学老乡骑车到山西大学的路上,陈亚文同学说“祖新苦命!”本来到山西大学,以后好日子多着呢。真是想不到。哦!陈亚文同学,2002年,山西的林卫国同学告诉那年亚文同学逝世。享年64岁。而祖新完全是英年早逝,他是1940年生,逝世才41岁!
关于历史剧《王昭君》的论文,施祖新已经写了近一万字,我也写了一点,1981年他弟弟祖松看了我们两人的文章,夸我写的更好,其实,他看出我们两人着眼点不同。我感到,祖新注重资料翔实考证,注意力在《王昭君》这个个例上,我的注意点在历史剧创作的理论上,突破个例,着眼全局观念上。因为祖新已经逝世,无法讨论。我决定两人文章分开,祖新文章完全按照他亲手写的原文发表,更有纪念意义。1990年2期,我将施祖新的《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兼评曹禺历史剧(王昭君)的真实性》一文,推荐给《太原师专学报》发表,我只是做一点简单说明。文章完全是祖新原汁原味。关于稿费和刊物送祖新亲属和同学,我在2007年纪念父母的文章中已经说了。就不重复了。 我以为,祖新同学一生最大的成功是养育了儿子施伟和女儿雁翎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这是老同学在天之灵最可欣慰的事了。 2012•6•5 厦门前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