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文论9 |
情怀《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的著作
——情怀文论9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是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原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继会的项目,由他主编,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全书32万5千字。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导论:文化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郑州大学陈继会执笔);第二章现代乡土小说的肇始与最初收获(郑州大学陈继会执笔);第三章现代乡土小说的长足发展(南京大学朱晓进执笔);第四章走向成熟的现代乡土小说(商丘师专宋立民、洛阳大学杨晓塘执笔);第五章海峡两岸乡土小说的风貌(南京大学周晓扬执笔);第六章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福建集美大学郑波光执笔)。 1999年11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新一版,题目定为《中国乡土小说史》陈继会等著,封面明确标明“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前主编让大家认真进行修订,出版时,字数增加两万五千字,为35万字。 我和陈继会先生是1982年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首届赵树理学术研讨会认识的,8月31日大会发言,大会宣读论文,我们两人,我是第一位,题目是《论赵树理创作的人民性和局限性》,第二位就是陈继会,他的题目是《新文学史上两位农村题材的开拓者——略伦鲁迅与赵树理》。后来,他出版一部学术专著,我应他邀请,1990年在作家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发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理性审视——评陈继会的专著“理性的消长”》。当时我还在山西省太原师专工作,他邀请我参加这部《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著作,我就着手资料收集,很快,我1992年3月调动回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师专工作,因为新环境诸多不如意,曾经想放弃,在陈继会先生热情坚持下,还是参加著作。 我的部分是全书最后一章,新时期乡土小说,第六章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中原农民出版社版本是第337页——406页。69页,大约5万五千字左右。安徽教育出版社版本是第392——473页。81页,5万八千字。只是增加三千字。 这一章我安排三节,编目如下: 第一节开放的时代与开放的乡土小说 一 文化的重建与乡土小说的演进
二 新时期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群落
三 乡土小说的理论争鸣与倡导
第二节新时期乡土小说的文化内涵 一 农民文化性格的变异
二 民族传统文化的怪圈
三 道家文化与自由精神的缅怀
四 农村改革与传统文化人格的新变
五 民族文化创生活力的沉思
第三节新时期乡土小说的艺术追求 一 现实主义的回归
二 现代抒情小说的赓续
三 现代主义的倾向
四 乡土小说的“新写实”之风
现在回忆起来,参加这项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著作,让我有机会比较深入了解新时期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新变。还是蛮有意思的收获。应该说收获多多。 我就举一个例,就是第一节第二个小节,二 新时期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群落。我以为,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群落的形成,是文革以前“农村题材小说”泛泛而谈的大一统社会学模式解体以后,乡土小说作家个体意识觉醒的自然结果。我在书中写道: “文革前的乡土小说,并非没有地域文化特色,而是由于先验的政治观念,阻障作家深入文化层次,因而总免不了给人无“根”的漂泊感。新时期乡土小说,许多作家是从追寻童年的乡村梦,直入乡土地域文化底蕴的;另有不少非乡土的知青作家,则是从追寻上山下乡的青春梦,而怀念反思乡土的精神文化家园的。这些作家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切入地域文化底蕴。” (本书347页)下边,同一页,我还深入一步,从古代文化追寻来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影响一方人的精神文化风貌,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如先秦的《诗经》中的“风”,十五国风。即如《乐记·魏文侯篇》所谓:‘郑音好淫滥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繁志,齐音敖劈乔志。’屈原《楚辞》以“楚”地域为诗风的标志,均标明地域风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我把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地域文化群落,归纳概括为十大地域文化群落: (1)楚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包括湘鄂赣闽,和古称“百粤”的两广的广东广西,这个群落最早崛起的是湖南 作家古华的《芙蓉镇》,后来有彭见明的《那山 那人 那狗》,这两部都拍成获奖的电影。还有何立伟的《白色鸟》,特别是韩少功的《爸爸爸》,都产生比较大影响。 (2)吴越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吴越文化,主要指江苏、浙江一带,新时期此地乡土小说相当引人注目。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3)齐鲁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齐鲁主要指山东地域的文化。山东省是孔子的故乡,也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的故乡。但是新时期这里的乡土小说,并没有出现“大一统”儒家文化特色,而是出现斑驳陆离的奇光异彩。有张炜《古船》主人公隋抱朴极内省的文化性格;有莫言《红高粱》系列极豪爽、自由、自尊的文化性格……。我们出版这部著作以后,他又创作影响很大的《丰乳肥臀》、《蛙》、《生死疲劳》等小说,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燕赵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所谓燕赵是以北京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个地区乡土小说,主要有刘绍棠和刘恒两位作家。刘绍棠最先提出“乡土文学”口号,并且身体力行,创作《蒲柳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一大批乡土小说,他继续发扬50年代“田园牧歌”风格,新时期增加传奇色彩,不但显示燕赵醇厚民风人情,而且表现燕赵侠肝义胆、扶危济困的文化性格。刘恒是稍后崛起青年作家,他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等作品,深入人物心灵腹地作大胆的艺术探索,相当引人注目。《伏羲伏羲》成功拍电影《菊豆》,《菊豆》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中国电影。 (5)秦晋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秦晋为陕西、山西,此两省均堪称“文学大省”。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于此地为最甚,似乎超稳定地“冻结”着“黄土文化”,仿佛即使有轰然如雷鸣的推土机声,也惊醒不了其千古不醒的迷梦。但,这正是乡土小说的沃土。新时期这一文化区域內的乡土小说佳作,有如雨后春笋。陕西的贾平凹运用“地方志的史录笔法”,写出“商州”长长的系列,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及多篇中篇小说创作,是新时期相当重要乡土小说作品。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全国先后产生较大的反响。 山西省上世纪60年代曾经形成赵树理为首的乡土小说文学流派“山药蛋派”,影响深远。新时期又培育出一大批艺术大异其趣的“晋军”青年作家,成一《顶凌下种》,长篇小说《游戏》,柯云路影响很大拍成电视连续剧的《新星》,郑义《远村》,《老井》,后者拍成电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金奖。韩石山《磨盘庄》,李锐《厚土》系列,吕新《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等。我们出版这部著作以后,山西省“山药蛋派”著名老作家胡正老先生,跨世纪创作长篇小说《明天清明》,无论文化反思,还是艺术创新,都上升一个台阶,令人刮目相看。 以下(6)中原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7)西南巴蜀滇黔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8)西藏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9)东北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10)回蒙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这部著作的写作,还是给我留下亲切难忘的记忆。 2019·2·23厦门前埔 ![]()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书型 ![]() 中国乡土小说史(国家九五重点图书)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