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6年校友文萃 >

我的童年和小学时代--------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6-07-08  【字体:

我的童年和小学时代
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间我已经是七十岁老人了。一生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到了今天,太平盛世,社会和谐,衣食无忧,子孙绕膝。当下许多年青人不知道过去前辈困苦的生活,不知道社会动荡带给人民群众生活的伤害,不知道国家统一、人民和谐的幸福。我萌生了一种想法,把我亲身的经历和当年的社会历史告诉后人。这或许对他们有一定的好处,不忘过去,开拓未来。

    从我懂事开始,饥饿和寒冷一直相伴随。小时候衣服很少,冬天常下霜比现在冷,又没有鞋穿,人常常冷得发抖,我总是趁着喝完稀饭后的余热,勇敢地脱去木屐,赤脚走路上学。脚趾每年生冻疮,要到来年春天才会好。很不好意思,我真正意义上的吃饱饭是上大学时。每个月有二十八斤的定量大米供应,那时我已经三十岁(1977年)。小时候一个月只有农历初一和十五两天才能吃上米饭,有时还必须先吃点前餐的剩饭才能吃米饭,来减少米饭量。过年过节才能吃到肉,平时的菜主要是腌的咸萝卜和咸萝卜叶。一天三餐基本上是很稀的粥,大麦糊(去皮后的大麦磨成粉煮的糊糊,很难吃),地瓜糊(地瓜磨后滤去粉的渣煮成的糊糊,营养少)。过生日真快乐,妈妈会煮两个鸡蛋,还有一碗面线给我吃。那种惬意远远超过现在的蛋糕和生日歌。

放牛娃

    我大概五岁时就开始去放牛。我人太小拉不动牛,二哥就把牛绳捆在牛角上,给我一条树枝,跟着大孩子看的牛群赶到河边放牛。一个星期奖励我一个炸的葱丸。读小学时我的“职业”没改变,但能拉得动牛了,有优势。一大清早就起床了,把牛拉到山边吃草。临上学时,把牛绳绑在树上,让牛吃周边的草,然后回家吃早饭再上学。放学后我又回到山上,把牛移到另一草较多的地方,依然绑在

洪濑葱丸

闽南甘蔗林


烤地瓜

树上,再回家吃午饭上学。下午放学后上山喂牛直至黄昏回家。遇到星期天或牛去犁田不必喂,我得改行去拾柴。农历七月廿六日是本村的“普渡”,除了能吃干饭吃肉吃鱼外,还有艺术享受。我最爱看布袋戏,锣鼓一响,整个心都飞到戏台。问题是布袋戏除了饭后的晚场外,还有饭前的早场,我们放牛回家赶不上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想了办法,下午放牛时,不怕炎热虫咬叶割(甘蔗会割人),钻进甘蔗沟,抜了一捆长长的草,黄昏前带回家喂牛。然后心安理得地在布袋戏台前翘着二郎腿品戏了。不过放牛也有甜美的好时光。在夏天的下午,我们常在溪边的沙滩做一种叫冲关的集体游戏,现已失传。或者跳到溪里捉小鱼虾,把捉到的小虾放在左手的掌心,用右手拍打几下,而后生吃,据说吃了这种鱼就不会流鼻血。在溪里更多的活动是戏水和游泳,大的教小的,不用像现在要请教练,家长还要坐在旁边,我们个个都会游泳。有一次夏天我们一群人过溪回家,在溪的中流,小伙伴们有的拉牛,有的骑在牛背上,夕阳斜照,红霞布满杨梅山,倒映在闪闪发光溪面上。一群解放军路过,有人对准这群小孩,用相机拍了下 来。冬天还有一项活动,把干土块迭成一个中空有门的土碉堡,用柴火把土块烧得通红,然后扒出柴灰,而后把自家的或偷来的地瓜放到洞中,推倒土碉堡,用石块打碎土块,压实。几十分钟后扒开土,扒出的地瓜香喷喷的。以后我再也没吃过这种地瓜。这门绝技恐怕也失传了。

闽南龙眼林

    除了放牛之外,我还有一个任务是捡柴火。我家隔溪对面是前峰村(洪濑镇)一大片的龙眼树。龙眼树在早春落叶,天气很冷。我们经常在清早过溪捡落叶,去晚了就捡不到,还要赶回来上课。过溪时常弄湿裤子,冷得直颤抖。水大时还会被水冲走,很危险。

大炼钢铁

    我是在1954年上小学的,在四年级遇上了大跃进。一些农民干部不懂得科学种田,把几块地的水稻移到一块地里,说是搞密植,弄得颗粒无收。有一次我们到洪濑大埔参加高产放卫星大会。有一个农民上了台,敲了三声鼓,誓言他们的地亩产要上八百斤。他一下台,马上又有一个农民上台,又敲了三声鼓,说他们亩产要上九百斤。鼓声反复敲响,产量节节上升,气球越吹越大。当时的实际亩产只有四百斤。接下来搞大食堂,吃大锅饭。开始几天,天天吃干饭,大家高呼万岁。但高产气球不能当饭吃,后来只能吃稀饭,再后来只能喝地瓜糊,最后支撑不住了,只好解散,各自为炊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的时候,我们小学生停课到溪里洗铁沙,作为炼铁的原料;又上山砍柴作炼铁的燃料。原料不够,把破锅烂铁等都用上了。一番胡闹,炼出的是一堆废铁渣。学校搞集体化生活,学生自带棉被,借用民房当宿舍,衣被不足,我冷得僵硬。大家吃学校的大锅饭,几个星期后也撑不住散伙了。

    小学生的正事是读书。我虽然没读过幼儿园,家里条件差,只有煤油灯,可是书读得还可以,算术对我来讲特别容易,初考得一百分。我记得,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叫林惠教,书教得很好,鼓励学生更有办法。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都会写好八百字的作文。以后从初中直至高中,我再也没遇到这样好的语文老师。他借给我诸如《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一类书,让我终生受益。我一九六零年小学毕业,那一年旱情已很严重。学校组织我们抬水浇水稻,抗旱救灾。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活也结束了。

(图片均取自互联网)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