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2年校友文萃 >

再 话 过 年---------------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2-02-12  【字体:

再 话 过 年
戴明哲 (厦门) 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我在前文中谈到了过年,过年的喜庆民俗活动,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凡属传统,那必是人们所认同並长期遵循的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过年是中国最有意义的民俗活动之一。

  中国的过年,人们总要回到生他养他的故里,那怕是千里迢迢,山高路险。这里包含了一种強烈的怀旧思乡情怀,那是人类乃至于动物界普遍具有的特性。试想大马哈魚经万里之遥,横渡大洋到达其出生地加拿大的清溪产卵,终其一生。藏羚羊千里跋涉到青海西西可里措乃湖边产仔。于是在具有浓烈思乡的人群中才有了乡愁诗人余光中。每年临近春节,千百万的农民工,城里的新居民蜂拥归家,出现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群大转移,由此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春运。前些年人们在电视上看到,春节前夕,有一大支从广东骑摩托车开往广西的农民工大军,或驮背年货,或载着妻儿,冒着寒风,日夜兼程奔往家乡。沿途人们在路边摆着热饭茶水,接待这支大军的到来,为车子添油加水,场面温馨感人。古时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不能在春节前到家。于是思念中的家中亲人贴出了,“一年岁将近,万里未归人”的对联。村中老人倚门而待,小孩跑到村边路口,他们在等待儿女,父母的归来。人们期待着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享受团聚幸福的时光。不管你是富人,你是穷人。不管你是为官,你是为民,都是如此。

  中国的春节时间点,在一年之交,由冬入春,由寒到暖,由干到湿(下起春雨)。春光就要到来,万物复苏,大地就要欣欣向荣。春天带来了希望。于是,人们在门上贴上了春联,春联以各种美好的词句歌颂春天,寄予发财至富,时来运转,人丁兴旺等各种希望。“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是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

  春节期间所进行的多种民俗活动都各有其意,世代相传。广义的春节过年,从腊月十二月十六日就开始,到正月初九才结束。阴历十六日“尾牙”,在解放前雇主要请雇工吃一顿好的饭菜,意在感谢雇工一年的辛苦工作。然后雇工就可回家过年了。现在没有雇工,也就没有这层意思。但是在农村,这一次“祭牙”烧香要比往日隆重一些,因为一年就要过去,春节就要到了。

  十二月廿三日是“送神”日,得备饭菜烧香。人们认为在一年之中是受神的保护,而神在这一天要上天汇报这一年的工作,其内容包括这一被保护的家人表现。烧香的目的在于感谢神也希望神在汇报时说些好话不说坏话,以免受上天的惩罚。在明年的正月初四还要“接神”,迎接神汇报后再回来。这项活动表现了人对神有敬畏之心,人的活动既受神的保护,也受神的监督,还是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春节前家家户户要做过节准备。前文中提到的“除尘”,搞好卫生。节前人们购买多种物品,这些物品叫年货。制作年糕等各类食品要忙活几天。外出的游子陆续归来。村子里的人,车多了起来,村里响起了小孩燃放鞭炮的零星鞭炮声,整个村庄热气上升,年味渐浓。

  到了除夕,这是一年最后一天。村民的第一要事是准备好各种菜蔬瓜果,鱼肉鸡鸭,一担接一担挑到祖祠,或独家或兄弟几家集中,把所有祭品摆上供桌。供者点燃三支香,双手奉香表达对祖宗的敬意,请祖宗保佑家人来年平安顺利。而后烧金纸,燃放鞭炮。最后留下一些碗筷。这些碗筷到等到初二再次祭拜后才收回。初二的祭拜名叫“散饭”,意思是供奉祖宗三天,到此结束。除夕祭拜祖宗撤下的食品就成了除夕年饭的食材,这就是所谓先敬祖宗后敬家人。除夕晚年夜饭开张,这时亲人已经到齐,一家人围在一起,举杯互敬,酒气喜气相融。在这一刻,一年的辛苦疲惫或已消除,身上增添的更是亲情和力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饭菜都很丰盛,再也不会有“饿儿饿新妇(儿媳)”了。现在更有一些人到家附过的酒楼开饭,尝受更时尚的环境。

  除夕发红包,那是真正意义的红包。早已不是无包装的几毛钱。百元红色票子用精美的红袋子包好。先是家中主人把红包送给家中老人。而后老人又把红包送给孙辈,尊老爱幼,人面红包相映红。

  晚八点一到,春晚开场。一家人聚在一起欣赏起各类优秀节目,边看边评论。小孩边吃零食,当然了,红包早已珍藏。近年在我们老家,临近午夜时,最美最壮观的景像出现在夜空。是时,无数的烟花在空中爆响,火光四射如开放的美丽花朵。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的闪光照亮天际,从这村到那村,从村里到镇里,分不清边界。整个天空像是翻腾的海洋,在地面上是欢乐的世界。火光与响声,空气中传来的火药味,使人陶醉其中。这是我一生中无法忘怀的时刻。我到厦门已有十几年,每到这一时刻,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故乡的除夕夜空,心中涌动的是断不了的乡愁。

  初一这一天,是全民休息天,农田里没有人影,小镇所有商店关门。从大清早开始,人们或单人,或成群,到家族亲人,到朋友家拜年。欢声笑话,喜气扬扬。前年我们到澳洲旅游刚好碰到圣诞节,圣诞节类似于我们的春节。那天早上我们在凱恩斯。这天,所有的商店全关,街上空无一人。人哪里去了?原来大多数的家庭举家出游,地点是山野湖泊,到大自然中。我们在百灵湖游览时才发现这个秘密,湖边聚集了大量的凱恩斯的居民。在牧场上也不见人影,牛儿在草地上悠闲而卧。初一及往后几天,在村里,在镇上常常举行各种活动,比如篮球赛,拔河比赛,象棋比赛等各种赛事,有时还有文艺表演。过去有一项活动叫“攻炮城”。在一根长长的竹杆顶上悬挂一个鞭炮围成的无底框子(所谓的炮城)。人们用点燃的鞭炮扔向“炮城”,谁有幸扔出的鞭炮使“炮城”炸开,谁就是胜利者,可得到奖品。这一活动吸引了大量围观的人群,鞭炮的爆声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这项活动据我所知已经多年没举行了。初三这一天是已出嫁妇女回娘家的日子,衣着光鲜的妇女带着礼品,现在已不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鴨,背上还有一个胖娃娃了。农村妇女大多由丈夫用摩托车驮着,孩子坐在妈妈前面。近年好多人是开小汽车回娘家。今非昔比,“鸟枪换大炮了”。春节活动已由里到外,由近到远。汽车长奔百里探亲已成寻常事。我在初四偶然路过南安的仑仓镇,大量(至多几十部)小车几乎把街道堵塞了。

  初九这一天在闽南的许多地方是所谓的“天公生”,大慨是管理人间的天神诞辰日,是农村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用丰盛的食品摆在供桌上敬“天公”,而后还要到附近的宫庙烧香。晚上在村里唱戏,在泉州一带通常唱高甲戏。由于各种原因,高甲戏观众日少。但人们说,唱戏主要是给“天公”看的,人少无妨。“天公生”最重要的活动是游乡。这一天,组织了各种表演队,有“锣鼓吹”,洋号队,腰鼓队,拍胸舞队,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舞队。每个表演队前有一人举着牌子,有点类似于运动会中入场式每支运动队前有一人举牌子。过去並没有举牌,现在与时俱进,真佩服乡村艺人善于学习。在洪濑镇还有一支庞大的龙阁队,那龙阁队有点像火车,有几十节,每节用彩带等装饰,上面站着一个化妆儿童(一般是古代妆)。还有马队,骑马的儿童也化妆。整个出游的队伍有几百米,浩浩荡荡,迤逦而行。队伍的最前是抬轿队,轿子里坐着宫里原来供奉的“佛公”,轿子边有手持香火的妇女。队伍出发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枪”(一种装火药有三孔的手持铁器)爆响,其声震天动地。大队伍中还有大群人手拿彩旗,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这支大队伍沿村中大道行进,路过人家摆香案,备供品,恭迎“佛公”到巡。游乡活动虽带有迷信色彩,但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一年的期待,是人们的一场艺术欣赏,增添了浓烈的节日气氛,村民得到精神享受。在前些年这活动被禁止。改革开放后,民俗活动恢复了,並随时代的发展更为盛大,更加精采。

  初九一过,春节活动结束。人们精神抖擞,告别旧岁奔向新的征程。
  
  春节过年的意义,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元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试想一下,在世界上出现过的四大古代文明,在历史的巨浪中,唯有我中华文明独存,光耀千秋。这一传统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在当今物欲横行,有钱人被视为爸爸,而一些浅薄之人甘当儿子的时代一角,我们更应发扬这一传统。现在许多人觉得年味不浓了,年味变淡了。年味是什么,那是过年时人们所进行的民俗活动的感觉。这一变化有各种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用微信拜年,上门拜年少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代替了坐寿(忘了坐寿的意义)。大量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家族团聚减少了。城市春节不能放鞭炮……但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负起责任,组织好春节的活动。把组织春节的过节活动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这方面,本地农村表现得很明显。现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忘了,要把乡村春节活动当作乡村精神文明来做好,要组织好,要出钱,更要用力。

  世界万物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或快或慢,或大或小。但是这种变化总要遵循一条规律,那就是这变化要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族的兴旺与发展,就如江河入海,日月经天。过年也是如此。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