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2年校友文萃 >

最后的握手----------------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2-10-17  【字体:

最后的握手
戴明哲 (厦门) 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在人生中人与人间的交集,握手致意,礼仪常事。一握而过,须臾之间,随之则忘。在2014年秋的一天(具体日期忘了),我有过一次特别的握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和我握手的人李志敏,他是我的同窗挚友。

  这次握手时间长达几分钟。他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手虽无力并且有点冰凉。我们彼此明白,我们很快就要离别,永远离开,他留在世上只有几天了。我们四眼相对,少有话说,因为语言已无法表达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情谊。我们都没有流泪,流泪无法改变现实,流泪会留下不好的记忆。我们尽量地为最后的离别留下安详的场景。长时间的握手使我有足够的时间回忆往事。

  李志敏是梅山镇蓉溪村人。母亲体弱多病。他在读高中与我同窗时父亲已去世多年,生活很苦。每天早上,李志敏要挑水浇菜(母亲多病不能做较重的体力活)。早饭后常常是他挑着菜走在前头,母亲跟在后面,到了梅山市场后由母亲卖菜,而后上学。我那时买不起食堂一份三分钱的青菜,每顿吃咸萝卜干。有一机会是与寄午膳的李志敏同桌时他分一点青菜给我,同是穷苦人,他的善意我接受了。我感谢他贫穷仍助人,我不会有嗟来之食的感觉。他说,母亲为了节约,烧火煮菜时都用小火,生怕多费柴草。李志敏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有一次我的化学科作业余山老师找我面批,他说我的作业答案欠周全,要我去参考李志敏的答案。李志敏为人低调,沉默寡言。到了1968年,他与我班的黄协力、陈渊源、张诗礼等四人参军。自此以后四十多年没见面,失去联系。

  后来,我到了厦门,偶然知道李志敏也随子女住厦门。我们又见面了,人生易老,两人都是六十多岁的老头了。交谈中才知道李志敏退伍后到将乐县一家化肥厂当工人,由于他的突出工作表现,后来当了工厂党支部书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工厂的经营逐渐困难。这段时间有的工厂倒闭。上级把一些工厂倒闭失业的工人安排到本已困难的李志敏所在工厂。这对李志敏工厂雪上了加霜,后来,工人的工资发不出去了。工人向厂里要钱,工厂领导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快要倒闭了。在一些同样情况的工厂领导人,常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拍卖工厂,有的人乘机捞一把。二,低价承包工厂,同样捞一把。我们的李志敏没有那歪门邪道办法。他告诉我,他不忍心看工人的困景,不想发厂难财。他选择提前退休。这是正直善良的李志敏无奈之举。

  到厦门以后,我和李志敏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他是一个很谦虚的忠厚人,对他的几十年的奋斗和工作成绩从不提及。可以想象,像他如此低调的普通工人,没有突出的工作成绩怎么能成为党支部书记?有一天,他说出了心中的秘密。他原来在村里有一个他很喜爱的姑娘(他没说出名字,我可估计出是谁)。他想等适当的机会才表白,等有了经济能力才谈婚论嫁,不能让心爱的人和自己受苦。后来他参军了。那时家里没电话,身上没手机,几年时间与那位姑娘失去联系。当他当兵回来后,姑娘已经嫁人。一切都来不及了,这段初恋,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他告诉了我,永远憋在心里无人知晓更是痛。善良人面对的是冷酷的现实。好像是冥冥之中的暗示,在他离世之前说出了心中秘事(他没有告诉其他人),而后飘然而去。这也是李志敏对朋友的忠实诚挚。

  这是我一生中最长时间的握手,是我与同窗挚友最后的握手,我永远无法忘怀的握手。几天后他走了。

  李志敏是我的同学,我的好友,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仅以此短文纪念他。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