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0年校友文萃 >

到极边第一城——腾冲------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0-08-20  【字体:
 

到极边第一城——腾冲
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云南位于祖国的大西南,面积广大,是福建面积的三倍多。云南被称为七彩云南,别具风情,多彩多姿。从古到今,云南虽然远处我国边陲,但与祖国紧紧地连在一起。在古装戏里,常有患罪之人充军云南的说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在此七擒孟获,吴三桂在此反清称王,蔡锷举旗讨袁,抗日战争时惨烈的滇西保卫战也发生在这里。这次因事前往云南腾冲滇滩镇,借此机会看看这一带的山水人文。滇滩镇距缅甸只有三十公里,离厦门二千五百公里。

路 上

  腾冲滇滩镇地处边关,路途遥远,万水千山,不能直达。 七月三十日早上七点,我们先从厦门乘机前往昆明,航程1800公里,历时2小时50分钟。这天天气好,艳阳天。飞机飞了一个多小时后我有机会坐在后座,临窗俯视地面。此时,飞机正处在贵州到昆明的上空。往下一望,墨绿的群山如大海波涛,滚滚东去,山野几无平地,山谷小如细线,这里就是壮观的云贵高原地貌。距离昆明不远,部分地区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显示出与中国一般山脉西东走向不一样。临近昆明,山势稍缓,山间平地渐多,变大。在一些开发区裸露的地面,呈现醒目的红色,这是典型的酸性红壤。难怪这地带河水常呈红色,下流至越南为红河。飞机降落在昆明机场。此时地面温度为20度,比厦门少10度,很凉爽,这是昆明高海拔的缘故。昆明市区海拔为1900米,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温度下降6度。昆明机场四周开阔,原野绿色葱葱,人称昆明为春城,名副其实。

  下午从昆明继续西行前往腾冲,航程约600公里。起飞不久我终于有缘从空中观看到有名的滇池。在1989年,我曾到过昆明,本想参观滇池,为人劝止,因为那时滇池已严重污染,成了臭池。30年过去了,滇池的污染已得到有效的治理。从空中下瞰,广阔的滇池蓝光闪闪,湖边布满树木,不远处是楼群,滇池美景再现,风貌依旧。

  一小时后飞机到达腾冲机场。这个机场颇为奇特,位于一个山头上,三面是下行的山坡,一面连着另一小山,高高在上。腾冲机场又名驼峰机场,以纪念当年抗日战争闻名的驼峰航线。在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唯一一条对外陆路交通线中缅公路被日军所切断。危急之时,因此开劈了一条从印度至昆明的航线,以运输中国抗日极其需要的战略物质。航线途经喜马拉雅山,航线下方巨峰如驼背,故得此名。

  从驼峰机场到滇滩镇住地,距离约60公里,改乘汽车前行。乘车从机场沿山坡下行后进入主道,公路为2车道。在车上可近距离地观察滇西农村景象。眼之所及,到处是青山绿野,河沟遍布,景色秀美。路边的山多为小山,森林密布。偶见几座奇特的平顶山头,司机告诉我们那是火山山头。腾冲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多温泉的地方,全市有多达九十多座火山。在一个火山顶上飘浮着一个热汽球,那是一个从空中观察火山口的热汽球。原野青翠碧绿,生长着各种农作物。其中占优的是水稻和玉米。其次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万寿菊,万寿菊开着金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金灿灿的。这种菊花有驱蚊等药效,在这地区广泛种植。还有长势良好叶片宽大的烟叶,那是制作云南香烟的原材料。田野里有少量向日葵,山药等其他作物。在山坡上有大片的茶园,那是制作红茶的材料。没有看到大片的蔬菜地,普通农民种菜自用。公路边摆放着出售物资。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楸木原木和树头,原木作建筑材料。原木中有的是直径很大的巨木,那是从缅甸进口的木头。树头主要用作根雕,或制作茶桌茶椅。另一类是火山石,火山石有两类,一类黑色大块,有气孔,可用作建筑材料或雕刻成器具;另一类火山石小块,红褐色,含多种微量元素,有药用功能。民居多为一到两层木构建筑,据司机介绍木房子有利于抗震。房墙大多用青砖砌成,黑瓦片屋顶。因此,房子多呈灰色,并不光鲜。腾冲农家建房所用木头要在石灰水池中浸泡两三年,而后捞上长时间堆放。这样的木头不变形,不虫蛀,耐用。路边多处见到放养的水牛,水牛用于农耕,这里机械种田少。一路所见,我以为腾冲环境优越,适于农耕,农产丰富。

进腾冲市区

  7月31日上午,我们前往腾冲市参观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与和顺古镇。前者在市区,后者在市郊。腾冲历史悠久,在西汉时称为滇越,以后更名为腾冲,又称极边第一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腾冲是我国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由此通往缅甸,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现在腾冲是一个地级市,录属保山市。

  腾冲市区很广,有的区域落差很大,远远看去,楼房一排排层叠,一直到山底部,十分美观。叠水河流经市区,竟形成了一个全国唯一的城市市内瀑布——叠水河瀑布。市区内街道楼房多为两层,少高层,商店林立,商品丰富,与一般国内城市无异。但有一个特点,许多商店售卖玉石。因为腾冲与缅甸山水相连,我们住地的滇滩镇离缅甸边境口岸(也叫滇滩口岸)只有三十公里,口岸离腾冲市区只有近百公里。腾冲与缅甸商贸往来密切,缅甸盛产玉石,方便进入腾冲,甚至有部分缅甸玉石在这里加工。从缅甸进入腾冲的主要商品是玉石,稀土,原木等,从中国出口到缅甸的商品有建材,电器等多样商品。现因疫情人员往来大减。在腾冲大街上人流不如沿海城市,大概因为这里人口不多。

  来到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一进大门,就可看到广场的西侧后方有一高大的吊楼,楼上挂着一个巨钟,钟上有“警钟”两个大字,告诫人们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一进展厅,立见“铭记历史”四个大字。展厅共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和祈愿和平七大部分。展厅有图片(1500张),文物(12000件),塑像等,加之文字说明,内容报其丰富,全面介绍了滇西惊天动地的保卫战史实。仅举几例:在怒江对峙展厅,中国守军在日军偷袭怒江桥的千钧一发之际炸毁怒江桥,把日军阻隔在怒江西岸,保住了云南,保住了四川,意义重大。在绝地反击展厅,展示了被日军占领的八个月中,保山军民惨死九万余人,牺牲民工24600多名。逐寇出境展厅展示了战役反攻历时八个多月,我军伤亡64800余人,歼灭日军22600多人。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腾冲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座光复的县城。

  离开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来到市郊的和顺古镇。和顺古镇原名阳温墩,始建于明朝初的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年。初始,屯边的战士在此聚居,其中以刘,寸,李,尹,张,贾,杨和钏八姓最为有名,并先后建了著名的八大宗祠,分布在古镇内。后来,许多古镇居民到东南亚,欧美谋生,这些华侨爱国爱家,在古镇中建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和顺古镇又成了华侨之乡。刚入古镇,迎面是上书《仁里》石牌坊,继续前行又有一牌坊,上书《文治光昌》四个大字,左右各是《士和》,《民顺》,意寓和顺。在镇边,有清溪绕镇而过,河上有两座石拱桥,名叫双虹桥。右边有一大莲花池,碧绿莲叶铺满水面,紫红色的莲花高高挺立,与池中《雨洲》亭相辉映。镇周长有二到三公里,周边房屋全为单层木建筑,颇具古风,布满各种商铺。在临河处有座小巧阁楼,那是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建于1928年,历史长,藏书丰富。现藏书七万册,古籍珍本一万册。和顺图书馆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图书馆。和顺人兴学重教,人才辈出,艾思奇父子是他们的代表,是和顺人的骄傲。在不远处有朱镕基题词:《和顺和谐》。朱总理极少题字,可见和顺古镇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我们沿着古镇西边大道到达镇西北大月台。大月台北边是澄碧的龙池,潭中有翘角的龙凤亭,潭边高树环绕,右边是道观元龙阁。在月台下方(南面)是更为宽大湛蓝的野鸭湖。最奇特的是龙池边上有一洗衣亭,那是为妇女洗衣遮雨挡日的亭子,这是温馨的亭子,充满了远出游子对留守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爱意。洗衣亭在和顺古镇有六座,这应是全国所独有的。由大月台西边沿山上行几十米,便是艾恩奇故居。在故居前的花园中,立着哲学家艾思奇塑像。艾思奇是我国哲学界翘楚,被毛泽东誉为: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艾思奇本姓李,原名李生萱。他父亲叫李曰垓,是辛亥革命元老。李曰垓曾任蔡锷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伐袁世凯称帝的《讨袁檄文》就出于他的笔端,父子二人,两代豪杰。故居为两层木构楼房,徽式建筑风格。

  腾冲虽然远在我国边陲,但它继承了我中华民族传统。和顺古镇建筑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它的古朴形态,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印迹,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中华文明的彰显。战士戍边留守,维护国家的统一。当年云南打响了反袁称帝的第一枪。在这里让我想起了新疆建设兵团的战士,时隔几百年,一样爱国心。当年和顺人远走他乡发展,表现了其开拓进取的精神。参观了和顺古镇,让我们看到了古镇先人的过去,更可预见后人的将来。和顺人必将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