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中学母校和梅山驻军之谊 戴明哲 (厦门) 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梅山镇是著名的侨乡,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生机蓬勃。在诸多的组成元素中,以国光中国为首的梅山学村,梅山医院和梅山驻军三者举足轻重,影响至深。梅山驻军是威镇敌方的雄师,国光中学是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二者相互携手,共同奋斗,情谊深厚。
我是1963年进入国光中学高中部的学生。梅山驻军对国光中学的政治思想影响很深。入学之初进行新生入学训练,其中就有梅山驻军对印度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的报告。英雄的事迹激发了同学们爱国心,促使同学们树立了将来报效祖国的雄心。以后还有其他的报告,内容大多忘了。其中有一首长谈到了他得肠癌仍奋斗不息,与病魔斗争的事迹。在艰苦的年代,他没有因病而要求特殊照顾,仍然吃地瓜干等粗粮,表现了军人的高尚风格。这种精神使我终生难忘。在这年暑假,梅山驻军对我们新生进行军事训练,同学们亲历了部队的战斗作风,严明的纪律。在高二年级,我参加了由驻军战士指导的前卫排民兵训练,带领我们的是吴泉生老师。训练项目包括步枪刺杀等内容。在训练临结束时,组织我们到梅山驻军驻地之一的灯光村,进行实弹射击。每人只能开一枪,如能中靶,还可以多打一枪。我很幸运,第一枪打中了,又打第二枪。这大概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开枪。为此我兴奋了好几天,一辈子都忘不了。
 ▲梅山驻军对我们新生进行军事训练(图片来源:《国光老照片》)
文化革命时期,学校两派严重对立,冲突不断。一直到了1968年底,梅山驻军的军宣队进驻国光。军宣队的首长是一位姓张(他的名字我忘了)的指导员,我和他因此有过一段短暂的友谊(几天后我很快就回家务农了)。军宣队对学校的两派人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实现了两派的大联合。在十二月底,学校送走了到长汀县插队的归侨生,另一部分归侨生回南安雪峰华侨农场,本地学生回家,大家都算毕业。母校的文化革命到此结束。我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特殊的老三届生。
 ▲国光校友合影留念(炮三子弟、侨生、本地生)/陈湛老师提供(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经过多年的磨难,劫后余生。我于1982年春回到母校国光中学,不过我的身份已由当年的学生转变为教师。母校景物依然,人事已非。但是有一条,母校与梅山驻军密切联系的传统依然存在。一直到我2007年退休的二十五年中,学校每一年秋季开学的第一件事都是请驻军官兵对学校新生进行军训,历时一周以上。梅山驻军来校军训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国光的新生来了一届又一届,一直到现在,几十年从未间断。有些年还有部分学生到梅山驻军军营过一段时间的军旅生话,体验部队更严格的锻炼,培养同学的战斗作风。
多年来,母校和梅山驻军开展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学校经常性地组织同学听取驻军官兵的报告。驻军官兵战士还经常为梅山人民做好事,作贡献。凡是国光中学校友,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都会得到梅山驻军部队的正能量,在他的血液中增添宝贵的军魂。
 ▲炮三师为梅山人义务理发(图片来源:《国光老照片》)
 ▲70年代末,炮三师为群众和学生体验(图片来源:《国光老照片》)
每年春节期间,学校的师生代表都会来到部队驻地,慰问驻地官兵,感谢他们对学校的支持,送上新春的祝福。在我校的学生中有一类特别的学生——梅山驻军子弟。八十年代我校录取新生,对驻军子弟都有特别的照顾。我在校读书时有多名炮三师子女。我认识其中的两位,高中部的梁尔克和初中部的张小平,张小平是当年张师长的儿子。后來,我儿子雄文(初中85届)有两位同学是炮三师的子弟,一位是江西藉的郭新,一位是江苏泗洪的苏伟。去年他们在厦门聚会,三十六年过去,都已步入中年。“面目已非”,友情依然。梅山驻军子弟在国光中学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天各一方。但他们对母校的情怀,对母校的爱却永远留存。现在,通过网络,他们组成了一个特别的群体——国光中学炮三师子弟群,並以此开展活动。2018年他们在湖北的宜昌聚会。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芙蓉网上看到他们的作品,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作出诸多贡献。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他们从父辈遗传下来的红色基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毕业后进入军营,继续了父辈的事业。将门无犬子,个个是英豪。一九七九年发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我校九名校友(梅山驻军子弟)勇敢地走上了这一战场,置生死于度外,迎枪林弹雨而冲锋,立下了汗马功劳。吴浩波校友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当年驻军吴师长的儿子。吴师长送儿上战场,吴浩波不负父亲重望,在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梅山驻军子弟(母校校友)为国光母校争光,我们为他们而自豪。梅山驻军深刻地影响了母校师生的思想灵魂。
 ▲1979年炮三师子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其中九名国光校友(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近些年梅山驻军选择一批优秀战士,参加全国军校的考试。应驻军的求助,我校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梅山部队上辅导课,这也是我校对梅山驻军对我校多年支持的回报。那些年每年都有几十名战士考上军校。他们将成为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军官。我们授课老师和战士们有着深厚的情谊。记得有一次辅导结束后,我带队参加部队为辅导老师的酬谢便宴。我感受到官兵们的豪气和真情。
我一生中在国光母校有三十年,先是学生,后是教师。回想国光中学办学,颇有特色。首先,这是一所侨校,从建校到学校工作,无不浸透着华侨的爱国主义思想。学校的教师组成,从办学初直到现在,老师来自省内外,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元素。学生的组成,有本地生,在一定时期有归国侨生(现在有他们的后代),还有梅山驻军的子弟。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和传承,还多了一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光中学师生的思想行为的深刻影响,丰富推高了国光中学的办学思想,使母校在福建省名校中更显特色。多年后国光中学校友在回忆在校往事时,都忘不了梅山驻军部队对他们成长的帮助。
 ▲军民魚水情(图片来源:《国光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