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到九寨沟 引言:该地发生泥石流,后来九寨沟地震遭破坏,所以我想把完好的九寨沟介绍给大家。 巴蜀大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孕育了奇山秀水,流传着神奇的故事。从古至今,英杰辈出。每年吸引了数百万的游客的到访。从六日十三日至十八日,我们来到了这片土地。 成都是我们造访的第一站。它从秦朝建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几经兴废,我们现在看到的成都是明末1664年张献忠毁城后重建的成都。我游览了三个景点,武侯祠,杜甫草堂和宽窄巷。前两者有我崇敬的诸葛亮和杜甫,后者让我看到了成都的过去和现在。 一千多年前杜甫来到武侯祠,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作名篇。那时武侯祠在城外,现在武侯祠已在城中心。武侯祠依然是绿树森森,但区域已扩大至十多万平方米。区内有多座建筑,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游人如织。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昭烈庙,庙里正中供奉着诸葛亮,两侧是他的儿子诸葛曕,孙子诸葛尚。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没于征途,儿孙两人战死沙场。一门三代,都是忠烈。蜀人敬佩他们,把三人奉于一廟。人们崇敬诸葛亮,在于他为国忠心耿耿,在于他尽心为民办事。历史证明,爱国者永垂不朽,叛国者身败名裂。君不见岳飞廟前的秦桧,遗臭万年!景区内有多处石刻,当中更有千古流传的出师表。 杜甫是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安史之乱逃难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建了一个连大风都经受不起的草房,好听一点叫草堂。贫穷而精于文,落魄而胸怀大志。杜甫在食不果腹的草堂中写下了两百多篇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其中之一。身处劣境而忧国民,高风亮节,万世流传。从唐末至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诗人的伟大情怀,在原址建了杜甫草堂。时间流逝千年,草堂不知重修多少次,现在的草堂已成了景区。人们在怀古纪念之余,享受了观尝美景之乐。草堂内到处是茂林修竹,水渠广布,清彻的水面上荷叶片片,青翠欲滴,水中游鱼斑烂。多处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一览亭高高耸立于绿树之中。工部祠供奉着杜甫塑像,在杜甫塑像的左有陆游塑像,右有黄庭坚塑像。两代诗圣,一样爱国心。在另一杜甫塑像的亭子圆柱上,有朱德(朱德和邓小平都是四川人)笔力雄浑的题词:诗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
在成都到处都是现代化建筑,但有两条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的街巷,名叫宽窄巷。宽巷宽十多米,窄巷宽五六米,各长4oo米,两巷平行,两巷之间有两长约80米的巷子相连通。四川古称天府之国,富庶而安宁。看到宽窄巷,才让人感受到天府之谓。两巷的建筑都十分精美,虽时隔几百年,风貌仍在。木构的阁楼,各式的大门,大门的石门柱上,黑紫色的木柱写着对联。门前是青石台阶,两侧有石雕狮子。木格的窗子,高悬的灯笼,青石铺就的街道。这情景使人产生时光的错觉和对美的赞叹。这些房舍古时多为民居,有的作为店面。在房舍内,你会发现庭院深深。里面庭廊迂迴,形式各异,雕刻精美,家具也十分精緻。有的院子里育有花草,大树穿空。真乃富庶之家呀。现在两巷的房子多作为各种店面,只是外观上保留着原来的建筑形式,供人游览购物。巷中还保留着古时的成器铜匠,苗匠(制作出售银器)。最奇特的是宽巷中还留有一处名叫《魔高》的古式戏台,而且仍在此演出川剧。
成都是中国西部大都会,城市区域广大,有五环路连通。居民有一千多万。到处崭新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自不必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成都的文明。一是卫生,成都的街道,宽阔整洁,不见垃圾。而且我在一天的活动中没有看到清洁工,说明这卫生主要是居民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不是靠众多清洁工的劳动。第二是成都的绿化,成都市区的绿化率超过百分之四十,这一比率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成都的公园和街道两旁,可见绿树成蔭,使人爽心悦目。第三是成都居民的文明行为。我在成都地铁乘车,人们有序上车,並不抢位。上车后有几次人们为我们让座。因路不熟悉,乘车前我询问一个年青人,他带我上车,告诉我车的行程,到站后又提醒我下车,並交代下站怎么转车,十分耐心周到。我们到成都火车站南站附近的一家大的超市购物。超市商品十分丰富,价格也不高。一般的超市,付款后有专门的出口通道,别的地方不能出去。奇怪的是,当我们付款之后,不是从那指定的出口走出,错走了其他地方,但並无人检查制止。其他人都有序地从指定的出口走出。假如有人不付款,从其他地方出去,也不会被制止,这说明居民的文明程度。在宽窄巷的厕所,有免费的卫生纸供应,这是我在中国多座城市街区厕所唯一所见。我所乘坐的的士,要去武侯祠,司机就走比较难行的近路,不走好走的远路。他说他应为乘客省钱,走远路並非不可以,但良心过不去。第四是成都的交通。据的士司机介绍,成都家庭,每家至少有一部车,这就使得居民出行方便,也说明成都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都的公交车路线、地铁路线四通八达,遍布全市。我们所见地铁、公交车並不拥挤,车厢内人们互相礼让,不喧哗,秧序整然。 成都自古来都是繁华之城,现在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站点,随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成都的未来必将更为美好,成为真的天府。 离开青翠的成都平原,一进入汶川境内,便是高山峻岭。车子沿岷江河谷上行。一边是岷江滚滚而下,另一边是直插云霄的高山。车子拐了一个弯,转入鱼子溪河谷,溯溪而上,终于来到一个峡谷。这里便是卧龙大熊猫保育基地,旧的基地因大地震被破坏,这是由香港援建的新基地。基地的下面是鱼子溪,四周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景色优美,远离人居。基地由一座座大熊猫“别墅”组成,散布在山坡上。每一“别墅”有大熊猫住房,活动的场地,小水池,供大熊猫攀爬的木树杈等。大熊猫按年龄的大小分开居住。五岁以上是成年,单独居住,多了会吵架。二岁以上,五岁以下是少年,可住两只。二岁以下是儿童,可住多只。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要消耗40公斤竹子,周边不产竹,竹子要从都江堰送来。大熊猫每天大量的时间在睡觉,或在房内,或在屋旁,甚而挂在树权上。我们参观时,只见几只大熊猫在外,个别的在活动。小的较活泼,在树杈上爬上爬下,在嬉耍滚打,很是可爱。由于大熊猫的偏食和繁殖力低,所以数量少,十分珍稀。目前基地上也只有二十三只。一年之中,大熊猫只有4一5天的发情期,甚至更短。在自然状态下,大熊猫寿命只有25岁(人工饲养的可达35岁),一般每胎产二子,较弱的一只被遗弃。我们沿着小道观尝国宝,小心翼翼,不敢惊扰它们。但愿我们的国宝在国民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壮大种群。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友谊。
离开卧龙大熊猫保育中心,沿着岷江河谷上行,经汶川、茂县、松潘县城和川主寺,再折向九寨沟。行程有四百公里。 从汶川到茂县之间,以及以后有些路段,至少有上百公里,黄色的岷江湍急下泄,河谷狭小,少有平地。两岸高山植被稀少,十分陡峭,山石破碎而松散。有的地段山石如犬牙差互,隨时都有可能落到公路,因此用铁丝网网住,以防直接掉到路上,对高山上的裸石就无能为力了。山谷呈喇叭状,如遇大雨或久雨极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防不胜防。旅游归来不久,传来了茂县泥石流消息。汶川所在的阿坝州,多条山系在此交汇,地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因此经常发生大地震。在一九三三年,一九七六年,二零零八年,大约每隔四十年就发生一次大地震。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发生的八级大地震,尤其惨烈,把汶川县和周围县的房舍几乎夷为平地,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震惊世界。全中国人民,以及外国朋友在极其艰困的条件下(道路破坏后,很难到达灾区),全力救援,强大的祖国和人民,无私援助,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救援战歌。在如此的废墟之上,有谁想到,只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完成了汶川,阿坝州的重建。我们所到之处当地人民都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感谢对他们的无私援助,情景使人心暖。在汶川县城保留着仅存受损的小钟楼,其余全是新建的房屋,几乎看不到地震的痕迹。在汶川县城,商店、运动场馆、剧院等各种设施一应齐全。房子多为黄色,并不高大。县城位于狭小的岷山河谷,规模很小。汶川县平地极少,缺乏耕地,山地贫瘠。鉴于此,为防止地质灾害,汶川县和相连的茂县,实行退耕还林。当地人只种水果和药材,水果主要是枇杷、大樱桃、苹果等水果,不种庄稼。这里盛产枇杷,枇杷种于河谷和山坡。枇杷树不高,这时正是成熟季节。路边黄色果实挂满枝头。农民把大量的黄澄澄的枇杷摆在路边出售。枇杷很甜美,除食用外可加工为药物。农民还种植和采集草药蜂蜜等。青草较多的地方放养山羊,人们正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从汶川县城,溯江而上。四十多公里岷江的两侧,绿色渐浓,眼前突然开阔起来,山脉向两侧退去,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城市――那便是茂县县城。县城很宽大,大片的高楼商店,不亚于沿海的县城,同样看不到地震的遗迹。在县城的左方有羌族的建筑群。高大的碉楼屹立于小山之上,雄伟壮观。车在此稍作停留,参观了羌族丝绸店。我原以为丝绸只产于江浙,没想到四川茂县等地也是重要产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蜀锦闻名于世。店里有丰富的丝绸制品,那是羌族人制作的产品。
过了茂县,沿岷江继续上行,河谷再次缩小。过县城不久又是狭小的河谷。两岸高山陡立植被很少,在临近松潘县时绿色慢慢加深,河谷渐渐开阔起来。经130多公里路程,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松潘古城。松潘城古城古称松州,是入藏重要一站。古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唐朝至清朝发生多次战争,红军长征时也在此战斗过。古城也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站点。古城墙用大块青砖建成,城长而坚固,高达十多米,但是大地震时被毁。灾后松潘县城由安徽省援建,因此县城面貌全新,好于过去的旧县城。建设者特别重建一段古城墙。古城内的房屋多为两层,是木构的阁楼式建筑,古香古色。新建的客栈十分精美。街上有多处虫草制作售卖点。几群藏族阿妈,正用刷子清洁虫草。古城中有多处银店,如《松州银店》、《吉祥银坊》等。最奇怪的还有两处出售兽皮的店铺。我能认得的大型动物兽皮是黑熊。我不明白在动物保护的今天怎么会有这种商店?古城内有多处塑像。有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茶马交易,古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松潘县城的其它城区则是现代城镇的氛围。重建的新县城遍布各种商店。
从松潘县城沿岷江继续前行。在这片开阔的河谷土地上,有了大片的农田。其中有几千亩的薰衣草,象紫色的大地毯铺在河谷上,美如诗画,这是松潘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举措之一。在河谷中还有一大列灰白色的大桥墩,这是正在建的成兰高铁的桥墩。不久后从成都到兰州,我国西部的又一条大动脉又将建成。我真为祖国的发展进步而欣喜自豪。 不久后车到川主寺。川主寺是一个地名。因有名寺――川主寺而得名。川主寺很古老,眼前所见的是重建后的寺庙,规模和室内的珍藏物品不如以前。重建后的川主寺很宏伟,金碧辉煌,几名年老的女藏民正在转经。川主寺地理位置很重要。从这里往右,是黄龙景区,往左是九寨沟。川主寺有很多酒店商店,主要服务于游客,崭新而繁华。旅行社不让65岁以上的老人上黄龙。鉴于这一规定及身体状况,只能望景兴叹。在这半天时间,我遍游了松潘古城。 从川主寺出发后不久,车子离开岷江河谷左转往九寨沟前行,地势依然比较开阔,但农田渐少,远处山坡上有牛羊放牧,青山挂着彩云,富有诗情画意。不久到了岷江源地点,岷江源有一地标,刻石立碑。我们停车短留。岷江源背负科尔沁圣山,山坡上条条经幡在风中飘动。云朵在山上轻移,前方是开阔绿色原野。清彻的山泉在沟中流淌。见不到村舍人居,只有远处山坡上散布的牛羊。更远处是青山和蓝天。举目四望,叫人心旷神怡。美中不足的是,在岷江源的小店里,又见到了兽皮店。兽皮中我发现有豹皮。岷江源海拔三千四百八十米,如快速活动,心脏不太舒服,似有缺氧的感觉。 离开岷江源,车子往左继续行驶,绿色更浓,树木增多,出现村舍农田。这一带周边的山里,盛产中药,许多村民因采药致富。地面向下倾斜,坡度越来越大,车子进入了山谷。路旁山坡有大片森林。车在几十公里的山路中穿行。在山谷的下方右侧,露出了大片的羌族村寨。其奇特的建筑,在绿色的河谷中,真如童话一般。车子最后转了九个大弯,来到了海拔两千余米的九寨沟口。从岷江源至此,海拔下降了1500米。 九寨沟两侧群山相叠,远处高山的积雪,在阳光下银光闪闪。九寨沟森林密布,沟壑纵横,空气清新而湿润。沟长达三十多公里,呈“丫”字形。其中散布着九个美丽的藏族村寨。沟口处于最低端,丫的两个尖端最高,落差一千多米。九寨沟地区属喀斯特地貌。丰富的泉水从两侧的群山中渗出,汇成了九寨沟中的纯净泉水,终年不息。游览车从沟口一进入,入眼就是丛丛绿树,蓝色的沟水急流而下。时而湍急成瀑布,时而安静如处子,形成了一串串蓝色的海子――湖泊。由于落差大,地形复杂,这些海子多达一百余个。行车时,路旁出现了一个海子,湖面依然是蓝色的,上有细细的白雾,在湖的一侧,平展着一大片长长的绿色芦苇。芦苇在风中微微起伏。湖中有几只水鸟,在自由自在地游荡。
车在树正沟停下。我们离车而游。眼前是美丽发亮的蓝色树正海。湖上有群山的倒影,湖水是如此清澈,一直可以见到几米深的水底。湖中横卧着掉落湖里的大树干,这么清这么美的水,乃是人间少有,故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美誉。如此好水,使人想去捧上一把喝上一口,最好是能够纵身一跳,游泳其中,那才是神仙的享受。然而这一切都是禁止的,你只能一飽眼福。当你边走边欣赏湖水时,耳边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那是不远处树正瀑布传来的水声。沟水贴着石底争先恐后奔腾而下,冲击着突起的岩石,腾起了雪亮的浪花,发出悦耳的响声。如此急速的沟水冲击着沟底,然而水质依然是那么清彻,一沙不带。几十米后,安静下来,成了树正海。最奇怪的是在宽阔瀑布石缝中,长着许多小树。让人纳闷的是,在长年湍急的水流中,他们站得那么稳,它们又是怎么“种”在石缝中的? 在树正沟旁有树正寨,树正寨藏廟高耸。彩色长串的经幡在风中飘拂。美丽的藏房坐落在群山的下面,前有碧水,后有青山,高山上系着白云,鸟儿在林间鸣叫,伴着树正沟瀑布的欢歌,树正沟美如仙景。溯沟而上,有老虎海,犀牛海,公主海等大大小小海子。一会儿是激流瀑布,一会而是蓝光闪闪的平湖,一样美景,不同的形态,千姿百态。让你醉眼迷离,美得让你窒息。 登车再前行。我们来到了丫字形的一个尖端,海拔三千多米的长海。长海对面高山峰岩裸露,积雪冰川闪着白光。湖的周边群峰叠翠,绿树环合。长海是九寨沟一百多个海子中最大最深的一个海子,长达七公里,最深处有八十米。故而在蓝色的湖面有些区域已呈紫蓝。湖面上有群山倒影,风中波光粼粼。长海接纳了丰沛的群山泉水,没有出口,但湖面却常年保持在一定的水面高度,让人纳闷难解。九寨沟地处喀斯特地貌,推想长海有地下管道,湖水可流入下方的沟水中。因而长海又成了九寨沟沟水的调节器。
由长海往下,来到了著名的五彩池,五彩池面积不大,也不深,清澈见底。然而却色彩斑烂,故而得名。我细细一看,色彩主要是由于池中分布着不同颜色的水藻,以及湖中岩石色彩合成。从上往下看,五彩池就是一面多彩艳丽的宝镜。很奇怪五彩池边有一大树,背池的一面几无枝杈,向湖的一面,却伸出条条长枝,象是巨人要拥抱五彩池,生怕它飞走。
车子往回走,来到了著名的九寨沟中最大最美的诺日朗瀑布。人未到而心先往,形未见而声先闻。诺日郎瀑布哗哗的水声,如悦耳的迎宾曲迎接游客的到来。转过弯道,眼前突然开阔,在蓝天白云之下,绿树环抱之中,270多米宽的诺日朗瀑布从天而降,净洁的沟水如同条条白练高挂在宽阔的沟面上,又如同从高楼下垂的白色彩带。瀑布遇到岩石突出之处又是白花翻滚,跳跃着,散开雪花。它们跌落后汇成急流,匆匆进入下面的湖中。我们站在大瀑布前方的大树之下,欣赏着瀑布美景,这时从瀑布吹过来的细细水珠,清凉地撒在游客的脸庞,使人顿感温馨清爽,哗哗的水声盖过人的谈话声,象是让人静息而观,不要错过诺日朗瀑布的美景。
从汶川经茂县、松潘县,川主寺直至九寨沟都属藏族、羌族阿埧自治州,本州居民共有十七个民族,以汉、藏、羌、回四民族居多。汶川、茂县羌族多,羌族是―古老的民族,藏、彝等民族由其衍生。但羌族至今只有几十万人,聚居于汶川、茂县高山上,因而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没有文字,其历史由羌民口口相传。羌民坚强团结,汶川地震家破人亡,但他们并不流泪,把痛苦埋藏于心,顽强再建家园。在村寨里,谁家有难,家家出手相助,共渡难关,因此村里没有乞丐。他们对感情很真挚,一但结婚,就不离婚,相守一生。他们很懂感恩,羌民感谢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救援帮助。羌民崇拜三白,白银,白石,和白羊。他们的首饰以银为贵。住房房顶的正面两侧都有一角,以为羊角。我们可以此辨别羌族民居。藏民居挂有经幡,汉族民居在房前插着红旗。在大山羌寨里,都有石片砌成的碉楼,伸向蓝天,在碉楼之下有隐藏的水道,以此作为防御工事。当年在大小金山,羌民曾与清军长期战斗周旋,羌民也是善战的一个民族。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名句,羌笛很短,有独特的吹奏方法,笛声悠扬动听。羌民多已汉化,节日时才穿民族服装,在贫瘠的山区,他们靠牧羊,种植芒果等水果维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也开始从事旅游商贸等经济活动,融入大民族家庭。
回民为数较少,据称他们的祖先从陕西移民过来。原因是奔着这一地区有金银矿产。回民的民居並无特色,但从他们的女包头巾,男戴小圆帽则容易分辨。从松潘到九寨沟,藏民越来越多,九寨沟的村民,全为藏民。藏民全民信藏传佛教。活佛具有崇高的地位,除了主持佛事活动之外,也指导其他社会活动。过去藏区曾经是政教合一,现在还起一定作用。活佛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而产生。藏民要把其收入的三分之一自动献给寺庙。在佛教的教义中,要求信徒懂得感恩。翻身农奴不忘本,一直到现在,在他们的屋里还挂着毛主席像,感谢毛主席为他们们带来新生活。高考之后,一些轻薄学子撒书撕课本以为解脱。在藏区,高考后的考生来到母校,恭恭敬敬跪拜在地,献上哈达,感谢老师,感谢母校,场景令人感动。藏传佛教教义要求教徒为人要诚实,不偷不盗,精诚团结等。以教义指导教徒的生活,让教徒养成良好的品行。藏民有四种安葬形式,德高望重的人塔葬,一般民众天葬,有传染病者火葬,道德不好,行为不端的人土葬。土葬者因为埋入地下见不得人,怕人唾骂,没有墓碑。这习俗现已有所改变。藏民男尊女卑,大的宴席,只有男性才能入座。妇女生孩子不能在主屋,因为主屋供奉着神灵。必须临时搭一草屋,产妇在草房中或者到牛羊舍产子。而且必须一段时间后才能回到屋内。如果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婴儿受不起而夭折,夭折的婴儿要水葬。他们认为这样成活的孩子比较强健。产妇不能坐月子,若是生男孩,七天后就要干活,若是生女孩,三天后就得干活。婴儿产后7天吃母乳,7天后就要吃牦牛奶。藏民家庭为家长制,在村里家庭兄弟不分家,经济由长辈掌管。所以房子都很大,才能容纳一家人。据他们介绍,过去一般的藏民没有房子,住在帐房逐水草而居,现在生活提高了才有了固定的房子。藏民的房子一般为三层楼房,房子的墙壁乃至天花板都有五颜六色的花纹图案。顶楼大厅供奉着佛祖。墙上放着许多金盆(黄铜制作的)。房子挂彩色经幡。村里水沟旁有多个水力推动日夜不停转动的转经轮。当地藏民有一大心愿,三叩九拜前往拉萨大昭寺朝拜。路途两千多公里,路上有雪山深谷,风霜雨雪,朝圣者大多有去无回,死在路上。导游央吉告诉我们,她的祖父执意要去拉萨朝圣,一家人默默目送着他跪拜远去。一年,两年,三年祖父音信全无,全家人都以为他象许多人死在路上。在第四年的某一天,村里来了一个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老年人。谁都认不出来,原来是她祖父归来了。祖父说:他本来会饿死在路上,当他饿到奄奄一息时,路过的汉人送给他食物,使他得以生还,完成朝圣。藏民族能歌善舞,个个都是歌舞好手。在九寨沟的剧院,我看到了一场藏族歌舞表演。演员边歌边舞,舞步粗犷有力,热情奔放,场面令人震撼。藏人现在越来越富足。一般牧民以拥有多少牦牛来衡量财产的多少。一头牦牛,现在约值一万元,导游央吉家有一千头牦牛。女儿出嫁的嫁妆,一般是三头牦牛。藏民注重服饰,民族服装也是其财产的重要展示。服装上挂满了珠宝,一件豪装可值上千万元。现在藏民也大多汉化,很多人只在节日等特别场合才穿民族服装。藏女都系银腰带。据说银腰带有吸湿健体的功效。藏民有一妇多夫的现象,这是因为过去有的家庭穷苦,娶不起老婆,一家兄弟几个只娶一个老婆,所生子女称老大为父亲,其余的弟弟被称为叔叔。与此同时有钱人家也有一夫多妻的现象,与汉人相似。不过上述现象,现在已经少有了。我们这次的导游汉名叫吕军,因为他父亲姓吕,汉族,母亲是藏族,他的藏名叫桑吉。人们问他是哪个民族,他笑称是团结族。他的妻子也是藏族,他的生活习俗多依藏族。比如他们不分家,住大房子。另一导游央吉,父亲是藏族,母亲是汉族,丈夫是汉族。不仅藏汉两族,在阿坝州的十七个民族,团结和谐,亲如一家。不同民族互相通婚,在汉藏两族更为普遍。西方极力宣传中国压迫少数民族,压制藏传佛教,在我们一路所见所闻,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挑拨离间,当地多民族住民,太平祥和,团结进取,正逐渐走向富裕,为更美好的明天而辛勤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