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泉州提线木偶表演有感 5月25日下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泉州的一家民宅中看了一个提线木偶小节目——小沙弥。 剧情是一个小沙弥平日在寺庙中尽做些繁琐事务,觉得无聊无趣。一天,老和尚叫小沙弥下山化缘。小沙弥得有机会步出山门,十分欣喜。他带了一个大木鱼,昂首阔步,一阵风地下了山。一路上他摇头晃脑,有时把木鱼放在胸前,有时挟在腋下。他高兴地耸肩,摸耳,或抬头或俯首,如跳舞般地跨步而行。他又是赶路,又手敲木鱼,口中念念有词。忽然,刮起大风,大雨不期而至。小沙弥急急狂奔又无处避雨,把大木鱼举在头顶遮挡。一不小心,小沙弥滑倒在地,来个狗啃泥。一身泥水狼狈相不说,扭了腿,摔疼了肩。小沙弥嘴里埋怨自己,还一手往后揉肩。稍许,小沙弥似乎感到自己诚心不足,竞以头代锤击打木鱼,继续前行……剧中木偶小沙弥所有的动作自然生动连贯,好象是一个真实少年的可爱形象。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获得围观者阵阵掌声。 我一边看木偶的表演动作,一边看演员的操作。这一节目所用的小沙弥道具身上不同部位,关节,共拉着三十条的提线,有点密密麻麻,演员左手提架子,右手牵拉着那三十条线,操纵着木偶的动作,难度极大。只见演员的指头灵活地勾拉拨动提线,有时五条,有时七八条,不停地变换线条数。而这些线又在手指间分成或两条,或三条,或多条,因剧情动作变换着。总条数在变,不同的线条也要变。这些线条还要控制它们各条的长短,各线条有松有紧,按照一定的时间节奏进行。在其中的任一步骤稍有闪失,就会使演出失败。所有这些动作主要由右手五指完成,实在太难了。表演者心要灵手要巧,全神贯注,使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行。要完成好所有动作,演员必须要有十分深厚的功力,非得十年八年的修练不可。 这节目的表演者是一名90后青年,名叫黄江毅,出生于木偶艺世家,父亲黄清辉是中国木偶㓮刻大师。他学习提线木偶表演已有十年。学习好这门技艺十分不易,必须要有恒心韧劲,而且要非常刻苦。比如学习某一剧目,每天至少要练习三十遍以上,长年累月,不能停息。这就是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多年的努力,黄江毅的才艺日渐提高,现在已小有名气。他一边学习,一边外出表演,除在本泉州市地区表演,还到我国其他省市和台湾演出,甚至远至马来西亚等多国。我想假以时日,他将成为一名泉州提线木偶名人。 提线木偶表演过去叫嘉礼戏,是闽南地区的一个戏种,在城镇和农村中演出。提线木偶戏常被误认为粗鄙的乡野娱乐,其实不是这样。戏中有说白,坐白和唱白,其文字表达既雅又通裕,有的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力是写不出来的。比如有一戏中人物杨崇文的四句说白: 失除详细不支吾, 木偶戏剧目都是前人一代代创作积累的。提线木偶表演的唱腔是闽南南曲唱腔,没有专业训练更是唱不出来的,所以提线木偶戏是闽南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国粹的一朵浪花。我小时候曾经看过嘉礼戏。不过我看的嘉礼戏很简单,是在人家祝寿敬天公等时表演的。那木偶身上只有几条线(现在已多达三十七,八条),木偶的动作很少,表演单调,并不好看。木偶表演的最高水平在泉州市区。在泉州的木偶表演者中有一位大师叫黄奕缺,南安罗东溪西村人(现在叫潭溪村)。他出生于1928年,家境贫寒,十三岁开始拜师学艺,历尽艰辛,奋斗几十年,在很困难的环境中,对提线木偶戏始终不离不弃,最终成为泉州市飞蜚声中外的一代表演大师。他学习,继承老一辈泉州市提线木偶的表演技艺,并不断加以改造创新,注入新元素,增添新活力,更加适应于时代特点。他一生中还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提线木偶剧目,丰富了提线木偶剧目宝库。黄奕缺把泉州市提线木偶表演技艺推向了时代的高峰。黄奕缺大师带领泉州市提线木偶表演队,在全国多个城市表演,在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表演。他带领的表演队还到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表演,与外国同行交流。黄奕缺大师把泉州提线木偶艺术,把闽南艺术瑰宝,把国粹展现给世界,确立了中国提线木偶艺术在世界的崇高地位。黄奕缺大师不愧为泉州提线木偶表演一代大师,他是泉州人的骄傲,也是故乡南安人的骄傲。 黄奕缺大师于2007年去世。逝世前几年他的同仁为总结大师一生所走的坎坷道路和他的光辉成就,在众人的请求下他口述(黄奕缺大师早年丧父,极其贫穷,一生只念一年半的书)了他的回忆录,由泉州木偶艺术团领导吴裕挺执笔完成。大家如有兴趣可阅读大师的回忆录,更全面了解黄奕缺大师的人生历程和泉州提线木偶戏发展的几十年历史。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发展,是由泉州提线木偶艺术家一代代传承发展而来的,它在世界提线木偶艺术占有耀眼的一席。黄奕缺大师的师父是陈天恩,陈天恩的师父是徐元享。我观看的小沙弥表演者黄江毅的师父是黄奕缺大师的徒弟林文荣。泉州提线木偶艺术在新的时代中将世世传承,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光照千秋。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