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眉山 眉山,南安四大山头之一(还有飞云,华美,向阳三个山头),是个典型的山区乡。眉山东接金淘,西连安溪县。眉山境内群山起伏,平地小,耕地少,资源缺,交通又不方便,历史上是一个贫困乡。因此过去不少人走出家门,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谋生,眉山又成了华侨之乡。 在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眉山。那次上山是因为国光中学为了招生,组织一些人到眉山中学。我们乘车由全淘镇公路转向眉山。那时到眉山的公路是土路,坡陡路弯。如遇雨天,地面湿滑,行车得小心翼翼。眉山村民大多骑摩托车上金淘镇购物。上眉山时正好是暑假假期,眉山中学只有个把老师护校。当年眉山并无菜市场,买菜也困难。护校老师就在学校旁空地种了地瓜,以便釆地瓜叶做菜。学校周围的村舍,大多是黑色屋顶,泥土墙体。由于年代久,屋梁门窗也是黑色的。眉山给人以落后贫穷的感觉。 十多年之后,我笫二次上眉山。我是骑摩托车上山的。此时的公路已是水泥路。到达眉山乡政府后,见到眉山乡已有商店市场。原来的黑房子大多消失了,代之为砖石房子,还有楼房。从乡政府有水泥路通向各村子。眉山乡的交通已大改观,村民的生活有明显的提高。由于不熟悉路径,不能走远深入到眉山的村庄。我在乡政府周边转一下就回去了。 今年的十月十二日,我第三次上眉山。这次上山是乘小汽车,主要是为了观光。我发现眉山乡的公路更宽了,而且四通八达,同行老同事曾在眉山工作三年,他说眉山交通已大改变。他那时是县派工作组,下乡常是步行走泥路,哪有这么多水泥公路。为了避免走错,必须用上导航。眉山山头为林木覆盖,绿化很好。新房大多是楼房,散布在山边,房子比较分散,大片成群的不多,这主因是眉山少平地。房子常常是从山下往山上层层布列,我看到有一村落,房子从山下到山上共有十一层,真有点像重庆的洪崖洞,远远看去,颇为壮观。晚上灯光齐放时,与星月交辉,山村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此次我们的车经由乡政府,天山村,观山村等村,能比较全面地观察眉山的全面景观。眉山已随时代步伐向前迈进。只是由于眉山资源少,中国城镇化的进行,眉山乡的年青人纷纷走向城市,寻找新生活。有人告诉我,眉山乡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留在村里,三分之二的人已外出。 云 山 寺 这次到眉山,目标之一是参观云山寺。云山寺又名云山宫。云山寺座落于眉山乡天山村西北高峻挺拔的凌云山烟墩峰东北麓,是一新建的寺庙建筑群。云山寺坐南朝北,规模宏大巍峨,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整座寺庙为宫殿式建筑,琉璃红瓦,重檐飞甍,金筒彩画,巨栋斗拱,雕龙刻凤。云山寺为三落大殿。最大又精美的是前殿真祖殿。真主殿前方是一大石砌广场,长近一百米,宽约六十米,是我参观过的寺庙中少有的。大殿左侧是一香炉,是一三层的塔状结构,高大华丽。大殿石前方是一名叫善德园小区,小区内立着刻写惠泽尊王传等三座青石大石碑。大殿宽达七,八十米,前面有十根形态各异的雕龙青石大柱。大门内是四大金刚塑像。大殿左右侧是传统的钟鼓楼,钟鼓楼有三层,底层是青石砌成高层,因而钟鼓楼显得特别高大。大殿气派非凡,金光闪耀。佛龛上方雕刻上漆都十分精细。据管理员介绍,雕工是来自晋江的师傅,上漆是来自仙游的师傅。大殿的巨柱是用非洲红木制作。大殿的建造从用材到做工都极其讲究。殿内供奉的是云山宫的主神昭惠尊王。 在昭惠大殿的后连接着同是精雕细刻彩色的大片敬奉台,这种构造在一般寺院中很少见。而后又是一占地800多平方米的石砌广场。广场的后方是灵霄宝殿,宝殿同样是金光熠熠,规模比昭惠殿小。灵霄宝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 灵霄宝殿之后仍是敬奉台,而后又是石砌小广场。然后过了一个叫平安桥的小桥到达大殿。奇怪的是这层大殿两侧又有钟鼓楼。钟鼓楼同是三层,高高的底是以白色石柱为支柱。这一层大殿其实包括了明通大殿,大雄宝殿和三清宝殿等三个宝殿,宝殿建筑同样精美。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多位神仙。 1208年寺中供奉的昭惠尊王叶森坐化,村民感念叶森恩泽建寺祭祀。据传建寺后昭惠尊王显灵,保佑叶氏家族,受历代朝庭五次敕封。云山寺前身叫慈济宫,原址在山下的高田村,经多次修建,云山寺在1993年由凌云叶裔东南亚叶氏华侨重建。现在的云山寺是2017年主要由高山和天山两村村民集资近七干元再扩建。现在的云山寺其规模是自建寺八百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从历次云山寺的修建,体现了华侨的爱乡爱国精神,体现了家族和民族的凝聚力。这一凝聚力是无穷的,小可建大建筑,大可以建中华大厦,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 番 仔 楼 在眉山观山村池塘湖有座楼房,人们称之为番仔楼。这一取名颇为奇特,源于两个原故,一是这座楼住过一位印度尼西亚姑娘,旧称东南亚人为番仔;二是这楼建于一百年前清朝末年,楼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一,有别于传统的中国风格。这座楼房看似平常,但其建筑的艰辛和风格,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番仔楼的建筑者李功藏,在印度尼西亚经商,事业成功。他像许多华侨一样,怀着强烈的家乡情。他虽身居国外,娶的是印度尼西亚姑娘,但为了让妻子有认祖归宗之情,他要把妻子带回故乡居住一段时间。为了让妻子能较好适应环境,他要建有外域风格的楼房。在一百多年前,眉山观山村是一偏僻闭塞的村落,要在这里建一座比较现代的高质量楼房是极其困难的。从1900年始建,竞花了十年时间才建好楼房。整座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楼房高两层,主楼五开间,右侧楼也是两层,底下还有托空的一层,从前到后五间房,上下共十间房。楼上有走廊把主楼和侧楼连通。屋顶是中国式的歇山顶,屋坡柔和流畅,角翘筒洁平缓。走廊有56个西式的拱形廊柱。建楼的红砖是来自泉州,条石,柱石是南安石砻的花岗岩,杉木是来自安溪湖头镇,红砖地板和水泥花砖从香港购回。建房工匠请来了惠安高手。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在建房的前两年就要先修路。外来的建筑材料必须通过船运到附近的仑仓珠渊港渡口,然后才由人力运回建筑工地。每根石柱一千多斤,要由十四个人走十余公里崎岖不平的山路,花两天时间才能运到观山池塘湖工地。如此困难的运输,耗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运输费常常是材料费的多倍。正因如此,建楼十年,耗资白银十万两。当年盗贼横行。建筑用的白银还必须雇保镖押运。楼房的建设很讲究。比如这房子建在坡地,要先用石头砌护坡墙,而后选用合适土壤填上,打实。护坡墙共四层,一百多年之后,依然完好无损。拱顶的施工也很不容易,当年本地没有水泥,用石灰加上红糖调成粘合剂。正是由于科学使用建筑材料和施工,百年之后的番仔楼几乎完好。 一百余年过去了,番仔楼的主人传到第四代,李功藏的子孙因各种原因离开番仔楼。现在居住在番仔楼的只有李功藏曾孙媳石丽琼一人。石丽琼已八十六岁高龄,她住在这里六十多年。石丽琼有8个子女,都散居在外。她要固守番仔楼,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讲述曾祖父当年建楼史,传播华侨的爱国爱乡的情怀。像许许多多的眉山人一样,浓厚的家乡情留下了她,固守家族血脉情感留下了她。 藏在深山的百年老楼番仔楼,成为眉山华侨历史的见证,珍贵的建筑物。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