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0年校友文萃 >

再访江西------------------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0-11-29  【字体:

再访江西
戴明哲 (厦门) 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10月24日,我们再次前往江西。自古以来,福建与江西交界因崇山峻岭造成交通险阻,难以逾越。由福建入江西的第一条铁路——鹰厦铁路有很大的一段路段是在闽江边,沿江蜿蜒而行,以减少工程量。我们这次走的路线是新开劈的经由莆田入赣的高铁,路程短,更快捷。

到南昌看滕王阁

  动车在莆田转向西北,经福建的永泰,尤溪,将乐,泰宁,建宁进入江西。莆田过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一路段有多艰难。山脉是东北——西南走向,铁路是东南——西北穿行。沿途是高山峡谷。高山一座座,隧道一条又一条,车过狭窄的山谷才能见到青山秀水和山村。过桥后又入隧道,一路不知道过了多少座桥,穿过了多少条隧道。列车离开建宁,进入江西南丰,眼界开朗,景观陡变。这里平川突现,大片的农田上,水稻大部已收割,尚留田中的黄色一片。莲子已收,水田里留下枯枝残叶。小山坡上,蜜桔一片连着一片,绿树如大毯,黄灿灿的果实累累,挂满枝头。这里就是著名的南丰蜜桔产地,正处丰收时节。白色的村舍散布在绿色的原野,房前池塘澄碧,房后果林环绕,一派田园风光。

  过了南丰,进入抚州地界。抚州是平原地区,处赣江中游。这里是稻米之乡,大片的水稻在太阳光照下发出黄光。从抚州到南昌,平原无际,不见山岭,农田之外,只有绿野河沟。村落的房子不少已是楼房,红褐色的屋顶,白色的墙体,与绿树相杂。行进在这一路段,有种美的享受。

  下午二点,到达南昌西站,车站规模很大,乘客很多。在前往滕王阁的路上,途径南昌市区。沿途可见高楼遍布,街道宽阔,似如一般沿海城市。

  到了滕王阁下,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呈现在眼前。抬头仰望,高达57米的滕王阁耸立在赣江之滨。气派恢宏的楼顶上,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层层檐角外翘,回廊绕边。登上五楼的观景台,饱览赣江美景。宽阔的赣江蓝色如缎,与长天一色,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江面上已不见鹜鸟踪影,城市的建筑使野趣难寻。几艘大船正缓缓东去,江心岛上绿草萋萋。下游不远处一座白色大桥跨江而立。远去的赣江与天际相合。楼对面江岸上是南昌市区,一座座高楼与滕王阁遥相对映。想当年滕王阁初建,江上是白帆点点,南昌城就在眼下,一览众楼小。文人骚客端坐楼上,把酒临风,举杯唱和。现代的南昌城,街道纵横,高楼万座,抱拥了滕王阁。

  滕王阁在唐初公元659年,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婴始建。因缘际会,才子王勃路经此地,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佳句烘托了滕王阁美景,使滕王阁增色生辉。从此,文人商沽,达官贵人,乃至布衣百姓纷至沓来。滕王阁与长江边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王勃,崔颢,范仲淹因楼佳作传世,名楼名人齐辉。现在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已是第二十九次重建。重建后的滕王阁其高度、规模、宏伟壮丽都远超历代所建,使名建筑更发扬光大。现在的滕王阁除外形壮观外,在内部七层设置为古代江西人文的展示厅。在一楼大厅,有传说中的王勃临江塑像。在四周墙上,刻写了包括文天祥在内的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的诗作。在其他楼层,有古代青铜器展厅,汤显祖在滕王阁排练戏的塑像和戏服,皇帝圣旨和科举考试试卷,朱元璋在鄱阳湖战胜陈友谅庆功宴塑像,江西景德镇精美瓷器的展览。还有唐,宋,元,明,清历朝所建的滕王阁模型。这些朝代的滕王阁规模虽不如现代,但其精美巧构却让后人惊叹不已。

  历史的长河在流淌,滕王阁依然生机勃勃,光照后人。


(1)南昌滕王阁


(2)从滕王阁下瞰


(3)滕王阁内展厅

上 庐 山

  24日下午,我们离开滕王阁,乘车直奔庐山脚下的九江城。一路上一马平川,良田万顷。平原上河沟遍布,绿树绕村,这一带是鱼米之乡。过了修水以后,在距九江约五十公里处跨过鄱阳湖内湖大桥。在这里目睹了鄱阳湖的壮阔。宽大的鄱阳湖向四周延伸,与田野相连。鄱阳湖向东远去直至天边,天蓝水绿。湖上没有看到船只。只见一行白色水鸟(看不清是什么鸟)在夕阳下亮着白光,紧贴湖面向远方飞去。在湖边有一片片相连的养鱼池,周边沉寂,不见人影。到达九江城边时夜幕已经降临,城边是宽大的八里湖,从远处望去,灯火通明的九江,好象浮在水面上,闪着亮光。

  25和26日两天上庐山。我们乘车从八里湖畔的南门上山,全程24公里。山陡路弯林密,跃上葱茏四百旋。在道路两旁,山岭由低到高森林密布。在山下林中出现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茶园与周边的林木浑然一色。路边的梧桐,山坡的凤杨树叶片已经变黄,在绿林中黄光耀眼,更美的是红枫(俗名鸡爪槭),满树全是红通通的叶片。红枫散布尔中,象一朵朵的红花开放。森林的主要树种是冷杉,冷杉高大笔直,一排排,一行行,密集之处,树下草木不生。冷杉根系发达,扎根至岩缝,终年碧绿。庐山有一百多个山峰群聚,周围山势陡峭,在中部形成海拔千米的高地和小盆地,还形成两个高山湖泊。我们先到达两湖之一的芦林湖畔,这里海拔约一千米。芦林湖湖面宽,湖水清澈。湖的一面岸上有一圆顶白屋,对面是座黄色尖顶小塔,背后山坡有两片黄色树林,好象是彩色油画。湖的下方又有一座白色拱桥跨过湖面。净洁的芦林湖水为庐山居民和游客提供饮用水。芦林湖邻近毛泽东旧居,在1961年,毛泽东主席曾短时间住在这里。他曾经到湖中游泳,徜徉于芦林湖的山水美景。毛泽东旧居位于山下方小平地,背山面湖,旧居前平地挺立着多株高大冷杉,环境优雅。毛泽东旧居内房间陈设简单,表现出领袖简朴的生活作风。现在旧居大部分已作为博物馆。在旧居的右边是毛泽东庐山诗词苑。诗词苑地面开阔,环境优美。前方有两座黄顶亭子,后方及两侧走廊展示了毛泽东手书的庐山诗词。坐在这里读诗赏景,优雅惬意。

  驱车继续往庐山北面的如琴湖(另一高山湖)行进,途经牯岭镇。牯岭镇位于庐山高地,有居民一万三千多人。民居分布在山腰密林中,红顶白墙,一层层,一排排。远远望去,透过绿林,秀美壮观。牯岭镇区有一条牯岭街,绕山而建,长达一千米。街道颇为奇特,房子全在靠山一面,有商店,银行,酒店,派出所等机构,麻雀虽小,五脏齐全。街道靠外一侧就是山坡,无一房子,或临深谷。

  我们到达如琴湖。如琴湖是庐山另一高山湖。如琴湖同样是宽大清澈。从空中俯视,整个湖面如同一把琴,故得名。如琴湖中有座九琴亭。九琴亭绿顶白柱,周边群山森林绿黄两色,蓝天白云倒映湖中,站立湖畔,使人心旷神怡。在如琴湖不远,有个锦绣谷,这是庐山最美的一个山谷。毛泽东主席曾游此地,写下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我们沿着左侧山腰石径进入山谷。这是一个纵深几百米的山谷,山谷两侧是悬崖峭壁,有的地段石壁如刀切,行进中时有白色的石壁出现,在山坡上绿白两色,色彩分明。走了不远,对面山坡有一巨石外露前伸,似与我们行走山坡大石相连成桥,这地方叫天桥。据传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初战败退于此,无路可逃,忽然天色大变,一桥突现,朱元璋得以过桥脱身。因此这地方叫天子桥,简称天桥。在前进途中,前方有块巨大石头突向峡谷,石上有一石松凌空伸向深渊,被称纵览飞云。毛泽东诗“暮色苍茫看劲松”句子中的劲松指的就是这株石松。不久,来到一观景台,观景台面对白色峭壁,底下是万丈深渊,空际迷茫,谷中时有白云穿过。风光无限好,身临谷边叫人心惊,这就是诗中的险峰。继续前行,山坡出现一天然石洞,石洞宽九米,高七米,这就是仙人洞。毛泽东诗中: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把两个地名连在句子里,因此这两个景点名声大噪。仙人洞本来无仙,当地人借机在洞中安放了吕洞宾塑像供人朝拜。在洞内有清泉水渗出,被视为甘露。在仙人洞旁,又建了一座太上老君庙,两仙并立,长年香烟袅袅,拜者如云。伟人泽被仙人,时人人神共拜。

  在锦绣谷的西侧,有个花径公园。花径公园最值得观赏的是白居易草堂和白居易雕像。白居易被贬江州(九江)曾到此一游,在草堂里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诗中有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雕像立在水池边上,白居易一手捻胡,象是在思考他诗中佳句。

  在庐山的西南面,有个含鄱岭。含鄱岭山顶如刀脊,海拔一千二百多米,山外侧的一面多为石壁,似如华山。走在山脊边上,外临万丈深谷,叫人胆颤心惊。含鄱岭有个缺口叫含鄱口,含鄱口的一边岭上有个含鄱亭。含鄱亭是观景的好地方。坐在亭里,或站亭边,举目四望。对面几千米外是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庐山第一高峰汉阳峰,由于太远,山成黛色。北面是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是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岭,高峰群聚,如巨人并立。往南面下方观看,那是烟波浩渺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宽阔的湖面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往西一望无边。运输船可从赣江上游,经过南昌,再进鄱阳湖,由湖口进入长江,鄱阳湖是运输大动脉。鄱阳湖湖边是鱼米之乡。鄱阳岭下湖畔原野上散布着崭新的楼房。山风徐来,山中云雾飘浮,黄昏将至,山色空蒙。我们告别含鄱岭,踏上归程。

  在庐山的西南方有个秀岭,大诗人李白在这里写下《看庐山瀑布》,这是中国妇孺皆知的著名诗篇。我们慕名来到了秀峰山下,体验诗人的观景感受。眼前的秀岭山体高大壁立,有大片的石壁悬崖,在它的背面是更为高大的第一高峰汉阳峰。由汉阳峰而下的流水,从秀峰顶上跌落,顿时形成了壮观的庐山瀑布。诗人笔下的三千尺虽有夸张,但其落差也有上百米,如此修辞也不为过。此时已是深秋霜降时节,瀑布的来水已少。但是瀑布仍如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远远望去依然壮观,从山崖上,到高山下,笔直垂地,挂在山间。走近瀑布下,仰头上望,白水下泄,水珠四散,吼声震耳。瀑布掉落在下方龙潭,化为无形。龙潭边的石壁上,留下了历代文人的墨宝,形成了144帧摩崖石刻。观景之余,读读美文,可是另一种享受。潭边有座漱玉亭,玉立潭边,增添了龙潭韵味,这里被苏东坡赞美为“绝胜”。

  庐山有171座山峰,方圆三百多平方公里,难怪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共有十二个景区,几百个景点,我们作为游客,两天时间,只能观其一端,匆匆而过。我们还参观了石门涧,美庐别墅,东林寺等庐山景点,这里不详述。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景区,远在二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南登庐山”,把庐山载入《史记》。庐山闻名世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庐山就有美,英,日等二十几个国家建有千幢异国风情的别墅。如今,庐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从平原地带拔地而起,集雄,奇,险,秀于一身。庐山为水系所包围,北面是长江,南面是浩瀚的鄱阳湖,周边又有其他湖泊。南北两面来风带来的丰富水气被庐山所阻拦,半年以上浓雾遮山,年降水量近二千毫米。丰富的降水良好的土质,使整个庐山地区森林密布。这些条件使得在7至9月盛夏,庐山上的气温只有17度,庐山因而成了避暑圣地。山上高地小盆地宜于建别墅。庐山上的牯岭街长达千米,各种服务设施一应齐全。晚上可下酒楼,可上影院,可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在这里的别墅中过上城市所没有的神仙日子,使人乐不思蜀。一觉醒来若想还乡,乘上下山公交车,乘上高铁,千里之遥,一日可至。庐山发达的水陆交通,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方便的生活条件,使庐山成为宜居,旅游圣地。庐山是我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加以保护,让它千秋万代美景长在。


(4)庐山芦林湖


(5)庐山毛泽东诗词苑


(6)庐山险峰下景色


(7)庐山如琴湖


(8)仙人㓊


(9)含鄱亭


(10)从含鄱亭下瞰


(11)白居易雕像


(12)庐白居易草堂


(13)庐山冷杉


(14)庐山红枫


(15)庐山东林大佛寺


(16)庐山石门涧

一瞥 九江城

  九江城,九江汇聚,又称江州。在九江的北面,滔滔长江东流。在东南面,白茫茫的鄱阳湖拥来。高大的庐山拔地而起,䇄立南边。九江自古以来商贸发达,称为七省通衢,今有长江二桥跨江,水陆交通更为发达。

  九江城内街区如同国内许多大城市一样繁荣,似无特色。我很喜欢九江大街的路灯,灯柱上方有八盏白色灯象莲花花瓣,在下方两侧,各垂挂四盏红灯笼。一到夜晚,白灯明亮,红光灿灿。在长街上,远远看去华丽又喜庆。

  在九江的西南城边,有个八里湖,八里湖既长又宽,何止八里,使人不解。一问,才知道过去这个湖离城八里。如今,九江城的发展,已把八里湖连在一起。湖畔的高楼一座座,入夜霓虹灯灯光闪闪,映在湖面上。八里湖北面有两座跨湖大桥,八里湖大桥上有三个大圆拱顶,彩色灯光通明,如同三道彩虹。26日晚,我们乘游艇游荡在八里湖,那游艇实是彩舫,精巧美艳。这天晚上,明月高挂,两岸灯火辉煌,各色灯光相互辉映,湖面上闪闪发光,美如仙境。

  二十七日清晨五点刚过,我和夫人离开住所金博圆酒店,步行前往长江边。此时天还未亮,只有少量街灯照明,路人稀少。一上江岸,眼界豁然开朗。江面模糊,宽阔的长江水缓缓东流。在茫茫江上,几艘大货船或上或下移动,船头亮着灯光。这段江面大约有几公里宽,江对面是湖北黄梅县小池镇,稀少的灯火闪烁,景物不清。我们行走的江岸细看是防护堤,约五六米高,上宽四五米,向江一面是水泥或石砌护堤,砖铺路面。这时岸上已有几位老者在散步,健身,有妇女在江边洗衣。来了一位老先生,正架起扩音器,准备唱歌。我到了他的面前,举起手机对他拍照,他马上一手拿起话筒,一手拿着拐杖,昂起头来,面对长江,开口便唱。老人也象小孩喜欢别人鼓励。我对他竖起大拇指,我看到他快乐的样子。

  走了一段距离,在别人的指点下来到浔阳楼。时间太早,楼没开放。浔阳楼有三层,宫殿式的大屋顶,四角外翘,紫红色的围廊,紫红色的圆柱,颇为气派。在水浒传中,有宋江浔阳楼题反诗的情节。时人好奇,增加了浔阳楼的知名度,据说白天游者众多。又走了一公里多,来到一高塔下,这塔叫锁江塔,好大的气势。锁江塔位于回龙矶上,地势挺拔,人称横载楚波。这塔始建于明代1586年,几经重修。现为石砖结构,六面锥形,共七层,高35米,高高挺立在江边。各层翘角挂着铜质风铃,当江风劲吹时,叮当声响起,扬声江上,别有韵味。在塔前大门两侧有幅对联:白获波光当岸绕,黄梅山色过江来(此地对面过长江是湖北黄梅县)。此联很有情趣。白居易曾在九江长江船上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我们真想看看这一地点今日是怎样的景象。经查地点叫湓浦口,一路寻问。若问湓浦口,几乎没人知道,若问琵琶亭,答者都懂得,伟大的诗作深入人心。走了约两三公里,终于到了。后人在白居易作诗地点,建了一亭,叫《琵琶亭》,作为永久的纪念。《琵琶亭》几经重修,现在的《琵琶亭》建于2017年。亭子建在白色花岗岩高台上,面对长江。亭子有三层,顶上是灰色琉璃瓦,枣红色的围栏,顶盖呈四锥形。亭子向岸一面有小广场,广场上立着白居易石雕像。在一块大石上刻写着毛泽东手书《琵琶行》,伟大的诗篇伟人也欣赏。遥想当年,亭前江边,舟楫聚集,琵琶声美。而今在我面前,不见一舟。江边江草碧绿,有人江边垂钓。左侧不远处,九江第一长江大桥高卧江面。一千多年过去了,遗迹可寻,景物巨变,唯有不尽长江依然滚滚向东流。


(17)九江八里湖夜色


(18)清晨九江长江江面


(19)清晨九江江边


(20)九江长江边浔阳楼


(21)塔影锁江


(22)琵琶亭


(23)白居易九江写《琵琶行》停船处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